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点是为大家所普遍认可的:其一,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其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礼与儒家文化二者之间密不可分。儒家在中国古代礼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一方面,西周的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儒家主张“存周”,礼学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二者形成的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今天,在中国社会文化面临转型、挑战与复兴的新形势下,我们依然需要发掘礼乐文化的现代价值,赓续传统,弘扬传统文化当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使其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儒家认为,“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礼记·郊特牲》)。如果借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礼是由象征符号体系组成的概念体系。礼作为象征符号体系,是因为在它的后面有人所赋予的深刻的意义。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礼与仪的区别。中规中矩的“揖让周旋之礼”只是仪,并非真正的礼。孔子也认为,礼不仅仅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礼物、礼仪,更重要的是隐含在礼器、礼仪背后的功能、价值与意义。在历史上,礼乐制度与古代政治、历史发展关系密切,礼学研究也注重名物制度的训诂考证、礼经的真伪辨证等方面,多属于历史的层面。但如果要发掘儒家礼乐文化的现代价值,还是要多采取“抽象继承”的原则,更多从价值层面彰显礼的普遍意义。从这个方面来看,笔者以为,儒家礼乐文化中所蕴含的一些内容,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肯定与借鉴。
一、借鉴前提:认清儒家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
《礼记·礼器》称“三代之礼一也”。儒家认为,三代的礼在本质上是连续一体的。这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判断。
就历史来看,有学者将三代文化的演进分为巫觋文化、祭祀文化与礼乐文化三个阶段。
三代文化虽有递进发展,但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周代的礼乐文化可以涵盖三代文化的总体成就。孔子也指出,“周监于二代”,周代的礼乐文化是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认为“三代之礼一也”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儒家进一步认为,礼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核心。
孔子认为三代的礼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有不同的“损益”,在具体的礼制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在本质、结构上是前后一贯的。当孔子的弟子子张提出“十世可知也”的问题时,孔子通过回顾三代礼乐发展的历史而回答道,“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对于礼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判断是准确的。
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有内乱、外族入侵而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但在整体上维持了政治与文化的一统。在与中国古代文明同时并存的世界各主要文明中,只有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虽然历经曲折,但一直延续至今。这也验证了孔子“虽百世可知也”的预言。这个结果是政治、经济、种族、文化等各种因素共同形成的。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礼是一个重要的共同价值标准,对于维系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这也是礼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儒家认为,“三代之礼一也”,指的是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与一体性。但这样的认识丝毫不排斥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阶段各有特色以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热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当代文化的发展需要与传统文化对接。我们反对盲目地复古,认为当代文化发展应该有意识地延续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一认识的前提就是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一脉相承的整体。我们不能对这个传统轻易地否定或视而不见。发掘礼的现代价值,其前提条件是认清礼的历史价值。礼的当代价值是礼的历史价值在当代社会的自然延续。
二、与时俱进: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特征
《礼记·礼器》称“礼,时为大”。礼虽然表现为冠昏丧祭等各种繁复的礼仪,但儒家认为,礼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具有源头活水的鲜活的文化因素。儒家礼学思想中的“时”有两层含义,一曰“时变”,一曰“守时”。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时”首先指的是与时俱进,灵活应变,不拘泥,不固守。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荀子说君子应该“与时屈伸”(《荀子·不苟》),说明“时”是儒家高度认可的思想。就礼学来说,“时变”是礼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提出礼与权的区分④,董仲舒又进一步确定为经礼与变礼⑤,这都说明,适时而变是礼的一条重要原则。
