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三度和弦沿用于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成因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美学
内容摘要:文章从中国多民族的民间音乐曲调隐伏的和声因素、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部民歌中蕴含的和声材料、五声性旋律音调对各和弦构成音的制约作用等方面,探究了西方三度和弦沿用于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原因,以期对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西方三度和弦 功能和声 和弦结构 早期专业音乐创作
本位化中国传统音乐之后的整个20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在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的主导背景下,于20世纪初伴随着欧洲殖民列强的坚船利炮大举入驻中国,从此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当时具有中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正义要求的乐歌运动也为西方音乐大面积、大规模地渗入中国本土提供了契机。80年代,西方音乐再一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以强劲的势头和力度进入中国。而其后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西方传统音乐对中国音乐的绝对影响中断,中国音乐从而与西方传统音乐形成隔离,中国现代音乐,包括其观念和技法开始寻求合理存在。整个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其主要流向在于:在中西关系这个中心的统摄下,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于20世纪初开始登陆中国,到20世纪末,现代专业音乐已然成为当代中国音乐的主要角色,并在整体的音乐文化构成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经历了两次质的飞跃(即两代断层)。尤其第一次,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截然中断并与中国传统音乐形成隔离,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萌芽并日臻成型。这是西方传统音乐文化渗入中国本土的结果,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将探索作为西方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重要组成部分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在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得以承继的客观依据和潜在的必然性,即在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们模仿、移植、沿用西方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之三度叠置和弦结构进行创作的依据,亦或作曲家们在专业音乐创作的实践中对西方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之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应用取向的原因研究。
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源于西方,自20世纪初期起到现今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在这期间许多作曲家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同时,理论家们把这些成功的创作实践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出较为体系化的应用理论,譬如,作为西方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基础的三度叠置和弦,在中国启蒙时期的专业多声音乐创作中,为什么大量存在着这种和弦的模仿、移植、沿用,并且有着较多的与之相关联的实用理论总结。
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的三度叠置和弦是衍生于西方音乐土壤中的一种独特的和弦结构,它不可能被全盘植入中国的专业多声音乐创作实践中,如果那样,必将使中国民族音乐变得别扭而生硬。那么如何吸取西方音乐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即是作曲家和理论家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和进行理论研究的首要课题。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从开始到现今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在探索如何把西方的作曲技法合理运用于中国化的专业音乐创作中,即如何把非本位化音乐文化中的作曲技法适时适度地融入本位化的专业音乐创作中。这可谓中国和声民族化的道路。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展的全过程中,它始终是作曲家和理论家们关注的焦点。鉴于上述多种客观事实和主观因素,可想而知,西方传统大小调功能和声的某一重要元素(即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在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沿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从谱面和弦结构形态来看,中、西三度叠置和弦的外形特征是毫无两样的,但在实践中,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中的三度叠置和弦几乎只是利用西方完善和声体系的和弦结构方法,吸取其优秀成果,选择适合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的各种元素,对其进行沿用、移植,使其能够在中国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同时,又要使这种和弦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运用起来更加顺畅、自然,成为具有中国民族化特征的三度叠置结构和弦。