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成功的英语学习者必须首先拥有足够的词汇量来理解习语的意思。同时,也要广泛阅读以吸收大量有关习语和西方文化之间关系的知识。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本质,从而在社会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英语习语;西方文化;起源;反映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英语作为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是纷繁浩瀚,其中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并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画卷,演绎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英语习语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它们的生成有它们自己的文化背景,如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生活实践等等。习语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形成并广为流传,也就势必带有文化印记。可以说,如果西方文化是一个浩翰的海洋,那么英语就是在海洋中游动的鱼,二者浑然一体,紧密相联。鱼不能离开海洋生存,而没有鱼的海洋也将是了无生机的一片死寂。
下面就历史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政治背景等几个主要侧面分析英语习语对西方文化的映射。
一、历史地理环境
英语习语作为传承、记载文化与语言的基本工具之一,它的产生与存在是受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信息。如:
英国人在国际上有个很通行的绰号——约翰牛(John Bull),人们偶尔也用这个绰号称呼英国。说来也怪,这个有点不敬的绰号还是英国人自己取的,出自16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兼宫廷御医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1667-1735)的政治讽刺作品《约翰·牛的历史》。作者笔下的约翰牛是个英国“自由民”,为人粗暴冷酷,桀骜不逊,颇有些牛劲。这个形象的出现与当时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连。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17世纪,英国毛纺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政权对内实行圈地运动,对外实行殖民地的掠夺政策,以便积累大量的工业资本。作者正是通过“约翰牛”这个赳赳武夫的形象,暗喻当年英国的专横跋扈,抨击“民权党”(英国自由党的前身)的好战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约翰牛”逐渐变成了一位头戴宽边礼帽,足蹬翻口皮鞋,身穿茄克衫的饱经事故的实干家形象,他的行为成了英国人的标准行为,而与之相关的“John bullism”就指“英国精神、英国习气或英国的典型性格”,“John bullist”则常指“英国迷”。
众所周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位于欧洲西部,包含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那里有数不胜数的小海岛,所以,英国很多的习语就和航海生活有关。比如“all at sea”从字面上看是“都在海里”,因为渔民出海捕鱼的成功与否其实是很难预测的,慢慢地这个习语就转变为“对事物的茫然不知,没有头绪”;而“Within the four seas” 指的是“在UK”;“In low water”“拮据”,“ on the rocks”“触礁”,“to keep one’s head over water”“勉强糊口”,“take the bait”“上钩,中圈套”等等。可见海与英国的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又如“carry coal to Newcastle”表示“做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事”。这个习语就有它的地理背景:纽尔卡斯是13世纪煤炭装运港口,16世纪成为澳大利亚煤炭的主要出口地,纽尔卡斯在商业方面的杰出表现导致了这个习语的产生。另一个习语“send owls to Athens” 也有同样的意思。因为雅典拥有成群的猫头鹰,而且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更是雅典的守护神,所以,把猫头鹰送到雅典去,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二、社会风俗
社会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固有看法、约定俗成的规则。禁忌就属于其中一种。出于对自然的敬畏、社会风俗的尊从或者单纯的出于心理上的厌恶而不使用、接近或谈及某些事物。最典型的例子是“Judas’s kiss”。这个习语来源于圣经,犹大在圣经中出卖了耶稣,是一个背叛者,也因为他是最后晚餐(背叛的前夜)中的第十三个人,所以就不难理解早期的基督徒赋予数字13特殊的含义。直到现在宴会中也不会出现“13”,它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甚至有人认为第13位客人会在当年去世。所以,西方的饭店不会出现13层和13号房间,这就是为何很多酒店把第13层说成12 1/2层的原因。
色彩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的含义。在西方,紫色代表尊贵、皇室或上流社会,从习语 “be born in the purple”和 “raise to the purple”中可见一斑;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黄色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色彩同样可以反应人的个性。再以红色为例,在西方,红色具有愤怒、担忧和混乱的含义,通常被认为是贬义词,所以“in the red” 指经济拮据,负债累累的人,“to see red” 表示某人在发怒,颇富戏剧性;而红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象征着喜庆、欢快的节日气氛。
