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来研究语言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在二战时期心理语言学也随之产生了。这一领域主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1)“了解”一种语言意味着什么?2)儿童是如何习得语言的?虽然大多数研究是通过本族语者,但对二语学习者也是相关的。关于第一个问题的解释为二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关于水平或能力的标准或模式,教师必须由这些方面引导着进行教学;同时,心理语言学家所提出的关于语言水平、知识、运用的概念和理论也是语言教学理论家所必须要考虑的。
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理论和实验研究,如Pavlov关于条件的研究,Watson的行为主义,Thorndike的联结主义,和Skinner的操作条件等,这一类的理论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S-R);二是在教育情景下的实证研究,如对学校课程科目的研究,尤其是阅读和数学,还有对儿童在教育或情感原因下所遇到的学习问题的研究等等都运用了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范畴被应用到正规的教育活动中有四方面的表现:1)学习者的个性及个体差异;2)不同类别的学习;3)学习过程;4)学习成果。
1 二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心理学因素的体现
如果对有关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毫无所知,那么语言教学将无法进行。Sweet,Harole Palmer都是注重教学理论中心理学成分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都认为学习者因素与学习过程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理论与心理学的结合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可同时被当做一个语言使用者和语言学习者。由于语言教学一直最关注的是二语习得,其理论就一直与语言使用和学习的心理学概念密切相关,这些都构成任何一种语言教学理论的基础部分。直到现在,二语教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还被完全当做是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将来,我们仍要继续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成果来启发语言教学理论。
1.1 二语学习模式与水平
近来很多有研究者都提出“模式”的概念来解释二语学习,何一项实证研究都必须弄清楚水平的概念,因为它是教师、行政官员、课程开发者、测试设计者、以及父母、学生自己都很关心的问题。水平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目标,由一定的标准来衡量。
对于二语学习来说,学习过程是从零到近似本族语水平的过程。当然,完全达到本族语水平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这可以作为二语水平的一个参照。那么,怎样才算“了解一门语言”
呢?无论对一语还是二语,掌握一门语言所达到的水平或能力应符合以下几点:1) 掌握了这门语言的直观形式;2) 对语言形式所传达的语言学、认知、情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有一个直观的掌握;3) 使用这门语言时更多地注意交际功能,而非形式;4) 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这门语言。
1.2 学习者因素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是研究语言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首先,关于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问题。年龄与二语学习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语言教学理论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有人认为学习二语越早越好,但事实上在任何年龄段都会发生语言学习,并不存在所谓的“最佳年龄”或“关键期”。任何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同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也可能会经历相似的学习阶段,而这些阶段与母语习得也有共同之处。但这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在习得不同的语言方面时也会存在年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在心理上也体现出二语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如儿童一般是在社会和交际情形中直观地习得语言,而成人则是通过认知和知识系统地学习语言,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具优劣。根据这些理论,关于学校应在哪个阶段开设外语课程要参照三个标准:1、是否能使大部分学习者达到计划中的预期水平;2、将教育的价值融入外语学习的给定课程阶段之中;3、开发和保持一种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外语项目所需要的人文和材料资源。
第二,关于语言天赋与其它认知因素问题。二语或外语天赋(aptitude)指二语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特别的认知能力。检测 语 言 天 赋 的 方 法 主 要 有 两 种 :即 Carroll 和 Sapon 的MLAT\EMLAT(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Elementary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和PLAB(Pimsleur’s Language Aptitude Battery)。这两种测试方法都能检测出学习者三方面的能力:语音解码能力、声音-符号匹配能力、语法感知的灵敏度。
近来对学习策略基本认知特征的研究涉及到认知风格,如场依赖与场独立,还有语言迁移与干扰现象。所有这些分析都具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如二语学习到底涉及到哪些认知过程并没有理论上或可靠的实验依据。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语言学习过程本身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第三,关于情感问题。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三个方面:态度、动机和性格。Gardner认为影响动机的因素主要有四个:1、对目标语使用者的态度;2、对学习环境的态度;3、学习者的学习动力;4、对目标语的兴趣。Gardner的模式表明影响二语\外语学习的因素不单是学习者的天赋,情感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比认知技能的作用更加重要。
尽管学习者因素并未完全得到全面研究,但目前的成果启示我们进行语言教学要因人而异,要有所选择地进行教授,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要引起教师以及研究者的充分重视。
1.3 学习条件和学习过程
二语\外语的学习条件主要有两方面,即目标语环境之内和之外。为何要区分这两种环境条件呢?主要是由于Krashen对“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进行了区分,前者指在目标语环境中通过交际而自然的、无意识的习得,而后者指在课堂环境下通过教师的讲授有意识地、系统地学习。作者指出,教育也可以被看作是为语言学习创造条件,因此这两种条件的区分并不是严格的,它们是互补的关系,可被看作是一个持续体。
语言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关于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两大理论:一是重构假说,即二语学习者是在重构其母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其二语学习的;二是创造性的建构假说,即二语发展独立于母语的发展过程,就如同儿童“创造”性地使用母语一样。这些理论并未达成一致,但要研究语言学习必须还要注意三个问题:1、母语与二语的连接。即学习者的母语和以前学过的其它语言与要学习的新的目标语之间的不平衡。从语法翻译法到直接教学法,语言教学研究者们一直在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者的母语来教授二语。2、隐性与显性知识的区分。即二语学习是有意识的、与认知相关的,还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直观的。3、语码与交际的矛盾。即课堂语言教学主要是进行语言正规知识的讲授,学习者在真实的语境中却难以开口进行得体的交际,这也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难题。
2 结束语
语言学习的概念是语言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作为语言教师,应该注意到为什么学习者有好坏之分,为何有的学的快而有的进步慢。对好的学习者在策略上的使用特征应该进行总结,如好的学习者会制定灵活的计划、善于学习隐性知识、善于在社会交际中学习知识、还会运用情感策略。对于成年人来说,头两种策略更为重要,而对于儿童来说,后两种策略要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屈琼,程爱群.大学生英语学习中母语依赖的特点[J].三峡大学学报,2004(5). [3]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 许菊.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J].外语教学,2006,27(1). [5] 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