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空间结构与语言的空间结构>正文

空间结构与语言的空间结构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心理学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空间方位是在人与外界世界互动中形成的基本体验及概念,空间概念是形成世界概念的基础。在人类的经验识解当中,空间概念被视为基本的概念结构。[1]人类无时无刻都生活在空间中,空间概念是我们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首先形成的概念之一,并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人类的发展中,很多概念都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故人类必然会创造许多语言符号去指示空间中的各种物体,表达各种空间关系。这样,语言就形成了自己的空间系统。[2]人类的各种语言中都有通过隐喻等认知方式把空间概念投射到时间域、社会域、数量域中使得空间概念来表述时间、等级、数量等概念,并且这种投射在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的体验形成了空间概念“上下”,处于较高处的空间称为“上”,低处的空间则为“下”。我们经常把这种表达空间观念的“上下”投射到时间域中,把一天看作是一个垂直的空间,早上就处于这个时间轴的上半部分,因此就称为上午,而后半天则处于时间轴的下部分,就称为“下午”。同样,把空间概念“上下”投射到等级域中,处于较高地位掌权的为“上级”,而地位低的则是“下级”,在中国古代,“上”谓君,而“下”谓臣。空间概念影响语言的空间系统,并且在语言中得到体现,而语言空间概念系统一旦形成又对人类的空间概念产生影响,有必要对语言空间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语言的空间系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是因为“空间”位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的中心,而心理概念( mental concept ) 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语义单位,因而“空间”也就位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心。[2]    一 空间维度与语言的空间标记

  空间可分为物理空间、语言空间、认知空间。物理空间是指人们在周围环境接触中及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于客观世界方位体系的概念,如上、下、左、右、先、后、东、南、西、北等空间体验。物理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空间概念,按照维度可分为: 零维空间、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零维空间是指没有维度的空间,通常是一个点。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必然反映出人类的认知方式。物理空间的零维反映在语言就出现了专门表示零维空间的词语,英语中的表达零维空间的空间标记语主要有: at( 表方位) ,away( 表离开) ,to( 表目的地) ,如:at home,at bus station,away from Shanghai,go to London 等。

  一维空间指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厚度的空间,例如一条线段。英语中表达一维空间标记语有 on,onto ,off 等,如: onthe line,on the road ,off the track 等。二维空间是指由长度和宽度组成的平面空间,二维空间可以在平面延伸,常用的用于二维空间的空间标记语有: on ,off ,上,如: On thedesk,off the desk,地平面上等等。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空间,三维空间指由长宽高组成的空间。语言中表达三维空间的标记语有: in,into,out of 等等,如: she is in Shang-hai. They are walking into the classroom. Tom is out of the citynow.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现可以用与其直接相关的空间概念来喻指理解时间概念,在空间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时间概念同样具有空间概念的某些特征,如: 同样具有维度,并且与语言空间具有互动性。空间域的特征可以通过隐喻投射到时间域中,从而形成方位隐喻。Fauconnier 认为,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意义产生、转移及处理的人类独特认知能力的核心。在隐喻的过程中空间域中的维度的特征对应于时间域中的特征。

  [3]空间介词的用法与时间介词的用法相似,但在时间域中,人们认为时间是沿着过去—现在—将来这样的线性顺序移动的。时间的运动是线性的,并且时间线是由时间点和时间线构成,因此,时间维度可分为时间点和时间段两个维度,即: 零维时间和一维时间。由于时间概念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而形成的,因此零维时间和零维空间相似,都是指一个点。但因为二者所表达的概念域不同,两者又有所差异,区别在于零维空间是指空间上的一个点,而零维时间则指某一时间点,最为典型的表述零维时间的标记语有 at,on( 属于某一时间点) ,如:He gets up at 7. 30 everyday; Her mother likes reading at night;We will meet at noon tomorrow; They met each other on a Fri-day. 此处,“7. 30”“night”“noon”“Friday”都可以看作是时间线性运动中所经过的一个点: 时间点。一维时间指一个时间段,典型的一维时间介词是 on( 处于时间段) ,in。如:

  He always does housework on Sunday. The area is extremelyquiet in the evening. 此处,Sunday 和 evening 表示一段时间,是时间线性运动中由很多个时间点所组成的时间段,所以用一维时间介词 in 和 on。有时,人们会把空间的立体概念投射到时间域中,从而把时间看作是和立体三维空间概念相似的立体的时间概念,即三维时间,如: 在 many thingshave happened in the 19th century 中可以把“century”看作是一个立体的三维时间空间,在这个三维时间中发生的事用“in”。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表示空间维度的介词和表示时间维度的介词在使用上是平行的。这种平行现象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式及隐喻在人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空间维度还是在空间维度基础上产生的时间维度,在语言中都有对应的词,语言的空间系统中的这些对空间维度表达是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但是语言的空间系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受空间维度的支配,语言的空间系统一旦形成,便对空间的维度产生影响。人们用语言可以更精确地表达物空间维度,使得物理空间维度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明确化。语言空间的维度在描述空间概念时,可精确地为物体进行定位,为人类提供导向。我们生活中经常要借助语言空间维度来确定方位和时间的例子: The book is on the desk. There are a lot of studentsin the school. Someone jumped off the wall. We will finish thetask in five hours. They usually do their homework on Sater-day. 空间的维度影响语言空间,但语言对空间维度进行描述、定位等,所以空间的维度和语言的空间系统具有互动性。

  二 空间参照物与语言空间标记

  当人类处于空间中时,为了表示自身及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及位置时需要借助参照物来进行。通常用射体( tra-jector) 和界标( landmark) 来表示目标和参照物。射体指移动的或者注意的目标,而界标是射体的参照物及背景,为射体提供描述依据。射体和界标通常表现出不对称的关系。

