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英语教学>基于哲学视角的英语教师教育目标转向的理据分析>正文

基于哲学视角的英语教师教育目标转向的理据分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英语教学

   [摘要]英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论文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教育是实现英语教师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21世纪以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进展,面对目前基础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教师教育目标的改革和重构已经是历史所趋。通过理论的探讨,从哲学维度对教师教育目标转向的理据进行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师 教育目标 哲学视角 理据
  
  一、引言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这场改革的酝酿和实施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人文科学上的三大转向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哲学领域中以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客二元论向探寻人存在价值的建构主义主体间性的转变;二是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的转变;三是语言学中结构主义向功能主义的转变。这种学科的发展在实践上对作为人文科学重要分支的教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哲学视角对教师教育目标转向的理据进行探讨,旨在从理论层面使教师教育者和教师认知自身发展的趋势,从而在实践层面增强教师教育者和教师发展的自觉性,最终形成终身发展的意识。
  1.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由教师,教学媒介和学生在共生的生态系统中开展的旨在促进个体发展的活动。该系统具有开放和互动的特点,其三个因素在信息的支持下进行交流和互动,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这个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拥有者,教学理念的实施者,而且是具有相对成熟思维体系的思考者。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层面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我知识,能力和观念的构建实现自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普通教学知识,教师教学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它建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认知和意识的影响。实践中,教师的这种影响可能不是决定性的,但却是具有极强的引导作用。
  2.传统教师教育的目标
  教师教育目标的界定依赖于人们对于教学性质的理解。由于受到20世纪中后期西方主流的行为主义教学观的影响,教学被认为是一种“学生模仿和学习操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拥有者,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角色,是教学关系中的权威。因此,教师的能力被异化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教师知识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议题。
  在这个知识中心体系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师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为目的,以教师培训者为中心的活动。而且这种教学活动从一开始便是单向的、以知识为目标的、机械的和不平等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个体主动性受到了严重的忽视,教师发展的自由被隐性地剥夺。他们成为“局外人”,即教学理论研究者、教材编写者和政策决定者所操纵的“木偶”。
  
  二、教师教育目标转向
  
  Roberts认为教师的学习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基于行为主义的模仿学习。二是基于人本主义的非指导学习。三是基于认知理论的建构式学习。四是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建构学习。第一种范式对于人的理解是机械的,人被认为是一种完全由基因决定的动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成长被认为是知识的学习和规则的模仿。第二和第三种范式下,教师成为了具有认知能力和情感的人,教师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习得过程,而且也是能力的发展过程,更是个体认知经验的形成过程。第四种范式则突出体现了教师学习的社会性,教师作为社会的成员,学习过程不仅是能力的建构过程,而且是人格的建构过程,而且,这种教师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教师的群体合作(社会活动)为条件。
  该理论揭示的事实是,教师教育的目标应该实现从关注客体知识的时代向关注教师个体成长时代的转变。教师教育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扩展,而且是教师教育者在了解教师认知特征,关注教师情感的条件下,“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更新、自我挑战、自我反思”的过程,使教师具有“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及帮助他人发展的能力,”同时具有“能够启迪思考、激发行动、引导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哲学理据
  
  人类对外在世界和自我的思考中形成了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外在世界向人类自我的转变过程。作为科学之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也就影响其它科学的发展历程。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哲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阶段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不同在教育领域也实现了不同的表达。
  希腊哲学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它最初是对外在自然感兴趣(自然哲学),而后逐渐转向内部,转向对人类本身的思考而具有了人文性质。在这一转向的过程中,哲学家将注意力转向了对人类精神的研究,即研究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但就希腊哲学而言,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是形而上学,因此存在论问题和本体论问题是当时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在哲学家的视域中,知识来自直觉,感觉和知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知识的客观性是这时期哲学家对知识本质的思考,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在早期的智者学派和后来的斯多葛学派的言论中找到直接的证据。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这种二元论的知识观念催生的结果首先是人们对于知识权威地位的崇拜,其次是对知识主体—教育者地位的过高共认以及受教育者作为认识主体地位的缺失。

