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在高等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发展的时候,如何通过大学英语教学使学生具备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所培养的大学生是否能适应经济建设和信息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高等教育正发生着重大改革,正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向重视能力培养的教育转变。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颁发,新一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全国深入开展。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对英语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建构主义又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2〕、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3〕,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1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并赋予意义的;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处在中心位置的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该理论还汲取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精华,特别注重学习者的全人发展——除认知发展外,还有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品质的发展〔4〕。
1.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即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4〕。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不是简单地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5〕。另外,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来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学习环境分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意义建构”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6〕。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1.2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5〕:①随机通达式: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式开展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认知。②支架式:指在教学中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有助于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通过先小后大的步骤,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从而达到深刻全面的认知。③抛锚式:以有趣、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性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2 建构主义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这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创新大学英语教育都有深刻的启示。
2.1 转变师生的地位和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提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改革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师灌输式”教学,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并对所学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大学英语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的“群言堂”;教学不应再是教师的“单向传输”,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7〕: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多边互动”中主动探究知识、建构意义,在“多边互动”中互相启迪,共同进步,不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突出了意义建构中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主体建构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吸引的结果。外语教学的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英语教师人手相对不足,加上个人需求千差万别,学生必须学会在课后去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寻找更多的使用语言的机会,这种情形使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突显重要。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学习的能力,即能够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监控学习过程以及评估学习成果〔8〕。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时,会学得更好、更有意义、更永久,也会更注重学习的过程〔9〕。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重要。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知识是由个人建构,但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即在合作学习中建构更加准确而全面的意义〔10〕。合作学习教学观融入互动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小组成员(包括老师)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激活,见解得以丰富,智慧得以共享,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新的知识意义得以主动建构。英语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来获取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同时又培养了团结协作、勇于进取、善于交际的良好品质。
2.3 创设学习“情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建构主义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6〕。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的创设。由于我国的外语学生几乎不可能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英语,他们与英语的接触主要是在同学中和在课堂上,因而创造语言情境尤其重要。网络是创设真实、生动、丰富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网络所提供的英语环境和材料极大地增加了真实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这样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在逼真生动的情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2.4 建立以建构性学习为宗旨的教育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评价都依赖于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导致的应试教育、应试学习、误导学习动机、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学习者进步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情况的变化来设计教学,改进和精练教学策略,使学习者通过建构性学习朝着更高方向获得持续进步。”〔11〕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建构主义评价思想的集中代表。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12〕。形成性评价可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终结性评价则采用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1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避免考试的“指挥棒”效应,减少应试教学和应试学习的倾向,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2.5 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汲取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精华,其中特别注重学习者的全人发展的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教育既要重视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也要强调品德修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应该积极地探索语言本身的学习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外,还应该努力发现如何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教学理论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变革”、“创新”。一方面,这种变革适应新时代学生心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更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英语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Piaget J, Inhelder B.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M〕. New York:Basic Book,1969:6.
〔2〕 Vygotsdy LS. Mind in Society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23.
〔3〕 Bruce A, Marily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the Constructivst Classroom 〔M〕. Corwin Press, 1998:16.
〔4〕 Marion Williams, Robert L.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
〔5〕 范琳,张其云.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28-32.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85.
〔7〕 宋红波,耿殿磊. 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8(4):87-90.
〔8〕 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15.
〔9〕 解芳. 自主学习对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社会版,2002,24(1):122-124.
〔10〕 候民吉. 从建构主义教学观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吉首大学学报, 2006,27(5):172-176.
〔11〕 胡家英,李晓岚.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5):50-51.
〔12〕 禹明. 非测试型: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