五帝殊制,三王异礼。每个时代的礼制本来就有所变异、改动与创新。晋武帝崇儒,恢复实行三年丧,但是一个显见的问题是,魏晋时期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制度与上古时期相比,已经是极为复杂且庞大了。如果皇帝也要为父行三年斩衰,显然于国家体制的正常运行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又要照顾到皇帝作为孝子也要尽宗法之礼,因此就有必要对三年斩衰之礼作适当的变通,于是提出“心丧”作为解决矛盾的办法。西晋以后至南朝,皇帝的丧制基本都是三年心丧,这是当时丧服制度的一个重大发明,同时也是礼的权变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又如《宋书·礼志》所说:“夫有国有家者,礼仪之用尚矣。然历代损益有不同,非务相改,随时之宜故也。”礼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是礼进步的体现。重视礼的时变,说明礼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而是可以灵活应对现实的规范,这就扩大了礼的运用范围,提升了礼的功能。从历史经验可知,儒家礼学以“时”为大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我们对待儒家的礼乐文化、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时候,在立足当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简单袭取或套用,而是广泛吸收与借鉴古今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这才是丰富、发展当代文化的有益途径。
另外,“时”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守时”。传统的儒家文化是根植于农业文明的一种文化体系。顺天守时,顺应自然节律,不仅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而积淀成为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自觉遵守的行为模式。《夏小正》和《月令》既是礼学经典,又是礼制的重要内容,其中反映出的思想观念就是人事与自然节律必须相一致。在礼学家看来,顺天守时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它要求政令、人事活动都必须与自然的节律相一致。
学者们基本承认,“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天人合一”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很多学者在研究儒学的生态学意义与价值。这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礼学作为儒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方面也有许多有待深入探讨的地方。例如,《礼记·王制》说:“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又说:“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这些规定既是古代的环保政策,更是圣王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同的,孟子在说明仁政时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也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 在当代世界环保问题日趋严峻危殆之时,儒家礼乐制度中所反映的上述思想,显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启示意义。古人从日常生活、生产经验中认识到,农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符合自然的规律。现代文化的发展则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人是自然界组成的一部分。
人类虽然已经度过了乞灵于自然界的童年时期,但也不能高傲地凌驾于自然之上。科技越进步,我们越发认识到人是自然生命体的一部分,人没有超越于自然之上的权利。人只有与自然讲和,平等相待,遵守自然固有的节律,才是人类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尤其在当下中国面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的时候,重新认识、温习传统礼学中的思想,用礼制或规则(包括法律)来限定、制约人的行为,使人类活动与自然节律协调、一致,这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三、和为贵:儒家礼乐文化的社会功能
《论语·学而》称“礼之用,和为贵”,这一礼乐的社会功能特别受到儒家重视。礼乐文化的“和为贵”,实际在治理国家方面具有政治功能,在移风易俗方面具有道德教化功能,可以说,儒家是将礼乐的“和谐”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思想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思想。儒家认为礼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和”,这其实是在对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总结、体认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认识。在当代追求和谐的语境之下,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贯通传统与现代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连接点。
儒家认为,礼的和是中和。“中”也是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礼记·仲尼燕居》引孔子言曰:“夫礼,所以制中也。”子思曾说:“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
子夏也说:“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礼记·檀弓上》)荀子说得更加明确:“曷谓中?曰:礼义是也。”(《荀子·儒效》)从这些说法可见,制礼的中和原则也就是中庸。中庸不是折中,而是在各种差异之上的一种平衡。所以,礼以和为贵,其实也就是崇尚中庸。
《论语》“和为贵”一章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在讲礼乐关系,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儒家认为,“乐统同,礼辨异”(《礼记·乐记》),“乐合同,礼别异”(《荀子·乐论》)。这就是礼乐的辩证关系。所以,礼的功能与价值其实是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和谐。例如,礼重视“分”,也就是名分的意思。按照礼的规定,各个等级、各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礼,互相不能僭越。其实,这里也包含有权利与义务的含义。礼以和为贵,就是在尊重各个阶层权利基础之上,要求各种人等尽自己义务而达到和谐。这样的“和”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在精神实质上是契合的。
正如“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仁学与礼学也是儒学的两项重要内容。当代儒学的发展更多是从心性义理方面阐发儒学的内在价值,将儒学解释成为当代精神的一个重要面向。其实,当代儒学的研究与弘扬不能忽略儒家的礼学。充分重视礼在儒学中的地位与意义,发掘出儒家礼乐传统的当代意义与价值,才能真正打通儒学的古与今。从这个角度来看,立足当代儒学发展、当代文化发展来研究儒家的礼乐传统,还需要作更加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