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伦理学>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青年道德的冲撞与重建>正文

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青年道德的冲撞与重建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伦理学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正震荡着世界的各个角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而与全球化进程相一致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和无序。在这一社会快速变迁与转型的时期,青年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站在这世界性、世纪性的时代发展浪潮中,如何认识和把握全球化进程中我国青年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青年道德教育的现实走向,更加理智、科学地加强和改进当代中国青年道德教育,培养中国青年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提高青年的道德情操,使青年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这既是我国道德教育在新的世纪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青年工作所面临的一项充满挑战性、前瞻性的时代课题。
    一、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冲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客观上导致道德转型,传统道德观和价值体系将经受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1.全球化使世界青少年日益凸现普遍性的道德危机。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在反思20世纪的社会发展时,常常痛感忽视道德教育带来的青年成长问题。事实上,西方发达的经济并没有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青年,却造就了“道德迷惑的一代”。现代西方青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对淡漠,青年精神空虚现象普遍存在。如在国民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接触过人类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基础——道德标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大多数青年只顾及自己的目的,追求个人私利,而放弃政治和社会责任;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是非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少年中犯罪率非常之高,对社会危害很大,被称为“牺牲的一代”。一份全球问题专家的研究报道显示:许多青年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不能正确地对待职业、个人生活和政治,他们在寻求“自我实现”、“个性张扬”之中获得的只是感官的刺激、物质的享受和性的满足。我国青年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中,在道德价值取向上也发生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迷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总之,从世界范围来看,青年的道德滑坡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潮流。
  2.全球化带来的全球信息网络化,使青年德育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等的影响是全面和全方位的。英特网的崛起,加速了全球信息网络化革命。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和糟粕堆。在英特网上,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思想“藩篱”形同虚设,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明显影响。由于传统德育的方式是单向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容易控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内容的传授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青年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可以更主动地摄取自己所需的内容。由于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出于好奇和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等不道德的内容。从而使自己逐步脱离现实,弱化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由此可见,全球信息的网络化,青年德育功能模式中的教育者的主导和独尊地位将受到挑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的正确性将受到质弱。
  3.全球化时代,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重视,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全球化进程中,伴随来临的将是一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微电子、计算机宽带网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经济走向,兴起了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智力支撑型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知识商品化的能力大大提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因此,全球化时代对青年的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具有很高智力的青年人才将成为国家教育的目标。同时,良好的智商也将成为全球化时代青年能就业的关键。这就有可能助长“重智轻德”的倾向,即片面重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道德情操和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另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知识经济也有双重效应。事实上,构成知识经济主要内涵的高新技术,它既给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物质环境,造福于人类,同时它又容易导致个人利益膨胀和高科技犯罪,给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
  4.全球化带来青年教育的国际化,青年德育将直面西方反华势力的挑战和“信息霸权”的艰苦斗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个国家把拓展知识产品的出口,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大对其他国家开放服务和知识市场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斗争日益剧烈,青年德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各民族和各国家的德育不可避免地将在这一趋势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不断进行着道德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在德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青年德育不仅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水平的挑战,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西方某些反华势力所鼓吹的政治模式、价值体系、道德观念乃至堕落的色情文化、生活方式等,对青年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知识信息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信息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利用优势,妨碍、限制或压制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利用信息优势,撬开别国信息大门,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摄取别国战备信息,表现为一种强制性的信息干预和信息霸权。这些严峻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在青年道德建设中,调整道德目标,转变思想观念、依托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与发展中赢得主动。
    二、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德育的新要求
  全球化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改变了青年原有的道德取向、道德规范、道德体系和道德价值,客观上要求面向青年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全方位地转型,具体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取向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价值。社会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如果片面强调一元的价值取向,最终只能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全球化时代道德取向强调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在青年道德建设的问题上肯定青年道德选择的自由,要求青年自己对道德问题做出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青年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强调青年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青年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其实,全球化条件下,青年主体性不断发展和弘扬的过程,正是青年的道德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青年的道德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年正是在道德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才不断认识自身,逐渐适应时代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应全球化的青年道德建设,应将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元性与青年亚道德的多元性结合起来,充分界定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使青年德育适应全球化社会转型的要求。
  2.道德内容强调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和公正。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在一定国际规则下进行并逐步影响到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其他领域的。它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道德的层面上,就要求道德要建立一种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的现代文明规范。体现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在属性,表现为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的道德品质。因此,青年德育要以此为重点内容,使青年了解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主体化、世俗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培养青年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关心他人”,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取向。
