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环境伦理思想之借鉴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伦理学
[摘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中的生态社会主义,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一股思潮,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危机及其引发的诸多新问题的思考和希望,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和借鉴的观点。本文在吸收这些有益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性建议,以期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借鉴
一、生态社会主义环境伦理思想及其评价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颇具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绿色运动,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一个派别,并在90年代成为引人注目的左翼社会思潮;其基本出发点是用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补充生态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本成因及其性质,探讨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和方式,阐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相互关系,力求找到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方案和途径,以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某些理论和原则去解决当今时代的新问题,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决不仅仅是工业主义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如莱易斯的“异化消费论”、高兹的“生态危机论”、基尼乌的“生产力论”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的惟利是图造成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了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从而导致人的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引起了生态危机。他们还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它们各自是对方的一部分,通过对方来界定自己、展现自己,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人类作为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不能拒绝它的内在规律,必须承认外部自然的优先性,同时人类又可以作用于外在自然界,这种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构成了人与自然日益统一的历史过程。
作为一种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与早期的思想相比,显得更加现实,理论更有整体性。但因其不能也不可能彻底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因而其理论视角、研究目的和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方法都不明确,在关键时刻还暴露出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根本不同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虽然生态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却针砭时弊,特别是其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符合时代要求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他们关心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强调人类要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协调发展,主张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和行为方式都应注重生态性、系统性原则,保证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他们把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力图开辟一条既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的途径。
二、对我国环境治理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这些折射着智慧光芒的思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一)认清国情,树立危机意识,培养全民族的生态意识
把生态破坏完全归咎于资本主义的腐朽性,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有生态危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当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有所改善,局部趋于恶化,仍然存在严峻的挑战。其一,资源总量相对短缺,人均占有量绝对不足。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2257立方米,为世界水平的27%;现有森林面积1.59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2公顷,人均蓄积量8.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其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8.16亿吨;城市垃圾清运量由1亿吨上升到1.8亿吨,其中只要少数经过无害处理;城市大气污染普遍比较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8.2%;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总面积达135万平方千米。德国绿党早在其理论声明中警告我们说:“人类理性可以干预自然平衡,但没有任意改变自然的权利,我们必须意识到和承认保护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是基于它自身的价值。”[1]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认清当前国情,树立危机意识,增强生态意识。为此,我们要教育先行,要在我们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伦理方面的课程,不仅要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提高他们的环境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缓解我国日趋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首先,应确立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生态社会主义从主张“稳态经济”到经济适度增长的转变,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适度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经济增长并非越快越好,超越国力及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增长,不仅会造成经济超常波动,而且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而增长速度过慢,也不能为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而会带来诸多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党和政府在制定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计划时,既要努力避免经济发展速度过慢,又要注意防止经济过快、过热,力争将发展速度定格在一个理性的发展水平上,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其次,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积极采用多种手段保护环境。现代社会,环境日益恶化,资源逐渐枯竭,生态危机严重,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我国的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解决浪费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综合、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创造条件,开发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经接近枯竭的稀缺资源。一些发达国家已大量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能源,我们应加以借鉴。
第三,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发展第二产业,这必然造成资源、能源的紧张,影响生态环境。而资源、能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第三产业,却一直发展滞后,和一些发达国家比,差距很大。因此,为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这一潮流,对我国传统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大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同时,要着力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的构成,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改变以前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降低其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三)倡导绿色消费观,培养绿色消费者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普遍把消费的多少作为衡量幸福程度的标准,这种异化消费观是人性扭曲的表现。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自然的可承受力是有限的,为克服二者的矛盾,必须走出这种消费观念的误区,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原则下规范消费行为。早期生态社会主义者接受了舒马赫“小即美”的思想,且不论以这种思想来指导生产是否合理,但若将其在消费观念上做一适当的引申,不无深刻的现实意义。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要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也要解决如何消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有了显著提高,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也初露端倪,甚至在某些群体中甚嚣尘上。一份统计报告说:中国人每年喝掉的酒有两个西湖,用掉的一次性筷子相当于一座大兴安岭森林,抽的烟一根一根接起来可绕月球转150圈,这种消费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就显得刻不容缓。当前应努力避免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尤其应抵制以浪费为荣、互相攀比的风气,杜绝以“大”为美,倡导一种适度的、“绿色”的消费观。这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性消费新潮流,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鼓励人们崇尚自然,节约资源,追求健康、文明、舒适的生活方式。同时,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培养绿色意识,购买绿色商品。据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有近200家企业、40多大类、500多个产品获环境标志认证。政府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绿色消费的顺利实现。绿色消费不仅是一种消费模式,更要成为一种制度。作为个人,消费者应该提高自己的绿色意识,自觉购买获得“绿色产品”标识的产品,自觉抵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综上所述,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并非完全正确,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甚至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根本区别,但毕竟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思想资料,表达了“对地球以及对人民、组织和政府正在与之斗争的相互连接的生态和经济威胁的共同的关切”。[2]剔除其消极影响,吸收其积极主张,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乃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十六大报告已经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指明了发展思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我们要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力求避免生态灾难,在寻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建立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社会。
参考文献
[1]郇庆治,欧洲绿党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