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综合运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以课堂观察考察大学生课堂参与的总体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存在“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比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课堂参与水平。
(2)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多是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性。
(3)专业课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比公共课积极。
以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
(2)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在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及课堂参与总体水平上,大一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都显着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而其他年级间则不存在明显差异。
(3)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存在显着的专业差异,表现为:在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及课堂参与总体水平上,医科专业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专业学生,而其他专业间则不存在明显差异;在情感参与层面上,医科专业学生的参与水平高于理科和文科,工科专业学生的参与水平高于文科。总体而言,医科学生课堂参与水平最高,理工科次之,文科学生课堂参与水平最低。
(4)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其课堂参与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即生命意义感越高,其课堂参与水平越高。
(5)学习风格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呈显着性正相关,在五种学习风格类型上,课堂参与度较高的学生比参与度低的学生均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偏好。
(6)本研究中的教师与学生在五种风格类型上是匹配的,并且这种匹配与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产生了正相关,即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匹配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是积极的。 6.2 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对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有所帮助。
(1)加强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课堂本身的教学活动,还依赖于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还要“管”,合理得当的课堂管理是开展良好教学活动的有力保障。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等。
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相关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为参与课堂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是课堂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其和谐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展开以及学生在参与课堂中能否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课堂环境的管理主要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营造,有观点认为人都是在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的,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参与水平,必须考虑到课堂环境的影响。课堂物理环境这里主要提及教室座位的安排,座位的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人际关系以及课堂教学活动都有影响。大学课堂中学生的座位是以纵横排列的秧田式编排的,教师的活动主要在教室的前面,所有的学生都面向教师,这种座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能较好地观察和控制学生,也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除了这种传统的座位模式,也有适合于学生间讨论的环形、矩形等座位模式,这样的座位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座位进行暂时的调整,以利于教学活动;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要营造良好、积极的课堂气氛,在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从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等方面着手。
课堂纪律管理主要是制定与实施课堂行为规范和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管束。课堂规则是形成良好课堂纪律的前提和保障,可以在一门课程开始前与学生协商制订好本门课程课堂上的规范。其次,要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纪律问题,也就是要对那些未参与课堂的学生进行适当地管束,当然大学可以不必用中小学那么直接的管理方式,比如可以提醒全班同学注意听讲而不必具体到某个同学,或是运用一些非言语手段,比如对隐性逃课的学生保持目光接触或是站到他旁边等等。总之,教师进行积极的课堂管理,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通过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其课堂参与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得出生命意义感的确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然而从本研究结果看来,大学生目前普遍缺乏生命意义感,生活目标和意义不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比较迷茫,没有方向,长此以往将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这提示我们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和生命意义教育,协助他们设定明确的生活目标,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对生活和学习的热忱。
(3)依据学习风格进行教学
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尊重学习风格并以此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均会有所提高。为了实现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匹配以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我们建议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当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对方,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风格的学生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其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教学风格,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让学习者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发展自己的学习风格并使之拓展,使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以其偏爱的方式进行学习;当然,学生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教师。
(温馨提示:查看本篇硕士论文其他章节,请浏览本页面左侧←【论文目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