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青少年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正文

青少年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一、青少年人际困扰现状分析

  人际困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关系不和谐,交往不协调,并伴有焦虑、孤独、自卑、抑郁、苦闷等消极情绪的体验过程。人际困扰是阻碍人们社交活动顺利开展并影响其他心理生活正常运行的主要原因。美国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此,每个人都有人际的需要”。我国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也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变,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

  可见,有效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越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充实,就越有利于维持心理的平衡与和谐状态。当前社会正处在信息时代,人际间的交往呈现出了多层次、多渠道日益复杂的态势,对个人心理的健康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愈发凸显,一旦出现人际困扰,常会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攻击、自残、自杀等危机事件。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其在校期间与周围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人关系及与其他人关系等多个维度。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更容易出现问题。他们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独立意识也在显著提高,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特别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要求他人,且经常会根据一时的好恶去否定他人;从以家庭环境为主导到以学校环境为主导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也要求青少年从被关怀者成为关怀者和体谅者,大多数青少年还不能认识到这种角色上的转变,依旧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的中心,通常会对他人要求较为苛刻却忽略了对自身的反省。青少年一旦产生人际困扰,往往难以及时调整和消除,致使困扰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有的甚至长期存在,轻则会成为困扰正常生活的重要原因,重则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态,引发各种异态反应。

  二、青少年人际困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人际困扰滋生人际隔阂,不利于青少年建构和谐的人际环境

  人际隔阂是人与人之间互生戒备、情意不通、互不容纳、不能真诚交流思想的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努力通过一些人际活动来与人交流思想,分享情绪体验、互汲“营养”,从而获得认同感、支持感和自尊感,克服孤独感;但人际间一旦出现困扰,就会滋生人际隔阂,阻碍人际间交流与分享的畅通。有人际困扰的青少年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在人际交往时存有戒备,降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不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不信任他人,就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无法真心与他人交流;沟通不顺畅,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造成心理压力和适应不良,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甚至会逐渐磨灭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少年常将情感寄托于网络、网聊等虚拟世界,试图从那里寻求精神支持,大多与他们深陷人际困扰、滋生了人际隔阂有关,使他们进一步远离了现实生活,而且更严重地阻碍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良好人际环境的构建。

  2.人际困扰影响情绪状态,不利于青少年维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

  人际困扰不仅导致人际交往不和谐,更重要的是容易导致个体日常生活持续伴有焦虑、苦闷、烦恼、失望、恐惧等负面的情绪体验,而这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极不利于个体保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很容易引起诸多心理障碍的形成。有研究表明,不同人际状态的学生焦虑状态有显著差异,人际困扰越严重,焦虑情绪就越明显。

  人际困扰还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造成影响,有研究表明,人际困扰与正性情绪的克制和负性情绪的压抑、发泄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困扰越严重,情绪调节的策略水平就越低。

  人际困扰状态下的青少年,面临负性情绪往往难以理智对待,极易陷入无奈和失助状态,不能通过合理情绪调节策略使各种不良的负面情绪体验得到有效的宣泄和及时消除,反而会通过压抑、苦闷、恐惧等手段使负性情绪陷入恶性循环,表现出更强烈的低落情绪状态,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维持稳定和积极的心态。

  3.人际困扰影响自我评价,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际活动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能帮助个体在人际比较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人际困扰的青少年往往不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较为客观地认识自我,也不能从他人的褒贬中掌握自己的优点、缺点,无法将“镜中自我”与“理想自我”有机结合,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人际困扰的青少年自我评价一般趋向于消极,存在自卑、自贬、自弃的倾向,总认为自己不受他人欢迎,矮人一等,不能积极地接纳自我。有研究表明,个体的自尊、自我评价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显著负相关,即人际困扰越严重,个体会表现出更自卑,自我评价也会更低。

  有人际困扰的青少年往往与消极的自我评价形影相伴,遇事遇物习惯于以“我不行”、“我差劲”的行事风格看待和处理问题,长此以往,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就会产生严重偏离,甚至会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是指导人们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发扬自身优点,加速自我素质完善的基础;受人际困扰的青少年,因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频出偏差,即使其他方面的素养较为优良,其心理状态也难以达到真正健康的水平。

  4.人际困扰影响适应状态,不利于青少年身心能力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适应状态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状态。国内学者马惠霞、白学军等曾对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与适应状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适应分量表与人际素质分量表总的相关系数为0.719,属于高相关。

  可见,人际关系和适应状态有着极紧密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推动青少年与其他人及周围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互动,始终维持和谐的适应状态,有利于保障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的变化,促进青少年积极主动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思想碰撞和能量互换,促进他们诸多发展性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获得身心能力的全面成长与发展;而有人际困扰的青少年则相反,他们既不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又不能够正确地通过交往和互动来调节与他人的关系,遭遇隔阂或困扰时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不能够采取积极方略来调适,与他人及周遭的环境始终处于一种阻抗、冷漠、逆对的状态,大大限制和阻碍了青少年参与交流、参与学习、参与生活的范围,遇事遇物多采取退缩、回避的态度,这就必然影响他们身心能力的全面锻炼、成长与发展。

