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高中生几大心理问题认识及解决办法>正文

高中生几大心理问题认识及解决办法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心理学

  

  进入21世纪,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高中生日后的健康发展,同样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成为当今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中生的常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人格障碍、挫折适应等几个方面。具体表现有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说谎,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下边具体阐述如下:

  一、学习方面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当多的高中学校也加强了德育工作,纷纷从本校的实际出发,采取措施,如注意抓好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建设学校德育环境,努力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制,优化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和社会、家长对学校工作衡量的偏见等诸种因素的存在,使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青春期心理方面

  一是情绪化心理严重。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现为爱哭、爱笑喜怒无常;易急躁、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二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三是早恋。这是时下最为麻烦的问题。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出现“早恋”问题,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会产生种种心理的病态反应。

  三、人际关系方面

  这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甚至横加指责,随意贬低孩子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二是同学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三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四、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也困扰着高中生,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本质,也是各种精神症状和反映产生的基础。人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它是以人格结构与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人为其特点。在目前的青少年人格障碍里,依赖型人格和分裂性人格较为多见。依赖型人格的突出的障碍是缺乏独立性,缺乏自立性,没有生正是青春过度时期,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必将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五、挫折适应方面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波动最大,承受压力最大和逆反心理最强的阶段,而高中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如何使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得到更好的维护和发展,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者常用如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课堂教育,进行高中青春期性心理保健和性伦理规范教育。

  第二:配合课堂教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愿望,组织召开“怎样迈好青春第一步”、“怎样与异性同学相处”、“如何缓解学习压力”

  等主题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集体来教育每一个人。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学校心理咨询是在特定场合,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有各种身心困惑的学生,在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交流,提供心理健康问题的解释、指导和帮助,强调疏导、平等交流,纠正其心理上不平衡的教育活动。

  第五:关注家庭教育。家庭是子女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教育理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父母)与受教育者(子女)有着天然的血缘亲情关系和供养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具有情感互动优势,因而更容易产生‘教育共振’效应。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过程中所起到的全面性、权威性和及时性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全社会应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度过“危险期” 促进其个性发展和社会化,使他们成长为健康幸福的人,尤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一股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