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上帝和基督教义,上帝的超验性和神性得到了过分的张扬,而人性却被极大地漠视了。继而人们开始了对经院哲学的批判和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哲学家们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上帝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种哲学视野的转变最终导致了西方哲学研究方向的重大转变,从总的趋势来看,哲学从本体论走向了认识论。这时候,人们更加强调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对待人类的生活。这个时期的哲学毫无疑问地体现着现代精神。它强调独立地追求真理,而且认为追求真理是人类理性的最高体现;在解释精神和物质的问题时,它并不预设有超然的东西存在,这是典型的自然主义的开端。这个时期的西方哲学(17世纪到19世纪),是以认识论形态为主。这个时期的经验主义使得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最基础的部分,于是,近代哲学与以前的哲学就成为完全不同的哲学体系,因为“对经院哲学而言,认识论只不过是旁门左道。”哲学家们对认识论的关注使得我们有机会去思考我们知道什么和什么可以证明我们的观点对这种知识是有效的。受此思潮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教育领域中开始了对教育参与者认知过程和特点的关注。教育研究者依据哲学中“先验自我”的认知,认为人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的、真实的反映,而是根据自身的个体经验形成的。
  现代哲学出现了一场革命,就是哲学的“语言转向”。当然,这种哲学的语言转向不指在哲学的研究中引入了语言学的方法和内容,也不指将哲学的研究重点从认识论转向了语言学。它的真正含义是两个层面的。一方面,哲学研究方法应该是通过对语言的探讨去了解世界;另一方面,哲学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哲学不再关注如何使认识成为可能,而是如何使语言表达成为可能。这个时期,存在主义哲学成为最有影响的思潮,以马丁.海德格尔为代表。他认为“存在在思维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先于存在,个人只是体现了语言。在他看来,语言不是传统学者所认为的一种工具或知识,因为这样的界定忽视了语言对“存在者”的人的本真价值。因此他认为必须抛弃西方传统哲学所倡导的主客二元的认知方法,将目光集于通过语言对“存在”以及“存在者”的研究。在他看来,语言是先在的,之上的,对于存在具有特殊地位的,对世界最本源的“存在”能够进行描述和澄清的“在”。因此,学习以及有关的一切活动都不应该是功利性的,工具性的,实用性的,而是作为实现一个特殊存在者—“此在”(人)的必由之路。这一哲学论断的启示是,任何教育活动,包括教师教育,都应该摒弃功利的、实用的观念,而应该关注对人的个性,人的品质以及人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以最终实现人的本真价值。
 四、小结
  
  从发展历程来看,哲学研究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即哲学研究的对象从外向内,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作为教育科学重要分支的教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使得教师教育目标的转向成为必然。从哲学维度对教师教育的目标转向进行了理据的分析,可以剥离的事实是教师教育的目标必然经历从外到内,从知识中心向教师中心的转变。而从哲学维度对教师教育目标转向的思考将为教师教育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养成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211.?
  [2]Freeman,D. Redef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What Teachers Know[A].In K.Bailey and D.Nunan(eds).Voices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Qualatitiv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C].Cambridge:CUP.1996.?
  [3]Roberts,J.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London:Anold,1998.?
  [4]骆北刚.传统与新型英语师生关系之多维认识[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127.?
  [5]夏纪梅.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J].中国外语,2006,(1):62.?
  [6]梯力.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04,7:262.?
  [7]江怡.语言哲学:西方哲学中的变革[J].中国外语,2006,(12):16.?
  [8]Dummett,M.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9]齐振海等.第三代认知科学下的语言研究[J].中国外语,2007,(2):17.?
  [10]Qian Guanlian et al,Introduc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o Chinese Learners:A Dialogue[J],Foreign Language of China,2006(4):22?
  [11]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25.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