  3.道德观念要求青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当今时代,困扰人类的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向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所谓全球问题,是指那些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而且只有靠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紧迫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爆炸、南北差距、精神贫乏、信仰危机、价值观冲突等等。着眼于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全世界范围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提倡全球本位道德这种新的道德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树立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强调发展的基本要领和核心内涵是人、教育、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在这里,经济发展不仅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且表现为在良好的智力素质与道德素质的支持下,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就要求青年的道德教育要重建青年道德价值的座标,唤醒青年生态伦理良知的自然价值,树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青年关心自然资源,参与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发展的意识,谋求人类自身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德育方式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传统的德育方式强调青年对德育知识的接纳,使德育的内容严重脱离青年的道德生活。当代青年道德养成的现状表明:灌输道德知识与道德信条的培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道德生活。青年道德建设,只有发展青年各种道德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道德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5.德育过程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变。以往德育的过程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展开的,注重对青年道德现象、道德关系的感知及道德概念、道德准则的解释与说明。对于全球化时代青年一代的成长发展来说,青年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道德生活,而“活动性德育”则是青年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这种德育是在活动中展开的,使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的基础上,让青年在变化发展中学习、思考和领悟,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
    三、中国青年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既由经济基础决定,又有自身演变发展的特殊规律。全球化时代的青年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体现时代要求,创新建设思路,遵循其基本原则:
  1.坚持道德体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水平相一致。也就是说,构建新时期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基础。为此要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与之相应的道德准则、规范,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等,据此约束青年的言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另一方面,又要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现实状况出发,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水平的、能为广大青年所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以此教育和规范一般青年的言行。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忌脱离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觉悟水平,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或施予过高的道德标准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流于空谈和道德规范脱离实际。
  2.要坚持青年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相适应。经济全球化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和现代市场经济精神的生成过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过程。规范是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评价个人或群体行为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它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来支撑。理想、信念和信仰是道德意识的核心,而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又是以一定历史观为基础的。因此,建立全球化时代青年思想道德规范,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精神,倡导乐于助人、讲求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的基础上,确认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利己、正当求利、勤奋致富、公平竞争的合理性,并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并且还要根据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特点,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艰苦创业的致富观,培养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的精神;建立互惠互利观,培养正确的经济伦理精神;建立现代环境保护观,培养生态伦理精神,建立勤俭节约观,培养正确消费意识。以营造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运作需要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经济伦理规范,引导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对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负面影响。

  3.要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道德规范,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官民关系中身份上的不平等现象;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糟粕,这些无疑是我们需要批判的;然而,它还有超越时空,具有调节人伦关系一般意义的道德规范,如正义、仁爱、宽恕、谦虚、礼让、诚信、自强、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发展的精神力量,也为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体系提供了新的高度。重构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价值体系,必须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与吸收。传统与进步的关系是双重的,传统作为一种惰性力量,其消极面是进步的重负。因而,对传统的批判也是一种进步。在现代社会,“人心不古”有其合理合法性,我们确实无法“人心返古”,无法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文明社会中,嫁接一个平和宁静的农业社会的伦理道德。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约束力下降直到失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文化具有延续性,一个新的文化体系不可能在割裂历史的情况下横空出世。对待传统道德,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批判地加以吸引。一个新的道德的产生,一方面需要从历史传统中寻找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提炼时代精神,并在人们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将传统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独特社会现实,我们不可能要求用传统道德来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出现的环境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加强新时期的青年道德建设,需要我们吸收传统道德中的有益成分,并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来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青年道德养成中不可缺失的精神母线。
  4.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协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从本质上讲具有这种协调功能,其实质就是强调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利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前提。市场经济的运行,以个人利益为驱动,鼓励经济生活中的青年去参与竞争,提高效率,青年在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与国家经济繁荣、综合国力的提高紧密联系起来了,为实现集体利益做出了贡献。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是尊重青年和青年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以集体主义作为构建社会主义青年道德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青年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5.坚持青年道德体系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吻合。经济全球化大大促进了各个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因而,在一定范围内,文化趋同的进程正在加快。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一些古老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传播得更遥远。因此,如何教育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则是一个如何构建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相一致的青年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也必须继承人类社会在道德进步中的一切先进文化,特别是要注意吸收各国各民族社会道德中的文明成果。西方文化伦理中的公正观念、自由与民主的精神,是值得中国青年大胆地借鉴与吸收的。只有注意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才能使新时期中国青年思想道德体系跟上进代进步的潮流。
    四、全球化时代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对策
  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和青年德育肩负的使命的战略高度,针对我国青年道德素质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如下积极的对策,以促进青年道德建设的发展。