在英语习语中含有动物词汇的语句很丰富,它们生动又贴切,精巧又诙谐,彰显著西方民俗文化中的智慧与风情,英语亦因之而变得面目可亲、妙趣横生。狗就是西方最受欢迎的宠物,狗代表着“忠诚”与“奉献”,固和狗相关的习语多是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意为“爱我,就爱我的一切”,“die dog for sb.”意为“死心塌地地为某人工作”,“every dog has its day” 意为“每个人都有走运的时候”,“a lucky dog”则是“有福气的孩子”。
三、宗教信仰
西方社会宗教信仰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宗教背景的习语,比如在穆斯林和犹太人眼中,七重天位于地球的最远处,是上帝和天使生活的地方,所以“in the seventh heaven”表示的是一种极乐的状态;又如百合花代表着美丽和优雅,“as fair as a lily”意为“美极了”,“gild the lily”意为“多此一举”。在基督徒眼中,百合代表着纯洁、清白、遵纪守法,有一个品种的百合花因花色洁白且拥有铃铛般的花朵被命名为“圣母玛丽亚”。
又如“a wolf in sheep’s skin” 指“伪装友善的敌人,口蜜腹剑的人”,出自《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15节。“你要提防假先知,他们来到你面前,外披羊皮,内里却是凶残的豺狼”。用某些动物的特征和性格来比喻人的好坏善恶,在很多民族中都有相通的地方。羊被公认为是善良温顺的动物,而狼自古以来被认为是贪婪、凶狠的典型。
再如《新约·马太福音》第26章第14至17节讲的是耶稣的12门徒中有个加略人叫犹大的,得了祭司长给的30块银币,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权者,并寻找机会带了许多人拿着刀棒来到耶稣及门徒们的住所捉拿耶稣,结果,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于是“30 pieces of silver”意为“受贿出卖某人”。
四、寓言神话
龙,作为一种虚构的动物,在中国神话中被描述为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本草纲目》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在东方文化中,龙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中国的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十分狂热,不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华人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没有了龙,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服饰、喜庆节日、饮食、民俗乃至语言文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然而西方世界一般认为龙是一种体型庞大,长有双翼,利齿尖刺,颜色多样,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所以才有“sow dragon’s teeth”一说。圣经《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the old dragon”即指撒旦。长相凶狠的龙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以阻吓敌人,所以,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五、社会政治
习语以其精练、幽默且富于哲理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英美人的日常生活、交际、广播媒体、及报刊杂志中。习语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鲜活地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如“To 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的意思是指“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婴儿”,但也同时反映了银器在英国家庭的广泛应用。餐具和烹饪的器具通常都是银质的,不难令人想象出富人日常用餐时的排场。来自澳大利亚的习语 “silver tail” 同样表示富裕的意思。
在当今政坛,也流传着为数不少的习语:“People at first thought that the governor from New York would throw his hat in the ring, but he waited and waited and announced at the last minute that he would not run for president.”此句中的 “throw his hat in the ring” 源于美国西部的格斗比赛。格斗之前,参与的双方会把帽子扔到地上,慢慢演变成了“参加选举”之意。又如近几年,研究总统的评论家出于对前美国总统Clinton政治立场的不满,赋予了“Clinton”新的含义,其嘲讽道“A Clinton”是“彻底改革”,“half Clinton”是“常规改革”,“full Clinton”是“凭感觉改革”,“double Clinton”则是“改完又改”。
总之,英语习语在西方民族繁衍和社会发展中产生,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且经过长期运用、转变,最终沉淀下来。学习英语习语对于深刻、透彻地理解西方文化是简便而又快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Chitra Fernando, Idioms and Idiomaticity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
[2] 何兆雄.《“21世纪报”英语读物精粹3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张奎武.《英美概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尘洁.《马太福音羊皮书》.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