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1722—1777)安徽休宁县隆阜人,从小家境贫寒,自学成才,十八岁时随父亲在江西经商,一边努力读书,一边教学童于邵武,学问益进。不久拜在着名学者江永门下,钻研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逐渐声名远扬。三十三岁,因豪强迫害而离家北上,并因学识享誉京城。其后,他在江浙一带主讲书院,桃李满天下。戴震学识渊博却仕途不顺,40 岁才考中举人,六次参加会试均未能及第,最后还是乾隆帝赐予其“同进士出身”牌匾一方。乾隆三十八年,政府开始主编《四库全书》,戴震虽为撰修官之一,但是一直未忘书院事。
一、戴震的教育心理思想
立足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戴震与我国古代大多数教育家一样,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心理思想。其教育心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教育理想、学习论和道德教育论,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思想,实行王道教化的政治理想也是其教育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性择善论、学知论则是其教育心理思想的理论基础[1]18。
人性择善论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孔子以“性相近,习相远”一语打开了人性研讨的窗口,孟子提出了行善论,告子主张性恶论,荀子则是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倡导者。这些有关人性的论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肯定了教育在后天培养中的重要性,从而为教育对人性的塑造提供了理论依据。戴震的人性论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他看来“,性”是人之血气心知本乎天者也,是源于阴阳五行所构成的个人特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且人性一旦形成,就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戴震认为,不同事物的悟性不同,因而它们的形体气类特征也有所不同,花鸟鱼虫、桃李冰雪,皆是其形体气类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人性问题上,戴震是孟子性善论的拥护者,他说“:人生来有羞耻之心,这是人性‘心知’的结果,同样,人性也有‘知善’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有判断对错的能力。心知能使欲望的满足而有无过失为善,由此而结出的果实就是仁义之德。(《绪言》下)”与孟子的“耳目感官追求物欲的满足会使仁义之心丧失”(《尽心上》) 的说法相比,戴震在“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了“择善”的想法,其思想明显进步了许多。生知、学知是中国古代学习心理一直争议的话题,虽然我国主张“生知”的思想家不是很多,但是问题的分歧却一直存在,戴震是学知论的拥护者。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且“致圣”的途径是学习。学习如日月光辉,能让人增长知识,提高智慧,并达到思想和学问的极限。他说“:人都称孔子为圣人,但是孔圣人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圣人也是学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他在良好的材质基础上敏思好学罢了。”(语出《疏证》)[2]148 二、戴震学习心理思想研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由两大问题组成,即学习及学习心理发展,清代教育家戴震的学习心理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有诸多相似相近之处。戴震认为学习不但可以完善人格、提高品德,还可以益智解惑,开通心智。戴震在《疏证》中写道“:学习是人性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天下一本,有血气,才有心知;有心知,则学可进于神明,一本然也。”关于学习,戴震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身体的成长要通过饮食来获得营养,人们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如人摄取食物一样,都是滋养身体和灵魂方法。”至于学习方法,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坚信实事求是的学习原则是端正学风、严于治学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坚持循序渐进、不耻下问、认真务实、博总约取、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必能取得显着的成效。就影响学习的有关因素,戴震也做出了总结,他说:“立志是求道的根本,缺乏求道之心,事必不能长久。兴趣是影响学习的心理条件之一,只要有了兴趣,所有的困难和不便都不在话下。意志与恒心是‘治经明道’能否成功的根本,许多人在艰苦的治学环境中之所以能不改初衷,全靠意志的支撑;一个人能否独立学习及成绩几许,与他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在学习时,能否质疑并独立思考,非常重要。”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开始了对心理状态的研究,同样,戴震还对学习心理状态做出了概括和总结,戴震心理状态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前心理状态、学习中心理状态,学习达到的心理状态。在戴震看来,空无所傍的学前心理状态才是最佳心理状态,心中无物、空无所傍,才能不带成见地去学习,才能不受前人蒙蔽,所学到的知识才能迅速占领头脑高地;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心无旁骛、敢于质疑,还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深的学问,完成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具备“乐学”的心理,这是最佳的学习效果,也是对学习最有利的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终生致力于教学的学者,戴震对学习原则、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总结,带有高度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值得吸收和借鉴[3]162。
