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外科学>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疗效比较>正文

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疗效比较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外科学

  

  腹股沟疝气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对于腹股沟疝气的治疗,我国普遍以疝修补术为主。最先的疝修补术以有张力或低张力修补为特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疝修补术也迅速进步,渐渐发展为无张力修补术。现作者在腹股沟疝气治疗中,采用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从接诊患者中选取50例腹股沟疝气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36.1±5.2)岁;同时抽取同期同症患者50例作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7.3±3.4)岁。两组患者均经普外科就诊检查予以确诊。两组患者各方面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做好手术前各项准备工作,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把疝囊颈全部暴露在外,并且采用高位结扎方式,灵活运用荷包缝合方式进行有效缝合,把疝囊全部切除。注重腹鼓沟后壁的处理,运用Bassini方法,暴露精索,慢慢提起,精索后方缝扎患者腹内斜肌下缘及联合腱一直延续到腹股沟韧带上方,精索放置到腹内斜肌及腹外斜肌腱膜间。

  研究组: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准备工作完成后,进行持续的硬膜外麻醉,确保疝切口在4~6cm范围内,疝囊全部暴露在外后横向切断疝囊壁,使用丝线缝扎疝囊,在远端旷置后,将疝平片放置在腹横筋膜前、精索和腹外斜肌腱膜后,缺口往精索内环方向,然后将补片切口进行缝合。平片外侧缘结节需持续缝扎到腹股沟韧带位置,内侧缘持续缝扎到联合肌腱上方,针距保持0.5cm。手术完成后应用间断缝合方法将腹外斜肌、重建外环口、皮肤均予以缝合。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发热、住院天数、切口感染以及复发率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后期对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腹股沟疝气治疗中,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6~24个月的随访工作,研究组在这期间内复发1例,进行第二次无张力修补术后完全痊愈,对照组共复发4例,第二次治疗行无张力修补术,之后便再也没有复发。

  3、讨论

  腹股沟疝气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是各种疝气中最常见的类型,老年人是主要的患病群体,患病率日益增加,并且通过手术治疗后复发显现尤为普遍,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严重受到了影响。当前,手术治疗措施成为了腹股沟疝气患者治疗的首选方式,如今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传统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常常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再加上病情反复发作,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临床效果不佳。传统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在运用过程中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患者的机体组织,这样患者在术后愈合慢,不得尽快下床活动,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但是患者行无张力修补术,网塞、网片等被应用在手术过程中,手术风险小,操作简单,只需要较短的手术时间,同时手术并发症低,其组织相容性较高,从而在术后不会出现任何感染事件。另外患者在术后能够很快下床运动,术后愈合速度较快,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活品质。相比于传统腹股沟疝气修补术,无张力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其适应症更为广泛,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身体素质差、巨大腹股沟疝气,反复发作的腹股沟疝气等治疗更为使用。

  在临床中无张力腹股沟疝气修补术可分为和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平片无张力两种治疗方式,本研究采用的是平片无张力腹股沟疝气修补术,这一修补术对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更为显着,但是轻微疼痛还是会出现的。随着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解剖上耻骨肌孔概念提出后,疝气修补术所使用的材料技术进一步发展,手术操作技能进一步提升。

  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两种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根据结果来看,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发热、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及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于腹股沟疝气患者的治疗,相比于传统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降低切口感染率、手术发热率及复发率,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袁意境.腹股沟疝气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效果探析.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0):25.  [2]秦逸.腹股沟病气患者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666-667.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