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是历代人们所讨论的一个问题。真善美的本质是什么?真善美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是什么?人们对此众说纷纭,同样哲人的见解也是不能达到统一的。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对真善美的看法在哲人眼中有了一致性的地方,即人类自身存在的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就是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把世界变成自己的理想的现实,所以就要从自然世界中去探寻"真",即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世界为什么以这种形体而存在。去探寻"善",即世界应该怎样去实现美,也就是把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同时人类对世界真理性的认识和实现对世界的目的性也正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从而不断地达到了"真"与"善"相统一的"美"的境界。
古往今来的哲人,总是像关注"真"和"善"一样,也特别关注着对"美"的探索与思考。在中国哲学史上,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哲学大师,或是兼攻美的理论,或是追求艺术气质,或是探寻美的问题,总是致力于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统一寻求。同样,在西方哲学史上,构成以美为聚焦点的哲学层面的美学问题也是以美的本质、美的存在、美的发现和美的追求为起点的。
比如说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再到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拉法格、卢卡奇,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海德格尔、卡西尔和伽达默尔到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德里达、福柯和罗蒂,都对"美"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做出了突出贡献.
那美的本质又何解呢?众所周知,美是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有待认识。美是和人类生存状态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在主客某种关系中对人的本质力量进行肯定的正面价值。对于美是什么,哲学家们也做出了种种不同的回答:柏拉图认为"美"是对"美的理念"的"分有";康德认为"美"是"善"的象征;黑格尔认为"美"是具体化的"理念";叔本华则认为"美"是意志的客体化;而弗洛伊德认为"美"是"性"的升华;克罗齐认为"美"是"直觉"的成功等。而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论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提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以"任何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统一去改造世界,把世界变成人所期待的现实,从而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正是这种实践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因此,思考美的本质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就是从人的"实践"的存在方式去思考。
人的实践活动是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是真正的创造主体,人自己既创造了理想的世界即把世界变成自己所希望的事物为自己所需创造价值,又创造了理想中的自我即把自己变成自己所希望的存在,并在这双重的创造中,使人类获得更大的自由。"美"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美"就是人创造世界;"美"就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人所获得的所感受到的自由.
所以我们理解"美"就要在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去寻求.
美的存在.人创造了人的生活世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是发现.人的生活世界,辉耀着善的光芒.
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是人们热爱生活的标志之一,在这生活之美中,人自身的人性之美又是生活世界之最美,人自身的人性之美又首先是表现为人的创造性之美.人创造了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一词意味着"无中生有"和"万象更新".所以人从"生存"中创造出"生活",从"动物"中创造出"人类",从"物质"中创造出"精神",从"存在"中创造出"意识",也同样创造出了"美".美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人类自身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性、情、品、格是人生活在世界中必须具备的四要素,也就是人自身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人品之美和人格之美.人的性、情、品、格"对象化"为人的生活世界.美就是人的生活,美就是人的世界。
美的发现.人性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科学之美,美是到处都有的.因此,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这个意义上,美是发现。人在发现美,美是人的发现,因此美是同人的生存状态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这就是说任何对象的存在,都同时地取决于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方面是对象的性质即作为对象的事情具有怎样的性质;另一方面是与这种对象的性质相适应的本质力量,即认识主体所具有的能力。这就是说,人在创造人的世界的同时创造了人自己,因而也创造了能够发现美的人的感觉。每个时代的人对美的发现,都是以前人的历史文化为前提的,以前人对美的发现的基础为前提的,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对美进行新的发现。因此美的发现与人的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美是和谐,和谐才是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和谐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会体验到自然之美,朝霞彩虹、夕阳西下、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园林田野、草木虫鱼、清风明月、鸟语花香都有各自的美。人只有融入其中,才能体验到赏心悦目之美、激动人心之美。人与社会的和谐会体验到社会之美,人类在日常活动(做工、务农、经商)中会体验到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在人与社会达成一致时,就可以体验到温馨甜蜜之美和自我实现之美.
人与自我的和谐,不仅会体验到自我之美,而且会体验到人类之美以及人的世界之美。反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疏远中,就不会体验到和谐之感即美之感,也就不存在美的发现.
美的追求.爱美,人之常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契诃夫说:"人应该什么都美,容貌、衣服、心灵、思想."人的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内在统一。自爱,这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力量,也是人性美的源泉。热爱自己的生命,创造自己的生活,才能构成生活之美.热爱自己的家庭,营造家庭的快乐与和谐,才能创造亲情之美,感受亲情之美.
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之中,才能进入创造的境界,才能以"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创造出美的产品。热爱自己的祖国,乃至自己所居住的人类,自己生活的世界,才能有"天人合一"的至高、至大之美。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对于美的本质、美的存在、美的发现和美的追求,还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探寻。人类以自己的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去创造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统一的世界。人类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历史性的,人类对自己的创造活动所指向的真善美的认识也是历史性的。我们需要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类对真善美的寻求,并以每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去创造我们时代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李志逵.欧洲哲学史再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