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正文

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心理学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998年由公安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指出:流动儿童是指6至14周岁(7或至15周岁)、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

  二、农村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我通过走访,在了解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方面

  农村儿童进入城市后还保留着在农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其中很多和城市的方式有一定的差别.农村儿童存在不讲究卫生、说脏话、学习成绩差等缺点,导致受到城市儿童的孤立和排斥,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方面

  1.频繁流动带来的消极影响.

  2.父母素质较低,教养方式不合理.

  3.亲子沟通交流时间缺失.

  4.家庭收入带来的影响.

  (三)学校方面

  1.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素质偏低.

  2.缺乏心理辅导机构.

  3.同学关系不和谐.

  (四)学校方面

  1.政府管理缺失.

  2.生活区域环境差.

  3.户籍的限制.

  三、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自身方面

  农村流动儿童进入城市的不适应是暂时的,面对陌生的环境,要积极主动地融入,而不是选择逃避.城市的生活和农村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就是规则和制度繁多.因此,学习和掌握这些是作为一个城市人所必需的.同时,流动儿童要加强自身修养,摒除在农村习得的陋习,做一个文明的人.在与同学交往时不卑不亢,不因自己的身世和家庭情况就看低自己,只有这样,才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二)家庭方面

  1.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养方式教育子女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流动儿童父母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素养是必要的.中国自古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这些是应当继承发扬的.同时,了解现代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同样重要,使家庭教育与时俱进,适应子女身心发展.

  2.父母应多关注子女,保证沟通时间首先,父母要主动与流动儿童沟通,可以给他们一个倾诉的机会,这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在儿童说出问题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探讨,找出应对困难的办法,这样大大避免了流动儿童在遇到挫折后孤立无助心态的产生.因此,如果流动儿童父母都要工作,就要积极协调工作与照顾孩子之间的冲突,夫妻双方应约定好轮流抽出时间陪伴子女,保证每天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时间.

  (三)学校层面

  1.提升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素养

  学生时代,正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他们思想品德和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过着以学校学习活动为主的生活,学校中各因素都对其发展产生影响,而教师对他们的发展起最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素质至关重要.

  2.改善同学关系

  同学间关系的和谐对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和谐的关系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首先,农村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后要克服自卑心理,主动与其他儿童交往.农村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发现与城市儿童的巨大差距后,容易自我封闭,处处避免与人交往,从而造成自己的孤立境地.因此,主动与人交往是促进同学关系和谐的基本所在.其次,要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农村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同,生活习惯差异很大,人有贫富贵贱,但是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格上的差别,这是营造人人平等和谐的同学关系之关键.最后,要真诚对待他人,包容他人.他们与其他儿童在交往时难免会遇到误会和摩擦,如果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则可以很好解决此类问题.

  (四)社会层面

  1.完善户籍制度,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村流动儿童心理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痼疾,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现阶段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的.因此,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我国现阶段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实行的,是以限制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自由迁徙为出发点的,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的人口管理工作也做出过积极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这一国策的实行和深入,巨大的用工需求吸引中西部的农民开始大规模地向东南部迁徙,但现行的户籍制度却使得这一部分人进入城市辛勤工作而不能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造成了实际的不平等.因此,我国要依据当前的具体形势,尽快颁布新的户籍制度的法律法规,放宽农村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标准,破除户籍隔离制度,规定农村人口只要在城市中居住满一定的年限,有长期稳定工作即可获得申请流入地的户口,享受与流入地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保障每一位为城市做贡献的流动人口的权利,进而保障农村流动儿童的一系列权利.

  2.发挥传媒舆论的作用,引导人们关注农村流动儿童

  在当今社会,电视新闻等媒体在反映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中有很大作用,受到了整个社会的重视.只有经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体的广泛传播,唤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当前,农村流动儿童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也取得了一些社会回应,但是,对于解决农村流动儿童问题还远远不够.因此,应加强电视新闻媒体对农村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弘扬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减少或消除对于流动儿童的歧视.对于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的农村流动儿童,媒体应予以关注,呼吁社会力量,建立类似于"希望工程"等组织对他们进行帮助,可以填补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不足.

  3.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流动儿童教育环境

  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对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支持,鼓励更多的城市学校接收农村流动儿童入学,建立有效的财政投入制度、进行教育财政的体制改革是必要的.当前财政向教育的支出大都流向公立学校,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并没有此种资格.但事实情况是,同公立学校一样,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同样也承担着整个社会的教育责任,理应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笔者认为,教育经费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应根据农村流动儿童的流向和各个学校的学生接收情况予以拨款.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以暂住证为依据,每个流动儿童据此申请财政补贴,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此种措施将大大改变打工子弟学校资金匮乏的局面,促进此类学校的发展.同时,这一制度也引进了竞争体制,获得生源即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也为流动儿童创造更多的入学机会,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农村流动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群体,他们同样也是我们祖国的希望,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受到关注.笔者相信,随着中央政府不断出台新的举措以及各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之中也能感受到家乡一般的温暖,并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柳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一)[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2]冯江平.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3]丛立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宋德如,孙小青.基础教育学(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胡宁,方晓义,蔺秀云,刘杨.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2).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