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大一新生进入高校教育环境后, 陌生新奇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开学之初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情绪。 而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只要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 加以健康正确的引导和心理教育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将能得到最大体现。
一、“90”后新生入学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 .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高校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难免会产生不适应心理压力. 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 对于大城市的生活并不熟悉。 面对英语和计算机等科目, 一些学生并不能得心应手, 考试成绩与当初在地方学校相比落差较大,加之大城市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使得这部分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
2.陌生的生活环境可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 大多数“90”后学生生长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家庭环境中,从小接受家长“温室”般的疼爱。 但是进入大学生活后, 衣食住行都需要学生自己亲手解决, 生活环境的差异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有些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汉语生疏,在沟通交流上难免存在困难,拙劣的汉语口音多多少少成为其他学生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得他们羞于开口,或变得日渐内向沉默。
3.对所选专业知之甚少。 大学学习科目中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 大一新生入学后对于所选的专业基本上没有了解, 对于所学科目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并不深刻。 当前的高校教师通常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学”, 师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机会甚少。
此外,大学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这与高中的学习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异, 由于对所选专14.生活自理能力差。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2]. 父母的教育方式、言行举止、溺爱程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心理健康。 “90”后有大部分人属于独生子女, 这部分群体受到家长过度溺爱,形成了叛逆、自私、任性的性格。 这部分学生入学后面对截然不同的学校生活,衣食住行的自理能力极差, 面对困难往往表现出逃避、不知所措的行为,因而在心理上产生抗拒、怨恨的心理。
二、高校辅导员调适“90”后新生入学心理途径
1.明确心理辅导内容和职责,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高校辅导员除了要管理大一新生的入学日常事务之外, 还必须肩负起新生入学的心理辅导工作。 辅导员要深入新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掌握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立足于“90”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明确好大一新生入学心理辅导的内容和计划。
2.灵活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完善跟踪调查工作。 辅导员在进行新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时, 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用适当的心理咨询技巧。 比如在心理访谈环节中,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 因情利导, 对于一些腼腆、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要利用共情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心中所想。 此外,辅导员要密切关注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做好跟踪调查工作,避免出现心理扭曲。
3.完善新生档案,深入了解新生家庭背景。新生入学伊始,辅导员就要着手建立学生基本情况档案, 并要认真细致地研究这一档案,及时补漏新生未填的信息。 此外,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深入了解新生的家庭背景。这样能方便辅导员在做心理健康访谈时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结。
4.构建互联网交流平台 ,关注特殊学生
“90”后大学生生活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是他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一特点, 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师生交流环境, 比如利用 QQ 群、BBS 论坛、微博、微信等方式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并利用网络聊天的方式让学生更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同时,互联网交流平台的方式对于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联系、增进彼此情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一新生首先接触的教师,必须重视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心理辅导的内容和职责,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善于灵活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完善跟踪调查工作。 此外,辅导员必须建立起新生管理档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环境,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新型交流平台, 关注特殊群体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虎挺,成斌,毕新胜等.浅谈高校辅导员做好新生入学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商界,2010(196):152-153. [2]林丽霞,茹正开.谈新生教育中辅导员的准备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