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超越、批判性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自主学习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在自主学习的积极意识和动机,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自主选择和学习过程的自主管理,同时也体现在自主检测与评估学习效果中。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提供信息、组织学习、指导实践、控制课堂、评价反馈、参与互动、心理支撑的“支架”作用。
(一)“自主课堂”释义论文
按照Lilttlewood对自主学习的分类,从自主学习的程度和自我调节的层次上看,可分成“前摄自主”(proactive auton-omy)和“后摄自主”(reactive autonomy)。“前摄自主”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评估自己的学习进程和结果;“后摄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与内容、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严格地讲,在我国大、中、小各层教育中绝对的自主是不可能的,学生的自主课堂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这必然要求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注重学法的引导,加强语言的输入,通过问题的设置和任务的布置链接课内外自主学习,教师在“后摄自主课堂”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的“支架”作用
自主学习中,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实施中应该起到“支架”作用。“支架”是一种的教学技术,也有学者把“支架”定义为:提供符合学习者认知层次的支持、导引和协助,以帮助学习者由需要协助而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任务,进而使其由低阶的能力水准发展到高阶的能力水准。美国圣地亚哥大学伯尼道奇(Bernie Dodge)教授把“支架”定义为:在学习过程的某个特定点建立的一种提供帮助的临时结构,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种任务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他们无法独自完成。把“支架”定义为“临时结构”,就像建造房屋时搭建的脚手架一样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完成某种任务,只有需要的时候,教师才搭建支架,“支架”并非所有学生都必须使用的工具,当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工具后,“支架”也必须拆除。
(三)“后摄自主”课堂中教师的“支架”作用
1.精心准备,优化任务
“充分准备”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针对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将其涵盖的词汇、短语、语法结构选择关键的编写成文稿、多媒体课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结合教材把经过数字处理的视频、音频资料、图像、文本材料作为师生共同讨论、深化和扩展的素材。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分析他们的心理倾向———是否“想学”、目标定向———“学什么”、30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MANAGEMENT第十卷2008年第4期学习策略———“是否会学”以及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等,从而为合作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学习“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world”笔者首先请大家观看了一段有关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温室效应的宣传片,学生立刻投入影片并不约而同地讨论其它的环保问题,分门别类写到黑板以后,我们请同学分组讨论如何整治这些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存环境的问题,学生搜索网站,集思广益,借鉴他国方案,共商整治办法,并拟定书面意见。这样的任务设计必须依靠小组活动,从而保证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教师在其中的启发和穿针引线连贯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各个环节丝丝入扣,基于文本又在创新中扎实了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2.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好胜”是年轻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比如用竞赛的方法设计新课通过对子活动、小组活动、自由组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竞技热情,以竞赛促思考。学生通过模拟授课、访谈、戏剧表演、演讲、关键词大搜索,编故事、歌曲、诗歌、绕口令等活动大大增强了自主感、成就感和在结伴互助中得到满足的归属感。笔者在处理课文的新词时,尝试过“联旧引新”法,酷似“幸运52”节目中的猜词。要学生必须使用英语准确表达,快速给自己的伙伴以提示,且不能用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暗示。学生在短时间内调动词汇库用旧词解释新词,加深了印象。模拟生活场景,体会角色的变化,学生的兴趣在新场景新视角下悄然升起。
3.施之教法,贵在启导
安德森在《认知心理及其应用》中强调,学习者学习语言应通过感知、记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智能活动来了解语言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语学习是个积极创造的过程,外语学习者更多地是在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规律、发现、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规律。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外语的“听、说、读、写、译”有所侧重,也可以灵活机动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时间,教师则应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自主学习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过程的隐性和显性知识通过写前、写中和写后不同阶段中可能遇到的选材策略、遣词策略、使用母语策略、修改策略、评价策略的范例指导得到明确和锻炼。教师的“导”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导入”可以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以“熟”带“生”,动静结合、循环往返的效果,使教学具有新鲜感、启发性和衔接性“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指导”,精讲细析,尽己所能,解惑答疑。
4.激活创造,共享资源
“自主学习”不是随心所欲,也不仅限于课本几十篇文章,通过期末考试。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模式,向学生提供适当深度和广度的补充材料以及步骤策略进行分析,逐渐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比如讨论online learning就有必要介绍“e-mail”,“modem”,“homepage”,“surf the internet”,“visual classroom”等词汇,把“surf the internet”,“clone”,“sustainable develop-ment”,“population bombing”改编成贴近学生的小题。教师不是罗列所有信息,也不能让学生在浩瀚的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在学习资源设计时,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过滤。
5.严格管理,及时反馈
教学实践表明,即使是在学生高度自主的课堂,他们仍然需要教师即时的指导和反馈。因此在积极构建自主学习体系的过程的同时,必须有目的地进行评价设计,完善监控体系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相互欣赏。比如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协作学习中的参与度是否达到了建构内容,以保证课堂活动不流于形式。
6.过程评价,鼓励为先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形成性、客观性的,一次性的、单项技能的考核是不科学的,也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评价体系是促学的、激励性的、自查性的。反馈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赏识,发挥其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受,是教师对学生的欣赏、肯定、接纳、赞扬和鼓励,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命冲动,激发生命潜在能力的最大释放,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理念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坚持不懈地为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加油,学生会把这种外在的激励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动力。
7.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教育的过程始于教人,成于自育,教师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自身在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的同时也是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学会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判断。像“剥洋葱”一样,教师一层一层地将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监控体系等各个环节深化到其核心。只有师生双向互动,才能搭建和谐有效的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前摄自主”学习和“后摄自主”学习的结合。放任和强制都是自主课堂的障碍。教师的加入使得‘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后,教师是备课时的信息采集者,教学设计者;在课堂教学中是活动的组织者、启发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课后又成为学生作业信息的批阅者、反馈者。从一个课堂的主导者到课堂研究者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思考、观察、研究和实践,适时为学生搭好进步的“支架”。
参考文献:
[1]Little 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and Prob-lems[M].Dublin:Autnentik,1991.
[2]王坦,合作学习的教学论启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范烨,小组讨论的主题设计[J].外语界,2003,(3):37-40.[4]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6,(2):10-14.
[5]戚宏波,外语学习者自主意识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156-159.
[6]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