从某种意义上说,沿引西方三度叠置和弦是中国民族化多声音乐创作进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那么,这种三度结构的和弦为什么朝着这个方向沿用、移植?其理论依据何在?这在我国的理论著作中甚少提及。基于此,本文对西方大小调和声之三度叠置和弦沿用于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成因进行探索和研究。
功能和声自西方传入,若把它们全盘应用于中国音乐创作之中,将存在如何与本民族的旋律音调、审美心理等方面适应与协调的问题。因此,在从事专业音乐创作时不能一味模仿或照搬西方体系,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去寻找创作的源泉。
一、在中国多民族的民间音乐曲调中,经常隐伏着各种各样的和声因素
如果细心地在曲调进行中挖掘潜在的和声因素,用以密切和声与曲调的关系,将能够使之浑然一体。这种从曲调中提炼和声材料的方法,是最直接最源于生活的,是和声民族化进程中极为重要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打连成》(内蒙古民歌)《小河淌水》(云南民歌)等许多民歌都隐含着三度结构因素,把其旋律骨干音叠合起来即构成了完整的三度结构和弦。既然中国曲调中存在这种潜在的三度结构因素,那么,在多声部中沿引三度结构和弦也就名正言顺,符合对这种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习惯。因此,在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中,对三度叠置结构和弦的沿引只要不破坏曲调风格即可洋为中用。
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声部民歌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物质基础
因为民间多声部民歌里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和声、织体等多声部音乐的因素,这种宝贵的多声部音乐资源正是借鉴和沿用三度和弦于实践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本来就存在三度和声因素,只是并不构成完整的体系,加之在长时期内没有人去总结规律,因此,三度结构和声的存在仅仅是一种无意识行为的产物,且多数仅为和声音程。但它确实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广泛地存在着。
如《谁不赞新娘》(男声二重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环江、河池、南丹和都安等县(自治县)所辖范围内毛南少数民族(习唱)的一首二声部民歌。曲中和声音程以大二度、大小三度为主,且多次出现。
又如《妹是凤凰莫展翅》(男声二重唱),是流传于桂北东部的融水等县壮族少数民族习唱的一首多声部民歌。这首民歌中和声音程也是以大二度和大小三度占据着主要地位,且出现次数频繁。
在中国多声部民歌中,如上两例一样富含着大小三度和声音程的民歌可谓俯拾皆是。这正是中国作曲家把西方传统大小和声体系之三度结构和弦引进到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依据,但这并不是唯一依据,同时也不能像西方那样把各级三和弦的使用放在均等的位置,这将牵涉到旋律音调的因素。
三、五声性旋律音调对各和弦构成音的制约作用
西方三度叠置的和弦是建立于七声调式音阶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多声部音乐是建立在五声性旋律音调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运用西方三度结构和弦时偶尔会与中国五声性旋律音调发生风格上的矛盾,在音响感觉上比较生硬、别扭。为了能够与中国五声性旋律调式风格相适应,对西方三度叠置和弦的沿引应该谨慎地做出选择。
在中国五声性旋律中,各调式音级上建立的三和弦与五声性旋律风格的协调性是不一致的。其中对“宫、商、角、征、羽”五声并重使用,而对“偏音”——小三度间音则不平等视之,这是五声性旋律调式风格的突出体现。根据这种特点,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五声性七声调式体系中,各三和弦中只有建立在宫音与羽音上的三和弦是全部由五声骨干音构成的,其余的和弦都包含有小三度间音。按其与五声性旋律音调相协调的程度而言,可把各级三和弦分为四个等次:宫和弦与羽和弦,全部由五声骨干音组成,因此与五声性旋律音调最相协调;雅乐清乐角和弦,由于变宫音处在和弦的五音位置(纯五度),因而与五声性旋律音调也比较协调;商和弦与征和弦,全部由小三度间音作为和弦的三音,对于五声性旋律音调而言,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但用于内声部时,矛盾并不突出;建立在小三度间音(即变征、清角、变宫、清羽)上的三和弦以及燕乐角和弦(五音和根音为减五度)与五声性旋律音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当然,这只是中国多声部音乐创作沿引西方三度结构和弦的思维模式和一般规律,并不是绝对化的具体章程。在中国早期的专业音乐创作中,宫和弦、羽和弦的运用几乎贯穿于乐曲,使这两个和弦得到突出的强调,这种典型的用法是民族化三度结构和弦运用之一般规律的具体体现。同时,征和弦以及其他各种加偏音和弦的辅助性使用也是中国五声性曲调旋法、调式特点的重要补充,也极大地丰富了以宫和弦及羽和弦为主导地位的五声性多声部音乐的三度结构和弦体系。
三度结构和弦在中国多声音乐创作中得以生根,是因为这里有着适宜它成长的环境。文中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证了其应用于中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依据,以及受制于中国五声性旋律音调的约束性(即朝着中国五声性旋律风格发展的倾向性)。希望能对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