  运动的、较小的、显着的物体通常为射体,而静止的、较大的、常见的物体则是作为背景和参照物因而通常为界标,如在: The book is on the desk 中,book 是注意的目标,是射体,而 desk 则是作为 book 的参照物及背景,是界标。物体的空间关系进行描述时,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其位置及其与周围其它物体的关系,就必然要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参考物”可以分为第一参考物、第二参照物和第三参照物。我国学者齐沪扬提出汉语的空间系统可以有三个参考点: 第一参考点是说话人说话时的位置,第二参考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涉及到的物体或处所的位置,第三参考点是说话人说话时因语言环境而添设的位置。参考点在句中不一定有词语指称,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4]观察视角对事物的空间关系及语言表述都有很大的影响。拓扑空间指空间方位不随观察者的位置及观察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空间方位关系是恒定不变的。不管观察者的观察视角如何发生变化,空间方位恒定不变的,常见的拓扑空间有: “里”“外”。例如我们描述水和位于瓶子里的水的关系时,不管观察者出于什么位置,以及观察视角如何变化,都会认为水位于瓶子里面,不会因观察视角的不同,把它们的关系描述为其它的关系。投影空间指空间的方位随着观察视角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 前、后、左、右的位置会随观察视角的不同,对同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我们在描述树和房子的关系时,会因观察者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对于相同的树和房子的位置即可以说树在房子的前面和树在房子的后面。同样,在描述学校和它旁边的商店的左右关系时,当面对着学校和商店时可以说商店在学校的左边,如果背对着学校和商店时就变成了商店在学校的右边。

  投影空间及拓扑空间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思维特点,同时又是人类和自身的生存环境互动过程的结果。认知空间是指人类大脑中的认知思维方式,人类无法看见人类的认知空间,因此只能通过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语言来认识人类的认知空间。由于拓扑空间所描述的空间关系相对恒定不变,语言中对此关系的表述虽然所用的词语不同,但不影响人类的交流,但因投影空间关系的会因观察视角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各个语言文化所倾向的观察视角不同,从而对投影空间的位置描述会相反,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际中注重文化的差异,避免造成误解。

  三 空间结构与语言的空间结构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必然表现出人类认知的特点。人类对空间关系的认知也体现在语言结构的组织上。“焦点”和“背景”首先是丹麦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于 1915 年提出,后来认知语言学家 Talmy 将这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中。Talmy 对焦点背景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TheFigure is a moving or conceptually movable entity whose path,site,or orientation is conceived as a variable,the particular val-ue of which is the relevant issue. The Ground is a reference en-tity,one that has a stationary setting relative to a referenceframe,with respect to which the Figure's path,site,or orienta-tion is characterizes.[5]焦点 - 背景理论是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焦点/背景分离原则”不仅是人类空间组织的一种基本认知原则,还是语言信息组织的一种基本认知原则。

  [6]语言的空间结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反映,承载着文化的印记。

  不同民族在语言的组织中语言空间结构有所差异。中国人喜欢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在讲话中先讲明原因,条件等作为背景铺垫,然后陈述由原因及前提条件造成的结果( 焦点) ,这种思维模式反映在语言上,使得汉语此汉语则呈现焦点后置的原则,即“背景—焦点”的认知模式。如在介词的使用中,汉语中背景通常先于焦点,在“由于应用程序的配置不正确,应用程序未能启动”中就遵循了先陈述背景“由于应用程序的配置不正确”来解释原因,由此造成的后果,即焦点“应用程序未能启动”则出现在后面。而英语则相反,英语倾向于焦点先于背景,如: The boy is in his of-fice 中焦点“the boy”位于背景“his office”之前。

  各个语言结构也直接体现出空间结构关系。在空间关系中,处于空间中左边的通常为先,处于右边位置的为后。

  语言作为思维方式的镜子,其结构组织上也反映了人类的这种空间思维方式。这种空间的左右关系体现在语言上表现在我们写文章、读书都遵循由左向右的顺序。很多语言在描述事物时都表现出了空间结构和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对事物的描述按照空间出现的先后出现顺序来进行。汉语中有很多描述顺序的词语如: 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等。英语中在描述事件时也常用顺序词来辅助表达,如: Russian people had a notion that all Americans wererich and powerful,and definitely all Russians who'd made it inAmerica. Firstly,it wasn't true. And secondly,he didn't knowwhat it really took,all the dirty details. Even my family doesn't know. He can't just show up and pick the fruits ( http: / / cor-pus. byu. edu / coca / x. asp? r1 = &w = 853&h = 533) .此外,语篇结构的安排也体现出空间关系的这种先后顺序,尤其是在描述事件时,通常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一一讲述等。

  四 结语

  空间概念作为人类最普遍最直接的身体体验,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模式。空间按照维度分为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在空间维度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隐喻的方式把空间的维度投射到时间域中,使得时间域被赋予了维度观念。时间维度分为零维时间( 时间点) 和一维空间( 时间段) 。作为人类认知模式外在载体的语言也体现了人类的空间概念,人类的这种空间概念也反映在语言中,出现了很多表达空间概念的空间标记语。为了更好地描述空间关系,需要借助于参照物,各种语言对参照物的选取在语言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此外,英汉语言中都有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焦点背景理论,图形背景分离是英汉语组织空间概念的重要认知原则。因英汉语言使用者认知模式的不同,使得英汉语言的语言空间表现形式有差异。汉语言通常背景在前,焦点在后,而英语则焦点在前,背景在后。

  参考文献    [1]Lakoff,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117.  [2]文 旭,匡芳涛. 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 81—86.  [3]Fauconnier,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UP,1997:1.  [4]齐沪扬. 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8:2.  [5]Talmy,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I: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Cambridge,MA: MIT Press,2000: 312.  [6]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05.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