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喻和转喻的概念
从人类社会的语言实践来看,在日常的交际语言及诗词歌赋中都会运用隐喻或转喻来表达感情。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它不仅是人类表达语言的主要表现,也是最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扩展词义的实现要素。通常来讲,隐喻以及转喻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两种手段,之前的主流语言学家将隐喻与转喻划入到语言异体形式。但是,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以及转喻表达属于人类语言表达现象,也应将其纳入在语言研究中。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方式。
语言学在解释语言时运用了与众不同的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沟通以及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隐喻将相似性当成了自身的认知基础,从而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之间搭建关联域。
而且出现了两个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域,其中之一为”始源域“,也可以被称作”始发模型“,其二为”目标域“,也可以被叫做”目的模型“.”目标域“或”始源域“在形成关联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而且分别形成了各种的概念网络体系,包括了人类在认知该事物之前的经验以及概念。从隐喻来看,”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联,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人类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形成了认知语境,它涵盖了语言上下文、直接场合、社会心理表征以及知识等。与”目标域“(本体)相对比而言,说话者或听话者要要更为熟悉隐喻的”始源域“(喻体)。但是,在二者形成关联以及发生互动反应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激活与日常观念相关的联想系统。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上(在结构与内容方面)。这样一来,隐喻就可以为人们深入把握目标域的特点以及结构提供较大帮助,人类的认知功能也因此而形成。隐喻在此过程中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们利用所熟悉的事物,从而不断认识、把握未知事物,深入理解已知事物的活动。从此处可以看出,隐喻这种独特的认知结构系统涵盖了动态以及静态特征两种。在这两个个概念域基础之上而机械能的关联与投射活动,使得人们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自身以及外部世界。以下用实例说明:(1) 论争是战争(Argument is war)。从这个隐喻句来看,始发模型或源域是”战争“(war),目的域或目的模型(target mode1)是论争(argument)。通过对”战争“的比喻来说明”论争“概念,这是由于它们有着多方面的相似性,这种概念隐喻通过”结构映射“而形成。可以将充当”始源域“模式的”战争“的此种结构映射到相关的目标域模式”论争“中。从前者的某个点来看,它与后者的某个点相对应,而且这两种模式中的点都分别串联为不同的系统。人们经常会把自己所熟悉而且非常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熟悉或者抽象的概念域上,从而深化对比较抽象或者不太熟悉事物的理解。(2)我的工作是监狱(My job is a jal1)。在理解这个转喻句子时,我们要认识到,把”工作“以及”监狱“相联系属于认知方式的一种。从实际来看,两者间”事先并没有必然关系。
“监狱”作为“始源域”,可能是指建筑物,也可能是法律等,从“目的域”(此处的“工作”)的意义来看,指的是“监禁性、让人感到不愉快或者非常难以逃脱”等特殊范畴。所以,在“监狱”始源域意义中“,监狱”这种特定范畴非常符合原型特征的要求,深入地理解它的目的域所涵盖的“监禁性、令人不快以及难以逃脱”等意义。
二、转喻与隐喻的关系
1.隐喻转喻两极观
1953 年,雅科布逊出版了专著《语言的两个方面与失语症的两种类型》。此后,人们一直把隐喻、转喻与雅科布逊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此外,雅科布逊还使用神经语言学来解释这个理论。失语症障碍,不管是如何表现的,都是因为存在这种障碍的人在选择能力以及替代能力,或是在结合能力与组织能力,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坏。被损害的选择能力以及替代能力囊括了元语言操作出现了严重的退化,被损害的结合能力与组织能力破坏之大,患有这种障碍的人丧失了保持语言单元层次的技能。从第一类失语症可以看到,相似性被极大地抑制,然而在第二类失语症中,接近性关系被消极地禁锢。
2.隐喻-转喻的连续体
这个观点进一步延伸了上一种观点。Radden 认为,在传统的定义中,转喻以及隐喻可以被看做是“转喻-隐喻连续体”范围内的两端的类典型范畴,它们进行互动的现象被认为是处于连续统轴上面的中间部分。它们之间的区别属于标量性质,都是处在连续体上面的不同点,但是,它们并没有相互离散。从此处来看,角度不同,两个实体的观察视角也会发生不同变化,这样就能够看出来,在认识二者在概念关系与性质的过程中,更有可能更为接近某一端。在转喻发展为隐喻的过程中,也可以说以转喻为前提的隐喻发展过程中,上述两种机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转喻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所以对隐喻的始源域和隐喻所映射的相关选择造成了非常大的限制;第二,从抽象机制来看,如果它的抽象程度比较高,则对某种映射的影响也较大,反之亦然,这使得映射更为接近某一端。在此种抽象过程中,它的转喻特征是不言而喻的。
3.转喻基础观
转喻概念通常包括了因果特色显著或者存在直接联系的内容,而且转喻概念要比隐喻概念更加基础。著名学者束定芳教授和王寅教授都持有这种观点,在相关论文上有详尽的阐述。除去 Jacobson 在阐释转喻理论时所坚持的两极观,其他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 Lakoff & Johnson 在转喻映射概念领域的影响。在区别转喻以及隐喻方面,很多专家、学者或者是进一步修订、解释以及完善 Lakoff & Johnson 的观点,或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不仅包括了不同观点,甚至还有相反的观点,然而,仍然具有 Lakoff&Johnson 的初始观点的烙印。
三、基于隐喻和转喻下的多义词习得
1.结合具体语境
多义词放在具体语境时又表现为单义性,这使得人们在日常交际以及沟通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因此,教师要依据多义词的单义性,将单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能够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多义词可能具有的其他未知词义。
2.构建多义词义项网络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隐喻及转喻机制,不断地对多义词的基本义进行扩展,从而分析它的不同义项,如申义、比喻义等。教师也可以在讲解多义词时,论述各种义项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得学生构建起多义词的语义范畴网络。
3.突出核心意项
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来看,对每个多义词而言,在它自身的词义范畴中都涵盖了最为核心或中心的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协助学生构建起具有脉络化特征的多义词义项网络,而且还要求他们能够把握与运用多义词的原型意义以及其它意义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曾红霞。隐喻在致使句的扩展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3):56-58. [2]李福印,张炜炜 . 挑战 George Lakoff---《隐喻、转喻及体验哲学:挑战认知语义学》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96-99. [3]刘建稳。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转喻机制---兼谈转喻与隐喻的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11,(11):46-48. [4]王磊,李爱华。从赋比兴看原始诗性思维结构[J].洛阳大学学报,2006,21(6):88-89. [5]徐伶,黄剑平。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隐喻、转喻认知识解[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