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军校心理疏导中的沟通误区探究>正文

军校心理疏导中的沟通误区探究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心理学

  

  在军校心理疏导工作中,常常出现心理疏导技巧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效果不佳,学员反应敷衍甚至冷漠的现象。这些问题往往是和心理疏导中沟通态度,沟通方式,沟通载体,沟通内容上存在的误区有关,因此,在心理疏导中,澄清心理疏导中的沟通误区对掌握相应有效的疏导沟通方法,正确运用疏导沟通技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沟通态度上的误区

  由于军校心理疏导的特殊性,在给学员做心理疏导时,身份是十分特殊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管理者一方面又是疏导者,双重身份的转换,最后往往把心理疏导变成了思想教育。甚至有些同志认为给学员做心理疏导不能和像地方一样应该像疏通水龙头一样,只有压一压,训一训才能畅通。于是在心理工作中总是用惯有的干部口吻,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说教人,改变人。这些误区严重影响着沟通的效果,直接导致疏导的失败。社会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人有一种自我支持的倾向,当感受到自己被控制,被操纵时,心理会出现抵抗反应。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来看一看,当我们的者疏导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摆出一副教训人、改变人的架势,结果就会招致学员的心理抗拒,更多的心理能量放在了内心的抵抗上,至于你说什么可能不那么在乎了。在心理疏导中,尊重和接纳是对待来访学员的最基本态度。只有尊重和接纳,才能创造一个安全、温暖、信任的氛围,学员才能放下思想包袱,进一步敞开心扉。怎样尊重和接纳呢? 把官兵看作是在人格、情感上彼此平等独立的个体,不以自己的价值准则和好恶为标准,而是完整地接纳和信任官兵。尊重每一个来访学员,不管他是富裕贫穷,地位是高还是低,能力是强还是弱,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学员,不管你是否喜欢还是不喜欢。

  二、沟通方式上的误区

  有了正确的态度接下来就要进入疏导工作的准备阶段,这时候我们常常集中思考在疏导中要和来访者谈论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思考在疏导中该如何去有效地倾听。大部分同志认为,做疏导工作就是靠说,说得好,说得精彩,才能疏导成功,这其实是心理疏导中最大的误区。

  我们看一个心理疏导者是否入门不是看他会不会说而是看他会不会听,会听才是心理疏导者入门的标准。我们甚至可以很武断地说,心理疏导有效与否的依据就是看在整个疏导过程中,是说得多,还是听得多,是疏导者说得多还是学员说得多。我们和学员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相互的理解,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如果没有很好的倾听,就不能理解学员所表达的意思。在疏中做到有效的倾听,避免进入沟通方式上的误区就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用耳: 就是在倾听过程中不轻易打断对方,不要急于判断。轻易打断对方往往是因为我们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自我主体意识的体现,但在疏导中容易成为沟通的障碍。不要急于判断就是不要用自己的感受、体验、经历去判断,让我们的学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完。

  在给学员做心理疏导的时候,我们常常就先入为主,倾听太少,很容易下自以为是的判断,这些行为无疑使给学员原本受伤的心灵增添了委屈,雪上加霜。因此作为军校心理疏导者要从一个兴奋的说话者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用耳听,就是要不打断,迟判断。

  用眼听: 听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动作等弗洛伊德曾说“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他认为,交流中仅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在有意识和认知的状态下进行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通过声音、姿态、表情和手势等传送各样的信号,手势和姿态比语言包含更多的信息。因此我们在跟官兵沟通时,既要听清他说什么,更要用眼听清他是怎么说的。

  用心听: 既要听清事实,更要听出背后的情绪、想法以及行为模式。我们说听清事实很容易,但要听出事实背后的情绪,习惯,需要一定的历练。我们举个例子:

  两个学员出公差运梯子不知怎么抢击碰到了一起。对此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表述方法,从这些不同的表述中可以发现每个人背后的自我意识、价值观、对人对事的态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线索。比如第一句甲“你碰到我了”对事件作了客观的描述,第二句乙“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以负责的态度作了自我批评,但同时这种人也可能凡事都自我归因,自省自责自卑退缩,第三句丙“要不是为了避开前面的人我是不会碰到你的”表明是别人的过错不是自己的责任,这种人可能常推诿容易有攻击性,第四句丁“今天真是倒霉”则含有宿命论的色彩,凡事易认命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倾听。

  三、沟通载体上的误区

  在心理疏导中并不是一味沉默被动聆听,我们还要作出恰当的反应,鼓励学员表达出自己的观念和感受。在鼓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忽略非语言反应,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误区载体上的误区。非语言行为指交谈中的坐姿、坐位、手势、握手的方式、面部表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早在 1972 年就公布了他关于“沉默的声音”

  的研究成果: 人与人的交流非语言行为占 85%,可以看到非语言行为所传递的信息远远超过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向一个根本听不懂中文的老外微笑,并用热情友好的动作说: “你真苯,”估计对方也会投以你友好的微笑。所以在与学员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疏导者目光不定,轻敲桌子,摆弄着笔等这些非语言动作传达的信息足以让被疏导者失去兴趣和希望。我们该如何做出恰当的非语言行为呢? 社会心理学艾根留给人们的SOLER 沟通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S: 表示坐姿或站姿要让对方看见。学员做到你的左手边,这样他即能和你保持视线的接触,又很容易把暂时分开一下 O: 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可以适时的点头,时有微笑,做出鼓励的手势,甚至可以轻拍对方。

  L: 表示身体要微微前倾

  E: 表示目光接触,一般我们把目光放在鼻子为中心的这个三角区就可以了。当对方倾诉时多看一些,自己说话可以有一些移开。如果我们的学员有意避开目光,就不要一味的盯着以免加剧他的紧张。

  R: 表示放松

  如果你做到,那么你传达给我们学员的是“我很尊重你,对你很关心,我的内心是接纳你的,这里很安全,请放心”.

  四、沟通内容上的误区

  很多军校疏导者在对学员疏导中会一上来就一大堆的大道理来安慰我们的学员,把学员想成执行力 300% 的 SU-PERman,认为只要道理分析好说出来,学员就一定会照办,其实学员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有先入情才能入理,只有设身处地地深入学员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他的思维和学员建立良好的同感基础了,许多问题甚至不用说理方而大事化小,迎仞而解。入情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 共情。共情就是从学员的心理出发,用对方的心情去感受,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我们的学员敞开心扉,这是心理疏导顺利推进的关键。那么又如何做到共情呢? 这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常可以想到海阔天空,却往往还是从自己出发去看他人的困扰,痛苦。同样或相似的经历和遭遇的缺少使我们很难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那我们该如何做到共情呢? 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学员在讲述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思考这个学员他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比如: 不能理解一个你可以从这些感受与他的性格,他的经历的联系感受原因?

  第二: 等学员把某一问题表达完整后,我们准确地把我们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传达给我们学员?

  第三: 适时验证自己是否与学员真的产生了共情。

  比如我们以开导一个人际关系有问题的学员为例子,你表示共情: “别人不愿意和你玩,你很失望,难过,我不知道我这种感觉是不是准确的”综上可得,在心理疏导中只有摆正沟通态度,学会倾听,妥当反应,适时共情,才能做到有效的心理疏导,避免走入疏导沟通误区中。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