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哲学>北宋李觏富民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正文

北宋李觏富民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李觏,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是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年青时曾两次应举,皆不第;退而创办旴江书院,教书为业,并勤于着述,有《李觏集》传世;晚年经范仲淹、余靖等荐为太学直讲,教授至老。

  李觏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体会民间疾苦。他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所着是“皆从大处起论”的“医国之书”.其思想具有求实之精神、救国之抱负、济民之意识特征。李觏虽自称“南城小草民”,然而,胡适则认为他是“一个不曾得君行道的王安石”,其思想为“庆历新政”和“熙宁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就其富民思想而言, 李觏秉承先秦儒家富民的思想光辉,从现实的维度阐述其“平土均田”、“薄赋敛”和“君子理财”等富民思想主张。对其富民思想及所内含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借鉴其积极因素,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李觏富民思想的形成    任何思想的提出都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是思想本身的承继性, 二是主体对所处现实的思考。李觏富民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也然。

  (一)李觏富民思想是对儒家富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思想从其创立起,就一直影响至今。汉“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支柱,而作为读书人的李觏,其思想的形成当然就不能离开这个环境了。儒家的富民思想是很丰富的,这里辑其要义略述一二。从孔子始,历代儒家都有富民富国的论述。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并进一步指出:“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深刻地认识到富民重要性。孟子提倡“耕者,助而不税”,只有“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号召“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勿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自孔至荀, 皆主张让人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劳动, 以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荀子还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为喻,强调了富民的政治意义, 并提出 “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主张。至汉初,贾谊总结秦亡教训后,提出了“富安天下”的思想,他认为,安民首先要富民,要使百姓富足必须做到两点:其一多生产,其二节省消费以广积贮。凡此等等,这些思想无不对读书人李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李觏富民思想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李觏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社会由初治而乱的时代。宋初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大官富贾占田无限,致使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无地可耕、无蚕可养,沦为客户。所以李觏指出:“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矣。”

  土地所有制的破坏,使农民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土地,而北宋王朝与西夏、辽的战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经济陷入危机。统治者摆脱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巧立名目、变换手法以增加田赋、搜刮民财,致使农民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激发社会矛盾,加深社会危机。对此,余靖很明确地指出:“西戎不宾,契丹恃强,人心动摇,战守不足,而军需百物,皆出于民,残忍之吏,朝索暮办,炉锤之声,遍于天下。”

  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北宋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社会危机之中。面对于斯,李觏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具有强烈的“回向三代”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追求,并从儒家经典中寻求解决社会危机的方法。李觏援引《周易》之义,强调“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

  并以周制井田为理想之土地制度,主张以此来实现“平土均田”.在李觏看来,使农民拥有土地、轻徭薄赋是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举措。所以,李觏着书立说,不仅为庆历新政摇旗呐喊,也为稍后的熙宁变法提供理论支持,这是他“康国济民”价值目标的体现。

  二、李觏富民思想的内涵与特质    李觏的富民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强烈的现实指向,从而使其富民思想也具有了深刻的内涵与特质。

  (一)富 民 的 前 提 是 让 农 民 拥 有 土 地  针对北宋仁宗时期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李觏主张“还土与民”,主张通过“立井田”、“均土地”,以达到使农民拥有土地、实现富民的目的。首先,李觏批判了商鞅变法对井田制的破坏。李觏指出,秦孝公采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之议,不仅使井田制度遭到了破坏,而且诱发了土地兼并之风,祸患连连,这是“以恶政恶吏困自养之民。”

  因此,李觏极力主张恢复井田制。 正如他所言:“自阡陌之制行,兼并之祸起,贫者欲耕而或无地,富者有地而或乏人,野夫有作惰游,况邑居乎?沃壤犹为芜秽,况瘠土乎?饥馑所以不支,贡赋所以日削。”因此,李觏主张恢复井田制,认为这是“富民之大本,为国之上务。”

  其次,李觏对“井田制”进行了赞扬和肯定。他说:“井地立则田均,田均则耕者得食,食足则蚕者得衣;不耕不蚕,不饥寒者希矣。”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欲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其最基本的前提莫过于使国民过上安稳常住、 丰衣足食的生活。如果一国之民离乡背井、流离失所,而欲治之,无异于水中捞月, 民富国强之目标更是空中之楼阁也。所以,李觏明确指出:“井地之法,生民之权衡。”最后,李觏提出了“立法制、均田地”的具体方案。“均田”,即国家把土地按标准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乐业、安居。“限田”,即国家制定措施限制贵族、官僚、商贾兼并土地,他们只能得到自己应有的份额,不得多占,并要耕种。通过“均田”、“限田”,使社会土地得到重新的分配。李觏指出,如果真正实现了井田制,使“人无遗力”、“地无遗利”,这样,就可以达到“谷出多而民用富,民用富而邦财丰”之富民的目的。

  李觏的平土均田之法,实质上是对大地主阶级鲸吞农民土地的一种限制,以缓和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这显然是一种 “耕者有其田”、“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思想雏形。

