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哲学>《道德经》和谐观的内涵、表现及其现实价值>正文

《道德经》和谐观的内涵、表现及其现实价值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一、《道德经》和谐观的内涵

  “和谐”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被简称为“和”,“和”就是指万物的自然状态,也是《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和谐的论述很多,其中最核心的一句毫无疑问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这句话完美而准确地解读了人、自然、社会这三者之间以及这三者自身之间的和谐问题。《道德经》的和谐思想,主要就是讲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的这种“和谐”理论,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道德经》在现代社会最主要的思想价值体现,是其所提倡的和谐理念,老子提倡和平,反对战争,提倡清平顺和,主张以人为本,崇尚简朴,反对奢华,主张服务社会,顺其自然,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来说,有着十分积极向上的意义。老子反对急功近利,反对物质至上,认为人们应当追求物质上的简单,而增强个人内心的修炼。

  和谐问题是当前社会中涵盖了思想道德、人文关系、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经济不断进步,这一方面使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各种现代化设施和服务不断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人类身体得到了更好的享受。另一方面,人类对高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道德素质开始滑坡,享乐主义思想蔓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爱心、孝心、热情等品质不再是人们做人的基本准则,而成为奢求。

  第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家之间的利益战争、种族冲突、主权争执越来越频繁,世界秩序动荡不安,全球政治格局不断变换。

  第三,从自然和环境角度来说,当前社会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时期,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和与自然界的不协调。在这种现实困境的情势下,人如何追求心灵上的进步,如何在精神世界里中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各种族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如何平等相处,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而《道德经》中关于和谐的认知和其延伸意义,对我们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是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和理解的。

  二、《道德经》和谐观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

  (一) 《道德经》中的身心和谐

  从根本上说,物质欲望的满足并不能带给人精神上的高度愉悦和最终满足,当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却往往会越来越空虚。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李天一事件”、“南京富二代杀妻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当今社会里,人们往往在疯狂满足物质欲望的同时,忘记了满足心灵的静修。如何改进这些盲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色彩如果太鲜艳了,就会让人视觉失灵,失去辨别色彩的能力; 声音如果太杂乱了,就会让人听觉失灵,无法分辨声音的好坏; 食物如果太精美了,就会让人失去味觉,无法分辨食物的味道; 毫无顾忌地狩猎,会让人行为放纵; 珍贵罕有的事物,会让人产生偷窃的行为。因此圣人只求温饱,而不过度追求声色之娱,所以人们应当远离物质的诱惑,而要从心灵上保持安乐知足的状态。由此可以观之,老子主张从“道”的高度来认识自身,以“守中”的方式,去除欲望,无视名利,安守本分,保持人性的真实和真诚,超然物外,做到心人合一,最终达到身与心的和谐共处。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知识理论素质不断提高,但在自我认知方面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精神空虚,自我膨胀,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性格扭曲,因此只有从人格和精神方面提高认识,才能塑造身心健康的人。老子认为,和谐不仅仅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感知,更是一种思想上的价值观念,一种精神境界,只有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个人的身心都和谐了,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因此个人的身心和谐是这一切和谐的基础,老子特别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与和谐问题,认为只有通过个人内心的修炼,才能消除自我迷惑,才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心胸,老子的这种思想恰恰是当前社会缺少的,意在提醒人们不要一味追求享乐,要提高自身的修炼,要对自我有充分的正确认知,这对重塑我们当前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境界非常有益。

  (二) 《道德经》中人与社会的和谐

  身心和谐是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形成的,而社会和谐的形成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促进。什么样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说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意思是说,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因为水滋润万物,对万物都有益,却从不与他人相争,只静静藏于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与“道”的本义最相似。善良的人,应当最善于选择自己的位置,心地应当保持沉静,待人真诚、友爱,行为守信,如果从政,则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如果处事,则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所能,行动能够找准时机,正因为这样的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也不会产生怨尤。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群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既要依赖于社会,又受到社会的规则限制,因此老子以水喻人提出的这种做人之道,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人与人的相处,要以真诚的原则,以谦和的态度,时刻牢记“中和”这一处事原则,做到“上善若水”,才能和睦与共,使社会整体和谐。

  道家文化,以提倡天理道德为主,强调无欲无争,宽容自如。老子认为真正有品德的人,应当平等的对待天地万物和社会中的每个人,无论对方是否善良,是否诚信,都不改变自己的态度,要诚恳接纳百姓的意见,无论对方的意见是否正确,都应当以真诚的态度接纳,要保持纯洁的内心,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四十九章》)社会和谐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基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一些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往往做事、做人以个人主义为主,不去考虑后果和对他人的影响,一意孤行,使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社会秩序混乱,要纠正这些人的思想,必须从他们的价值观入手,改变他们对事物的原有认知,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做到《道德经》中提倡的“抱朴守真”。

  即是说,人们要坚持自然纯洁的本性,以诚实的态度对人对事,要有高尚的操行,不心口不一,虚假骗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道德经》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使人类能够用更先进的手段来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够更加毫无顾忌地在自然界中获取想要的资源,正是这种人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利用,引发了自然的失衡,生态危机、气候危机、资源危机、天灾频发、疾病肆虐,这是自然界在不断地给人类敲响警钟。人类长期与自然界的相处证明,对自然界的盲目滥用,不考虑后果的开发利用,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取得一时的短暂发展,而决不能带来长久利益。老子说,“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五十一章)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六十四章) 是在提醒我们,对自然要有充分认识,要持善良和尊重的态度,对万物要顺应其发展,顺其自然,对待事物,要尊重其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是顺应形势存在的,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是应当和谐共处的。老子有“天人合一”的说法,即是说,人与自然应当是一个统一体,应当是相互依存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即是说,老子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是同根同源的,人的生命和生存状态与自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指出: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段话是说,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由道、天、地、人四部分构成,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要尊重天地自然,而不要以宇宙的主宰者自居。

  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人应当顺应自然界的法则,才能最终达到世界的和谐,老子认为世界万物之间都有其必然的联系,作为人,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师法自然,使“人道”顺应“天道”,尤其是当前社会中,人们必须依靠自然界发展,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所需,人与自然界是生命共同体。因此,面对当前自然界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当参考老子的观点,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保护予以重视,人人从自我做起,维持生态平衡,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与自然的共同生存。

  三、结 语

  老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虽然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远去,然而老子关于人生的思想道德塑造、关于个人内心如何修炼、关于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建立,这些涉及人类精神层面的智慧解读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华,《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的思想和对天、地和自然的认知,更多的是教给了我们在当前社会如何净化内心,与人相处,如何真正做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的和谐、朴实无华的思想,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人与人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和平相处,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参考意义。其“和谐”理论,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对解决人类应对目前所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生态资源问题、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把《道德经》中的蕴含的精神实质真正运用到个人生活和社会进步之中,以老子的睿智解决我们现实困境中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人类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珍.《道德经》中和谐思想之当代价值[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 .  [2]李霞. 老子思想及其道德价值[D]. 安徽大学,2010.  [3]刘俊哲,徐国艮. 老子当代哲学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J]. 中华文化论坛,2007(2) .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