三、戴震的教师心理思想研究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古人很早就有所论述,《学记》有“教学相长”的说法,《吕氏春秋》则认为“,师徒同体”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唐代文学家韩愈认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是最佳的师生互动模式。戴震也对“师生同体”论持赞同态度,他始终认为,早年师从学者江永时融洽的师生关系使自己终身受益,所以每每提起恩师他都恭敬万分。在教学上,戴震认为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说法很有道理,师友同道,相师为学最能促进学习,如果弟子必须不如师,那么好的老师也难以教出好的学生,学术进步根本无从说起。
戴震自己也是“相师为学”理念的身体力行者,虽学识渊博,但是他自己从不好为人师,所以,当桐城学派的着名学者姚鼐要拜他为师时,他以自己学识不足“、非所敢当”委婉谢绝了。就不轻为人师之事,戴震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眼里,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无所能者不但不能传授授业,还会误人子弟,所以他不敢轻易以师自居。其次,为了更好交流、学习,他更愿意把师生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其进步、平等的教师思想,带有一定的先进性。除却师生关系,教师的品质是戴震教师思想论述另一重要内容,戴震认为,教师品德、学识、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根据自身的教学、治学经验,他总结出了一个良师所必须具备的几种品德。戴震眼中的良师有以下特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一个懒于学习、厌烦教育的人,是不可能正确对待教学的,也难以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一个合格的教师兼具学识渊博、品德优良的特点,他以自己的老师江永为例,说德高望重的教师是士子们最好的领路人;此外,严谨踏实的学风、虚怀若谷的教学精神、以身作则的实践原则也是教师道德和人格的参考,戴震一生倡导实施求实的求学原则,但是他时刻不忘将教师的品德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联系起来。
四、戴震差异教育心理与德育心理研究
戴震认为人的愚智之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异并非是不可变化的,后天学习可以缩小这种差异。他说“:人的材质有等差之分,学问犹如日月一样,能照亮人的心智路程,后天学习可以弥补先天不足,这也是古往今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原因。”在肯定后天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戴震进一步指出,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的素质特点,像医生医治病人一样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学生特长得以发挥,无差别对待不但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有时候还会扼杀天才。戴震本人就是因材施教的师者典范,他面对学生请教时总是一丝不苟,并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诱导、启发,所以他教出的学生中既有专于古韵训诂的王念孙、段玉裁,也有精于测算的孔广森,也有善于制典的任大椿。在伦理思想束缚严重的时代,戴震的差异教育心理指出了人的先天差异的存在,并敢于站到主流思想的对立面,提出了缩小差异的正确途径,非常难得[4]169。
道德和德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传统。戴震对德育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通过道德学习可以节制欲望、端正自己的行为,知、情、意、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方面,戴震继承了儒家“仁”“、智”理念,坚信德育可以去除“心蔽”,社会准则只有在认识和理解后才能得到良好的施行,对道德认知和理解是学校德育的属性之一。在他看来,教师只有在“行之无失”的道德行为基础上,具备“以情育人”的道德情感和“勇以成德”的道德理念,慎独、虚心、明义,才能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如此一来,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也指日可待。至于德育的方法和目的,戴震做出了如此解释,他说“:反躬静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道德理论的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特殊内容,怀着宽容、去私之心,按照求实、解弊的学习方法修身养性,摈除邪妄,养成积善成德、恭谨、谨慎的习惯,是古今德育的重点。通过道德的学习,有知己及人之心,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想法,不为外物蒙蔽,在道德行动中有着百折不挠的勇气,方为仁智君子。”从中可见,戴震对德育的阐述,全面而又详细。
戴震是近代继王夫之之后又一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文化高压环境下能在教育心理上取得显着的成就,与其努力教学、孜孜研究的精神和毅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在研究戴震教育心理思想时,既要对其思想批判性继承,也要学习其严于治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戴震教育思想更丰富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郭从芹.戴震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M].新星出版社,2006. [3]徐道彬.戴震学术地位的确立与“西学中源”论[J].清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