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医学护理>中国传统文化下临终患者的身体关怀和心理关怀>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下临终患者的身体关怀和心理关怀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临终关怀( hospice care) 是对于生命的最后关照,旨在帮助人们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之中也同样获得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具体来讲是指在患者即将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为其减轻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的发展并且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照护。

  一、身体关怀

  身体关怀分两个阶段: 临终护理主要体现在尽量为临终病患减轻病痛消除不适,再配合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尸体护理主要体现在尊重病患遗体。

  1. 临终护理

  临终又称濒死,指由于各种疾病或损伤导致人体主要器官功能趋于衰竭,无生存希望,各种生命迹象显示生命活动趋于终结的状态。临终护理,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主,而以提高临终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为宗旨。

  绝大多数临终病患生活上难以自理,病患家属紧张焦虑,需要创造一个以病患家庭照料为中心,护士在一旁指导帮助的良好终老氛围。“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为病患提供细致周到的照料。

  ( 1) 减轻症状与缓解疼痛。大多数临终病患,尤其是恶性肿瘤晚期的病患,其主要症状是疼痛。临终护理通过一定手段消除病人疼痛与不适,使病患尽可能的舒适、减少痛苦。

  ( 2) 创造适宜的休养环境。临终病患所处环境应有利于病患活动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的实施,应保证环境的整洁、安静、温馨、舒适。

  ( 3) 日常生活的温馨照顾。加强基础护理,定时翻身扣背,并保持床褥整洁干燥。为增添临终病患生活情趣合理安排其日常生活,如与亲友聊天、品尝美食、欣赏艺术等。

  ( 4) 家庭护理的协同合作。病患家属手足无措、夜以继日的照料临终病患,身心俱疲。护士应当给予精神支持并提供专业指导,要与病患家属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到日常护理中,为病患和病患家属解决实际问题。病患性命垂危时,护士应当通知其家属守护在病患身边,直至到逝世,这种习俗称之为“送终”。弥留之际,病患的儿孙及亲人都必需在床侧守侯,要保持宁静,不能喧闹,更不能呜咽悲号,目送其去世。

  2. 尸体护理

  尸体护理应在病患死亡后尽快进行,以防尸体僵硬,目的是清洁尸体,无渗液,姿势良好,尊重死者。对于中国传统习俗来说就是在病患咽气后,家人要先为其擦身、修剪胡须和指甲、理顺头发,擦洗死者身体。为逝者更衣,即穿寿衣。

  《礼记·檀弓上》子思曰: “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意思就是说父母去世以后三日要殡葬,但凡为亡亲穿衣装殓,一定要怀着诚信之心尽心尽礼,不让自己在日后后悔。在这个环节中,护士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 1) 庄严肃穆诚心尽礼。在进行尸体护理的时候,护士应始终保持尊重死者的态度,不随便摆弄、不随意暴露尸体,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进行料理。在具体环节上,护士应当尊重家属的意见,并注意到死者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 2) 适当遮挡减少惊扰。假如病人是在医院病房中死去,为避免惊扰其他病人,应在病人死亡前将临终病人进行适当遮挡,条件许可的话,病人临终前应移至单间或抢救室,并鼓励病人家属一起为死者完成尸体护理。

  ( 3) 妥善处理遗物遗嘱。护士应妥当地清点和保管好死者的遗嘱、遗物,并及时移交给家属,以免以后医护之间发生矛盾隔阂,同时也是对死者的纪念与尊重。

  ( 4) 消毒隔离防病传播。对于死者的穿戴用物等,应予以彻底的消毒。特别是患有传染病的死者,其尸体料理更应该按照严格的隔离消毒常规进行料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避免给家属、社会带来危害。

  二、心理关怀

  美国医学博士 Elisabeth kubler Ross 在《论死亡与终结》一书中将临终心理特点分为五个阶段: 否认阶段、愤怒阶段、协议阶段、抑郁阶段和接受阶段。心理关怀是指通过建立正确的死亡观,为病患减少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平静、安宁,勇敢面对,坦然接受。

  关于死亡,古人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病患面对死亡,但中国人骨子里仍然接受着这些观念。那么,护理人员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就可以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为之提供人文关怀、心理关怀和灵性关怀。

  1. 儒家,“朝闻道,夕死可矣”,帮助病患完成人生最后的追求“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语出《论语·颜渊》,“生死有命”是强调人主动积极的认识和驾驭自己的命运,“富贵在天”也如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道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顺其自然的平和心态。

  儒家的死亡观主要体现在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中去创造“不朽”。《左传》有云: “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护士可以跟临终病患家属积极的帮助临终病患完成人生最后的追求,也就是让病患为后人、为社会、为时代留下点什么,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去创造“不朽”。

  2. 道家,“死也,生之始”,帮助病患顺应自然达观面对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是死的开始,死又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这种生死之观形成了一种循环,这是一种道的循环。人的生命不能重来。肉体终会灭亡,人却可以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延续新生。

  臧克家说,“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也是其表现。“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庄子·大宗师》。不悦生,不恶死,道家讲究顺应天命。庄子这种淡看生死的做法,未尝不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表现。其心境,不为死而畏惧焦躁,不为生而欣喜若狂,把死生之事当做自然之道。达观的面对,才能求得生命的安详。

  3. 佛家,“临终助念”,帮助病患放下执念“往生西天”佛家着重于人死后的安顿,是死后世界的问题。人所要追求的,是要摆脱生死的束缚,不再执著于生与死,超脱轮回,从而达到涅槃的极乐境界。“涅槃”指一种超越生死轮回,进入永恒寂灭的精神状态。僧肇言: “生死为畏,畏莫之大,悲疾之士,何所依恃,而能永处生死,不以畏为畏乎?”表明佛家指出死亡不可免,但不要因此而畏惧死亡,通过死亡了悟死亡,领悟生命的本真而激发战胜死亡的强烈意志,最终达到对死亡的超越。

  三、结束语

  护士需要更加深刻地介入到临终病患的生活之中,了解临终病患的心理,并以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切实地帮助临终病患建立正确的死亡观,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战胜死亡带来的恐惧。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