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哲学>黑白共存的东方哲学探析>正文

黑白共存的东方哲学探析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混沌世界,光线先被造出来,由它将世界一分为二,划出了天空,照亮了大地。白天,光线从它休息的地方跑出来,穿过苍穹,把光线分布到大地上,江河中的流水、游丝,天空中的水汽、尘埃以及一切生物所涵的气息都发出光彩。夜晚黑暗就从自己住的地方跑了出来,用一片片乌云聚成的黑色大斗篷将大地笼罩起来,所有的声息都被黑暗吞没而归于静默。在这片静默中,世界得以安息,万物得以调养,神气得以凝聚,精力得以涵蓄。

  光线因为有所蒙蔽才有黑白的争辩,色彩因为有所蒙蔽才有艳浊的,比较,黑白本没有是非,所以无所不可,色彩因为没有贵贱所以无所不在。

  世间的一切事物皆是相对而生的,所以有彼此的存在,一物所缺少的东西总能在另一物上得到补偿,所以互不能分离。如果只以黑自来论定是非,就会以为他们之间的位置始终是一成不变的。这样怎么能够理解日至东出,月至西下;日至当午,月至子夜;日从西山落,月从东山出,彼此循环不已的道理呢?所以,是非之论虽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也是变化无定,随生随灭的。是非都是相应而生,不能分别的。此就是彼,彼就是此,黑可为白,白也可为黑。彼此都各有一“是”,各有一“非”,就是各自既有黑也有白,黑中有白,白中有黑。

  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历来是非分明,把复杂的世界分为非此即彼的黑白两块;而东方哲学则把世界分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白共存的两半,如太极图所示。很多西方哲学家开始意识到这是认识世界的智慧的高度表现。是不一定即是,非不一定即非,从不同角度观察,可能产生不同结论。所以不能据一个观察来论定是非。双重性甚至多重性使是非更趋复杂化,更难以确定,但可能也更近于自然,更合乎事物大的道理。

  能悟会到黑白皆是对应相生、互为表里,就算是得到了事理的关键了,明白了此中的关键就可了解一切黑白都属虚幻,像圆环中间的空洞一样,黑白都是环环相生,像圆环的外圈一般,能够膨胀于无穷的空间,寄托于无穷的境界。黑白互为依存,所以其精神能够四面流露,上达于天,下达于地,没有不到的地方。可宝贵庄严到极点,也能哀痛苦到另一端;可以自己的优雅使美的事物看上去更显得至高无上而得到宁静与稳定,也能够以特有的惨淡给人带来比血腥气更多的敬畏和恐惧。

  它们既有那种还未入世的天真小儿所有的纯洁性,又具有生命又终结的死亡者的虚无。这种对应的和谐具有的神秘莫测使它们显得深奥和玄妙无比。它们的生命力现出平静和安宁,它们所有的力量不以互相间的冲突,而是以丰富性来达到中和。

  恬静、淡泊、清寂、空虚是天地平衡的根本。一动一静、一阴一阳,随于自然,安于自然,这又是黑和白作为色所具有的专一性了。没有逻辑,没有经骏,没有时间的延续过程,没有内在程序的自然发展,其间即不充满着什么,也不空虚着什么,即无过去可寻,也没有将来可追,发散在整个空间中,和宇宙中的大气融为一体。光彩而不炫耀,浑暗而可感信实,空洞而不闲散,凝聚而又能呼吐气息,纯粹但能包容,专一而不固守,以不变应万变,以平和求永恒。这就是它们与充溢活力,顺应四时的五彩七色的根本区别了。

  人们都以为空的地方就是无,满的地方就是有,以为见到什么就是什么,画什么就是表现什么。以为七色才是极致的色彩,以为五彩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却不知道空洞之中蕴含着丰富,集聚之中涵养着单纯。如果世上真有什么极致和纯粹的色彩,那就要算是黑和白了。因为只有它们才是最终究、最始初的色彩现实。“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纯粹的色能包容五彩,纯静的声能包容五音。纯静和极致能离于纷杂。黑和白都能以其高尚衬托任何色彩而不希求沾染华丽或卑微的每一点成份,也能以雄居于各类豪强夺目的色之上而使之相形见绌。其中力量的谐调是一个难以描述的复杂过程。它们在外表形式上是消极的,而内里的潜能却是积极的。在看得见的成份失却得越多的时候,它们所包含的看不见的种类也就越丰富。

  所以说,缤纷陆离不一定兢是纯的色,无彩不一定不是纯的色。

  要求得纯粹的色彩,就要清静,就要先忘去了色彩,真忘去了色彩,色彩的纯度就可以定了。光的无心作为合成了白,色的无心作为合成了黑。白应为没有作为所以清静,黑因为没有作为所以安宁,黑和白因为没有作为的相配合所以才有无限的色彩变化生成。其实,色彩繁多,都是从黑白相生出来。黑白不与五彩争色,但五彩莫不出自黑白。正象大地之母不与万物争生,然万物无不生自其间。虽深知什么是华彩,却安于素昧的地位,发挥着涵蓄的光,这也就离纯粹的色彩不远了。

  再者,以世界之大,物象之累,色彩之繁杂,用七色表现万物的限量没有穷尽,时间没有止期,得失没有一定,始终没有头绪难道是最合适的吗?所以凡智者取色用形不求面面俱到,知道远近一起观察,不只偏看一处。知道有所取就是有所不取,有所不取就是有所取。全就是不全,不全就是全。因此能够乐于以最简约之色蕴取大干世界。不以小为少,也不以大为多,不以晖白为简陋,也不以浓黑为闷损。这就是取一孕万,以少总多,豹之一斑,以偏概全。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弦外之音,韵外之致。使所表现的境界和生存的境界之间有广阔的天地。可联想生发,可暗示意蕴,可藏可露,可隐可见,终不一语道破。使虚实相生,黑白相辉,观者在形色观照之下可入乎其中,可出乎其外。由审美静观的态度而得脱俗雅致的美感,由心智平和的探求而得寻思领悟的快感。

  黑和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偏概全,这是由于它们具有一种圆满的状态,是丰富多采、形态各异的物彩加在一起之后而得到的统一体。溶阴阳、远近、轻重、进退、高雅、尊贵和卑贱、污俗于一炉,达于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与各方相交都显示柔润和适。可上可下随遇而安。

  这是它们看似简单实比其他各色丰厚,能够通达、永远而无所不能包容的原因。

  天下人在为求物欲得到满足时,希望建造一个物质的色彩世界;而在为求精神得以寄托时,物质世界的繁华便显得多余或不足。随之而来求形体上的简化,色彩上的素朴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这种退而回归是对事物道理的直接领悟,也显示了蕴藏着的自然事理的本来面目。这种退而回归不只是从物象的附着表面后退了,也从物象显示的意义后退了。所以说,黑和白作为纯朴的色在重新受到重视的时候,它后退的意义是双重的,或者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在精神寄托时的一个灰色的理想世界,这个灰色的理想世界超然于表面的形、色和意义之上。

  天下究竟有没有极致的色彩?有没有理想的世界?有没有达到这种极致的方法、途径呢?或许是有也或许是没有的,只不知世人如何取舍了,不知道他们做些什么,依据什么,避免什么,保守什么,迁就什么,离去什么,喜欢什么,厌恨什么,追求什么……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