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运动员心理疲劳研究综述>正文

运动员心理疲劳研究综述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心理学

  

  1. 心理疲劳的概念

  疲劳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法国学者认为疲劳的产生是人体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应激反应,是对人体的一种防御性机制反射。有学者认为疲劳是机体倦怠的表现,精力不能支撑正常的生理活动,有精疲力竭的感觉。前苏联大百科全书将疲劳定义为人或动物因活动而产生的暂时性机能降低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变化。日本工业心理学手册也做了类似的定义,人体在外在负荷的作用下长期处于负荷状态或由于内环境的变化,导致情绪下降以及劳动效率下降,最终导致内 环境紊乱,从而产生 了 生 理 上 和 心 理 上 的疲劳[1].

  研究中发现,区别于运动心理领域所盛行的心理耗竭概念,心理疲劳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的现象,并且还对心理疲劳进行了分区为真性心理疲劳和假性心理疲劳。研究指出,心理疲劳是人们应对内源性疲劳和外源性疲劳时,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心理水平的现象,具体可表现在情绪、认知、动力、生理四个维度上的改变。研究发现: 心理疲劳是在认知和情感意志上的持续消耗,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一般伴随认知下降、情绪低落等。

  虽然对于心理疲劳的概念没有统一,但都具备几个要素,首先是应激源,无论哪种形式的定义对于应激源对心理疲劳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人的主观意识上,都是人的主观意识不能承受某种应激后才产生的心理疲劳; 再次对于心理疲劳的评价标准,大都是心理疲劳作用后对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2. 研究现状

  2. 1 影响因素。引起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在经验性的文章中常见注入优柔寡断、思虑过度、情绪不良、内心矛盾冲突、心烦意乱以及随着生理疲劳而产生的紧张感、倦怠感、厌烦感、尤其是对工作不感兴趣,或因挫折引起的精神抑郁和忧虑等描述。

  针对中学生提出,对提高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教师家长期望过高、学习科目多任务重,是造成学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证实影响员工心理疲劳的因素有: 心理负荷情境、工作态度和动机、期望、情绪因素、精神负重。

  2. 1. 1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

  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度与参与倾向以及内部动机之间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运动员越是无动机,就越是心理疲劳,而且回避倾向越明显。孙国晓( 2013) 通过对柔道运动员冬训前后的结果分析认为,自我决定动机对心理疲劳具有纵向预测作用。通过对某省运会前对部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的调查显示,赛前心境量表可以作为预测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有效工具。

  2. 1. 2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应激的关系。有作者认为,应激各因子与运动心理疲劳总分均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应激越大运动心理疲劳的程度就越严重。

  2. 1. 3 运动员自身感觉与疲劳的关系。有专家学者指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均存在及其显着的负相关,另外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着负相关。王翠萍( 2011) 认为,体育院校运动员完美主义与运动性心理疲劳有显着正相关,降低运动员对自我的完美主义要求,有利于减轻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

  2. 1. 4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注意的关系。有观点指出,心理疲劳对注意的整体和局部加工有着不同的影响及其神经联系,对射击运动员特定干预措施具有启发意义。

  有学者根据其研究结论将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装填的因素归纳为两个部分: 一是运动员的内部因素,即心理动力性因素,主要有: 个人人格因素,认知性因素,动机性因素,心理预期性因素,社会交往情绪性因素等;另一是外部因素,即行为方式和行为环境性因素,主要有: 训练性因素、管理性因素、缺乏社会支持等。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作者认为是对应着心理疲劳概念而产生发现的,外界刺激对于运动员的影响虽然成正相关,但主要因素还在于运动员自身的心理调节,比赛的环境是瞬息万变的,不可预测,所以在合理安排训练的基础上,应对比赛时,保持正常的心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基本要求。