  (二)富民的关键是发展社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李觏认为,要富民必须要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否则,富民就是一句空话。首先,富民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产。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时期,由于人身依附关系比隋唐五代时期相对松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创造了条件,它不仅推动了封建的农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对各产业的社会作用及其社会地位的认识上,李觏并没有跳出“重农主义”的藩篱,他仍是一个重农主义者,他视农为本,视商为末, 并认为商业的利润使人 “趋之若骛”、“趋利忘义”,从而舍本逐末。然而,与同时代之人相比,李觏没有排斥工商业,而是在充分地认识到了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前提下,主张对商业加强管理,即“有所统”,从而使之得到“有限制”的发展。因此,李觏从对商业的“有所统”的原则出发,主张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要发展商业,也要发展手工业、贸易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李觏的这种思想表现出了历史的进步性,是难能可贵的。北宋的社会经济在这些进步思想推动下,尤其是“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的变革运动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次,“宽赋税”.由于所面临的内忧外困,仁宗朝为了增加中央政权的财力,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面对赋税繁多而苛重的实际,李觏主张实现“宽赋税”之法。李觏认为“宽赋税”之法的最有力举措就是实行“什一而税”制,并认为这是一种通彻之法。他说:“什一而税,天下中正,是故谓之彻。彻者,通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觏是很赞赏“什一而税”制,认为这是一种“天下中正”之法。他认为实施“什一而税”制能给中小地主和广大农民减轻负担 ,给之以生路。所以,李觏主张在正常的年份,要实行什一税,重者不能超过十之二,轻者不能少于二十之一。但是,如果遇到凶岁荒年,政府不能固守成规,要派官员于谷之将熟时,巡于田野,“视其丰凶,而后制税敛焉”,这也就是说,税赋要视收成多少而决定。可见,李觏这种思想主张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从而也说明李觏的这种思想是辩证的,反映出其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特征。

  (三)富 民 的 目 的 是 富 国  关于富国的问题, 李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盖城郭宫室,非财不完;羞服车马,非财不具。百官群吏,非财不养;军旅征戌,非财不给;郊社宗庙,非财不事;兄弟婚媾,非财不亲;诸侯四夷朝觐聘问,非财不接;矜寡孤独,凶荒札瘥,非财不恤。礼以是举,政以是成,爱以是立,威以是行。舍是而克为治者,未之有也。是故圣贤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焉。所谓富国者,非曰巧筹算,析毫末,厚取于民以谋怨也,在乎强本节用,下无不足而上则有余也。”

  在这里,李觏系统地分析了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社会财富为基础。这些活动大到国家建设、外交活动、军队征战;小到百姓的婚娶、宗庙的祭祀、孤寡的抚恤都离不开社会财富。有财则“礼以是举,政以是成,爱以是立,威以是行”,反之,则国将不国,民将不民。可见,财富之于国家是何等的重要。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觏认识到了国家的富强不仅包含了国民拥有财富多寡,还需要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当时虽然是以“礼”得以体现,但其所言确不泛光辉之处。

  那么,如何富国呢?李觏很明确地提出了“君子理财富国”的主张。李觏说,天下之财,“君不理,则权在商贾;商贾操市井之权,断民物之命。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虽贱不得不卖,裁其价大半可矣;如此,蚩蚩之氓,何以能育?是故,不售之货则敛之,不时而买则与之,物楬而书,使知其价,而况赊物以备礼,贷本以治生,皆所以纾贫窭而钳兼并,养民之政不亦善乎?”

  在这里,李觏分析,指出明君贤臣的主要职责就是理财养民、富国。君主理财,掌握、控制市场物价,不仅可以纾贫窭而钳兼并,使民得利;反之,假若理财之权控制在商贾之手,商贾就会操纵市场,聚敛财富,从而断民物之命,那是君主的失职,是失政养恶去善之行。

  李觏“理财为民”与上面所述之“平土均田”、“宽赋税 ”等思想 ,一脉相承 ,其目的就是要富民强国。李觏这一思想尽管受时代的限制,但确揭示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三、李觏富民思想的价值观意义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有所不同,但富民的社会理想则是贯穿于中国社会生活的主线,是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富民思想折射出历代统治者和民众的要求和期望。

  李觏的富民主张是以他的变革思想为前提的,李觏认为不变革无以使民致富,所以,他主张“通变以救弊”. 李觏的这种通过变革以达到富民的思想直接影响王安石及其所进行的变革运动。如:王安石提出的实行井田、平均土地、抑制兼并、平准均输、均役薄赋、选贤任能和理财富国等思想均可以在李觏思想中找出相对应之线索。 王安石提出了“因天下之力 ,以生天下之财 ”的生财之道 ,反映了王安石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以发展生产的思想。其“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之道,与他的抑制兼并、轻徭薄赋、省敛宽民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富民的社会理想。尽管在熙宁变法的新政实施过程中,有些举措实施得并不理想,但他这一抑制兼并、去民疾苦、为民谋利的主张却是值得称道的,这不能不说其中也有李觏的功劳。李觏的富民思想,立足于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是其社会理想的一种体现。虽然他的富民思想是一种“财产普遍化”的要求,带有一定的乌托邦特征,但却突显出“民为邦本”治国理念和为民谋利的价值导向, 具有重要的价值观意义。今天,我们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倡导的为民谋利的富民思想就是对传统富民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可以说, 李觏的富民思想和儒家富民思想,都是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高扬的理论旗帜,富民是“得国之道”、“治国之要”.

  参考文献:

  [1]李觏。 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胡适。 胡适学术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四书白话注解[M].长春:长春市古籍书店,1990.  [4]章诗同。 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143[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