  三、重视引导青少年战胜人际困扰,促进心理健康

  1.加强人际关系教育,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学校可以通过多层次、多途径的人际关系教育,来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人际困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青少年对自我认识不清所造成,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网站、心理健康宣传栏等传播媒介,通过广泛的宣传使青少年意识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并开设相关的讲座促进青少年对自我进行剖析,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尤其是对自我特点、特长以及自我优势的认识,以增强他们参与交往的自信心与主动性;其次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友情观,指导他们矫正以利己和相互利用为目的的不正确交往态度,建立起以互帮、互助、关爱、合作等为准则的交往理念,尤其是要引导他们重视合作的作用,很多深厚的友谊都是在合作关系中建立的,班级活动中可多开展多人协作的学习或技能比赛,促进他们在交往的合作过程中感受和深化友谊;最后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个体差异观,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性,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不勉强他人为自己付出时间和精力,尊重他人的隐私,人际交往才能长久;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夏令营集训或者假期实习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机会,让青少年体会和领悟人际交往中尊重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性。通过人际关系教育,使青少年形成一系列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这是引导青少年克服人际困扰的前提。

  2.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人际困扰,自觉矫正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人际交往是个性迥异、特点、特长与素养大不相同的许多个体进行相互间的交流、沟通、互换与互动的活动,人心不同有如其面,其间出现一些心理困扰实属正常。青少年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加之社会阅历与经验有限,在人际活动中出现困扰,更是在所难免。学校和教师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的困扰现象,人际困扰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引导青少年下决心去克服和战胜它。

  认知偏差是导致人际活动中困扰现象的主要起因,是由于个体在人际活动中主观性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产生的对人际活动对象真实情况的歪曲理解和错误认知的偏离现象。青少年人际活动中常见的认知偏差主要有:首因效应,以初次印象作为评价标准;近因效应,以近期事件作为评价标准;晕轮效应,以一而概全作为评价标准;定式效应,用原有印象作为评价标准;投射效应,用自己的观念、欲望和态度作为评价标准;刻板效应,用自我固有的偏见作为评价标准等。这些认知偏差极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表面性、偏执性和片面性,导致青少年丧失对交往对象的客观认知和正确评价,引发多种误解和困扰。

  为此,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认知偏差对人际困扰的负面影响,采取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归因训练、社交实践等方式,使他们学会在人际交往中主动避免和矫正各种认知偏差,力求客观、辩证、全面地看待交往对象,并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投身交往,这就为他们克服和消除人际困扰奠定了基础。

  3.注重授予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策略与技巧,逐步养成成功交往的能力与品质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一定的交往策略与技巧,一般而言,愈能熟练运用人际交往的策略与技巧,就愈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青少年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群体意识,渴望同他人交往并与之产生联系,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接触的人群、生活的环境相对简单,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普遍缺乏,每临与人交往的机会,他们又总是不知所措,无法克服自身的羞怯和退缩,害怕遭到冷遇和拒绝,通常表现出被动或拘谨。针对这一现状,学校要通过多种类型的理论知识讲座,向青少年传授人际交往的有关原理、策略和技巧,使他们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一般特点和原则,懂得人际交往过程中促成信息互换、行为互动,达到心灵相悦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实践训练教育,比如新生人际适应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营、人际交往自信心训练等,授予他们以诚相待、宽容他人、学会原谅、积极倾听、换位思考、学会赞赏他人、善于相互认同、适度的自我袒露、尊重不同意见、学会接受拒绝、把批评当礼物、培养幽默感、高帽子效应、有意的求助、善于化“敌”为友等一系列有助于推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与技巧。青少年若牢固掌握了这些策略和技巧,并善于运用这些策略和技巧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不仅能缓释和消除他们可能存在的各种人际困扰,而且能有效提升他们成功交往的诸多能力与品质。

  4.重视建构和谐的校园文化与人际环境,为青少年缓释和战胜人际困扰创造条件

  校园文化是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所凝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反映。和谐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优化的人际环境,是青少年缓释和战胜人际困扰的重要背景与支持系统。曾有学者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构指标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四维度标准:培养尊重差异、鼓励多样、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树立以人为本、民主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构建功能齐全、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引导诚信理性、多元高效的校园行为文化。

  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交往观,对青少年克服和战胜人际困扰有着极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应积极地创造条件,结合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校园基础设施,致力于为青少年构建平等友爱相处、广泛互动交流的学习与生活平台;学校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班组、年级、学校、社区等多层次、多类别的学习与休闲类交谊活动,指导和吸纳青少年尤其是有人际困扰的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进去,以增加他们相互接触和互动沟通的机会,不仅可以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培养青少年广泛交往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地锤炼和提高他们成功交往的能力与品质。

  5.广泛开展咨询和辅导,及时解决青少年人际生活中的疑惑与困扰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中发现,人际困扰是心理困扰的重要表现,心理困扰不同程度地与人际不良有关,因此在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中,要加大对人际困扰的咨询与辅导力度。学校要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建立学生人际健康档案,要安排专人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人际困扰状况,对于有人际困扰的青少年不仅要提供宣泄的场所,而且更要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人际交往策略的帮助,指导他们通过积极畅通地与人交往,及时走出人际困扰的误区;学校应有计划开办指导学生克服人际困扰的讲座,重视心理学知识在指导青少年克服人际困扰中的重要作用;要有计划地组织以克服人际困扰为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让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影响,互诉体验、感悟,交流战胜困扰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朋辈的积极作用,促使他们共同成长;对于有严重人际困扰的青少年,更应给予特别的关注,要采取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方式,长期不懈地对其进行帮助和辅导。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人际困扰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负面效应,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家庭,都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效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健康的心理是有效人际交往的基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青少年克服和战胜人际困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这也是当前我国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