  3. 恢复手段及应用

  3. 1 恢复手段。针对心理疲劳的恢复,很多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如众所周知的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注意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注意用脑卫生、运用音乐疗法、戒掉不良嗜好、精神开朗乐观等。另外,也有针对某一特定的职业提出相应的恢复手段,如今有观点认为“,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应从外源性因素入手,具体做法如变换训练方式、变换休息方式、提供社会支持、设置短期目标、诚心悦纳自我、注意营养补充等。而有专家学者针对图书馆流动管员给出如下对策: 1 心理诱导; 2 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工作动机,增强工作兴趣; 3 客服自卑心理,梳理自信心; 4 优化和改善工作环境; 5 提高流通馆员自身素质; 6 调节情绪、放松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很好途径。

  3. 2 运动员心理疲劳调节。有研究结论从体操运动员体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剖析,总结出应对心理疲劳的恢复手段要在认知上,准确把握训练规则上和激励手段上加以干预和调节。许昭认为,运用心率变异性反馈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放松能力,有助于缓解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并要长期坚持。心理疲劳是伴随运动员一直存在的,如何恢复对于训练效果和比赛结果至关重要。从心理疲劳的因素入手,针对要因,给予具体的应对办法,在认知上、训练上、恢复上都采用相应的干预机制,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

  4. 评述

  4. 1 研究方法。心理疲劳的研究中目前较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有反应时、两点阈、闪光融合频率等。研究表明,被试疲劳时会伴有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的延长,两点阈的加大,闪光融合率的下降。这些检验简单易行,量化程度较高,但测验的可靠性极大地依赖于被试测验时的配合程度,测验时被试是否认认真、积极,是保证测验可靠、有效的关键。

  一些心理测验也用于测量疲劳,包括注意测验,估计测验,加法运算等。心理测验的一个不利之处在于对被试要求过多,使大脑活动水平增高,可能会暂时掩盖了可能的疲劳迹象,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任务设计非常多样,难度也各不相同,研究结果不具可比性。

  4. 2 研究内容。有研究学者曾设想,如果心理疲劳伴有训练兴趣的下降,或许可以采用训练场景作为图片刺激,并利用内隐认知实验的图片-词汇匹配任务,观察被试者是否将更多的消极词汇和训练场景匹配,以确定其心理疲劳程度[2],但杂事未见到具体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指标也被用来测查被试的心理疲劳程度,如心率、心率变异性、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呼吸率、眨眼、瞳孔直径、肌电、皮肤电阻、体温等,但多数只是限于实验室中研究,实际中很少应用。

  4. 3 研究的生理机制。从应激、情绪、过度训练、慢性疲劳综合症、中枢疲劳等与心理疲劳相关现象的生化机制和生化反应的研究结果来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脱氢表睾酮水平降低,细胞与体液免疫机能下降,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血乳酸、尿素氮等水平升高,神经内分泌的平衡扰乱等也都可能是心理疲劳检测的发展方向之一[4].

  4. 4 研究局限性。由于客观的评定往往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只能在实验室内完成,而且一些指标本身还尚处于摸索阶段,暂时无法推广应用,而问卷法的陈述式问答及多维结构也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疲劳主观性,多维度的性质,加之施测和计分的简便经济,所以,目前心理疲劳的评定仍是以问卷法为主。

  从心理疲劳的概念入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作者认为从应激源、人的主观意识和评价标准要素入手,能够解释心理疲劳的含义,从而运用目前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和影响因素入手,科学地给予有效的干预,从心理疲劳的预防到恢复调节,从始至终都能够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员适应和制定训练计划,主要是从运动员自身感受入手,最终达到在比赛中能以正常的状态参加,取得好的成绩。

  不过,随着训练手段的不断进步和运动员素质的不断变化,彻底制定出一套能够应对广泛的心理干预机制还有待研究,哪种心理品质对于心理疲劳更具有代表性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马进。 健康青年脑力疲劳认知能力评定指标的实验研究[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

  [2]张力为等。 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 体育科学,2006,( 01) .

  [3]林岭。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模型、多维检测、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 北京体育大学,2006.

  [4]刘芳琳等。 运动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J]. 体育科学,2004,( 11) .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