  1.拓展现代德育内涵,树立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德育观。当前青年德育必须加快观念转变,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对一专多能、通专合一、博学多才的高素质、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青年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青年有整体化的知识素质和创新意识,还要求有高尚的灵魂、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强烈使命感;要求培养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共事,学会和适应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合作;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正视现实、韬光养晦、乐观向上、善对人生的积极心态,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要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有对中华民族的深切关注和责任意识;要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学会保护自己(本国)的知识产权,尊重和善待他人(他国)的知识产权。全球化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守的德育单一的政治功能,扩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德育的功效范围,积极拓展青年德育的丰富内涵,树立旨在促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伦理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协调统一、全面发展的大德育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2.建立适应全球化时代,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青年德育内容体系。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具有时代特征,以现代社会基本道德价值为主要内容。坚持社会需要与青年的健康发展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全球日益“一体化”成为“地球村”的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全球眼光与富有民族精神的新生一代,这对我国青年的道德建设十分富有启迪意义。我们应该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单一的政治教化功能和整齐划一的德育内容体系,建立起适应全球化时代开放的德育内容体系。首先,全球化时代呼唤创新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和观念革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不竭动力。因此,青年道德建设应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培养,培养青年勇于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能力和善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在全球化时代,青年德育应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全球本位道德已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弘扬人性”,它从全球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从人类由竞争走向合作的发展趋势中,着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青年道德潜能开发的问题,青年精神满足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把全球性、开发性、发展性、未来性和精神性的问题纳入青年德育的内容体系,大力培养青年的全球协作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提升中国青年世界观、价值观、科技和生态伦理观的层次。再次,要培养青年的信息意识。全球化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娱乐网、生活网、校园网、英特网等网上的信息资源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和健康的态度,坚决抵制网络上可能出现的不科学、不健康信息,自觉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
  3.加强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倡导重在发展“道德力”的多元化德育模式。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的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在主观上要求青年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这就特别需要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这样的德育就适应不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要求。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律精神,就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重视发展青年的道德思维,培养其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青年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国家道德研究与德育的发展方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年道德教育的一些有益经验,我国的青年道德教育要根据当代青年的实际,选择培育与完善重在发展当代青年的整体“道德力”的多元道德教育模式,使其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化、更高实效性。在德育的教学上,要把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相结合,帮助青年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在道德教育形式上,道德教育类课题、各门专业学科课程以及课外教育活动要相统一,使德育效果相得益彰;在青年德育方法上,要引导青年知行统一,自我磨练,内省慎独,使青年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提高道德境界,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有道德的人。
  4.整治和优化青年道德养成的社会环境。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与社会环境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从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来讲,青年的道德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年崇高的道德品格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年的道德培育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青年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社会环境的整治与优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青年在成人阶段之前主要是接受家庭教育。绝大多数青年都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年道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既不娇宠和溺爱孩子,也不过分苟求孩子,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二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道德不单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中文化价值观念对青年道德品格的塑造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就要改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舆论环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激励青年追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并为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入现时代的精神意蕴,给予青年以希望和力量。同时,要加快青年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增强青年道德建设的合力。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青年道德建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整个道德体系都鲜明地体现出开放性和统一性的市场特征,呈现出各领域、各方面共享社会资源的新格局。青年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道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加强青年道德建设,必须不断扩大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和能量。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党政和社会支持,加大财力、物力投入,扩大和完善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年素质培育基地和大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增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物质依托;要广开视野,寻找新载体,特别是更好地运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以更广泛地拓展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的功能。三是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对青年道德品格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走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需要新的道德,也呼唤新的道德教育。为回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指引青年的现实生活,帮助青年走出象牙塔,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黄卫平.全球化:新机遇新挑战[N].中国青年报,2001-12-06.
  [2] 周强.当前青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重点研究的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0,(3).
  [3] 胡艳蓓.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J].青年探索,2001,(5).
  [4] 陈华平.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中的学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0,(4).
  [5] 沈贵鹏.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亚道德试探[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6] 王发棠,井兰柱.知识经济挑战下的当代高校德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1,(4).
  [7] 贾仕林,崔景贵.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J].青年探索,2001,(5).
  [8] 潘逸阳.论道德建设与青年工作[J].中国青年研究,2000,(4).
  [9] 郭世民.关于当代职教之德育目标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0,(2).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