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实践性研究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新闻
摘要 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新闻调查小组所作出的深度报道为例,分析如何认识深度报道的价值与意义,如何正确实现深度报道记者的选题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实现告知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在新闻各元素的价值博弈中实现其最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 深度严肃定位 价值博弈
Abstract Taking the in-depth reporting of news research goup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to recognize the value and the meaning of in-depth reporting, how to find the topic’s location of in-depth reporting journalists, how to make the reports’ information value and society value towards harmony in a great many news, and achive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ety value in the conflict among news elements’ value.
Key wordsdeepnessseriousnessorientationvalueconflict
身处这个经济与文化全面转型、社会变动剧烈、信息传播全面提速的时代,公众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为媒介,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不仅有义务去报道那些已哄传街巷的新闻事件、茶余饭后娱乐大众的小道消息,还要去揭示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调查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读与观察新的社会现象,以求公正与正义。①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释疑解惑的历史重任。笔者结合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师生在《中国社会导刊》、《记者观察》、《新京报》等新闻报刊发表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以此为例,对深度报道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深度报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众知情权
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快捷、互动、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寻找证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报道和报道深度就是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强项。
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影、直投杂志、移动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导致的信息轮番轰炸,让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与社会的动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让公众“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所适从,不知应该相信谁。而深度报道作为更全面、更详实、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复杂联系,还原各重要元素的细节准确性的报道,已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众知情权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个在观念意识上比较前卫的传媒研究与实践场所,比较媒体而言,它能够摆脱信息的琐碎与功利,更加容易宏观地把握舆论导向,判断各种信息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与新闻价值。因此,在高校新闻专业开展新闻调查,进行深度报道的实践,是训练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有效的手段与过程。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针对诸多社会问题,深入实际,展开调查,受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2.娱乐大环境下的严肃、厚重。
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但深度报道以其思想的深邃与前瞻而成为大众文化日趋娱乐化的今天依然保持其所应有的责任、真实、厚重与严肃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的深度其实是指其特有的新闻深度思想,指在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鼓励记者从整体上和不同侧面上更深入地报道新闻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它不忌讳自我的观点与态度融入报道,但是要用事实说话,要告诉受众更深刻、更接近真相的道理。②
案例之一:《皖北乡村“声色”调查》(《记者观察》2006年5月(上)期)是调查小组记者黄玉浩在春节期间参加皖北小梁乡一个婚礼之后采写的报道。经调查发现,流传于皖北一带的的唢呐戏和泗洲戏已经演变成“脱衣秀”,成为当地农民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的主要形式。农村文化市场的长年贫瘠,如何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才是解决“声色”问题的根本。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体制还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所以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该报道通过乡村中的一场婚礼的“脱衣秀”表演,审视中国当下农村文化诸类状况,上升到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
2.多维视角下的真相与偏见
深度报道是可以甚至必须体现出记者本人的主观看法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从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阶段来看这个事物,真相就有了多维视角下的可塑性,真相与偏见一再地靠近,确是两条无限延伸的平行线,无限接近却永无相交的可能,而这正是深度报道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③
案例之二:为了验证“扫大街的大妈都能做北京民办高校的招生代理”这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新闻调查小组记者编造了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暗访记者化名王刚,假称安徽淮北某职业高中校长之子,因学校曾在春季招收了一批初中未毕业的学生, 眼看这批学生今年春季就要毕业,在无法保证其完全就业的情况下,学校号召学生继续学习,进入高等学校深造,所谓的王刚来京联系这批学生春季入学事宜。新闻调查小组记者通过“更接近真相”的途径,以一个学生的视角了解了北京民办高校的乱象(参见2006年2月(上)《记者观察》的《北京流动高校大揭底》)。
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立场、成色。最明显的例子,是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媒体之间的报道是不同、甚至是冲突的。如果没有原创权,我们就无法从实证的层面辩解真伪,但是记者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展现。
二、深度报道关于选题的角色定位
对于一个深度报道的记者来说,严肃厚重与负责任的角色定位要求其具有更高的自律与自我要求,首先需要了解国家的舆论大环境、政策方针、目前群众的关注焦点、社会重大问题,那么选题的思路如何梳理、定位呢?
1.从小事中揭开大主题
群众无小事,所谓小事的背后总是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动因。案例之三:我校新闻调查小组发表在《记者观察》2006年第八月(上)的《高考录取地下交易黑幕》通过少数不法分子的地下交易调查,把矛头指向了高考考生的身份认证制度与高校户籍制度的衔接漏洞。这则深度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案例之四:民工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选择典型案例,解剖分析,由点及面,是深度报道的优势。《“民工荒”不荒》(《记者观察》,2006年11月)就是从农民就业这样一个细微的角度来探讨内陆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农民王志胜已经45岁了,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什么技能,但他参加春节后政府举办的劳务招聘会,竟被常熟市滨江劳动服务公司顺利录用,当上码头装卸工,月收入六七百元。政府都会对农民进行法律和技能方面的义务培训,通过劳动局宣传员挨村挨户的讲解和宣传,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还设立了小额无息贷款为比较困难的农民工提供路费。在农民工积累了足够的资金、经验,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到家乡进行投资创业,解决更多的农民就业,走出去,回得来,留得住——这就是作为劳动力输出地发展经济的特有模式,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对于某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
2.从“我在现场”到“本刊记者”
所有的记者都追求原创新闻,即我在现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抓住新闻的第一落点,但这并不现实,因为抢第一落点的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机会去伊拉克,身临世贸大厦的倒塌等等,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发展,新闻的新,其时效性的新,只存在于理论上的可能,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无孔不入的各式媒体都蜂拥而至,“我在现场”的意义将越来越被淡化。
那么如何在海量的信息竞争中能脱颖而出,“本刊记者”则成了救命稻草。正如同样的深度事件,《南方周末》会以人文、感性、关怀、正义的角度来报道,《三联生活周刊》会以白领喜欢的理解方式加以解读,《中国新闻周刊》会更加严肃认真,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调查》会质询事件的背后真相,总之,对于新闻事件,更多地要发出“本刊记者”的话语、观点与建议,这是培养深度报道品牌的不二法门。
案例之五: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皂二村农民李俊民,靠回收加工废品为生,一手创办的“爱心家园”以专“捡”流浪汉而出名,自1997年起,十年来他“无偿”收养了近千名流浪汉,其中300多人在其帮助下回到了家。2005年,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对其事迹进行报道,而成为媒体“英雄”的李俊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与争议,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什么要收养这些无家可归、身患残疾的流浪汉?他拿什么来养这些人,他的经济收入从何而来?如此典型的人物事迹为什么当地政府一直保持低调和沉默?他目前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与困境?为什么对他的流言蜚语、争议与质疑不断?这群流浪汉的真实生存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2006年4月27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远赴千里之外的山东省东营市扮成一名流浪汉的寻亲者,与李俊民“爱心家园”里的流浪汉们生活在一起,对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与观察,并对李俊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暗访与调查。
经过调查小组记者的调查,给李俊民定性为一个有头脑的有善心的农民商人是比较准确的。记者认为李客观上做了一件好事,因为这些流浪汉的生活待遇确实比以前好很多,他还免费至少是相当廉价地使用了这批没有自我能动意识的劳动力,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名得利了,这正是很多人不满的地方,因为传统的观点认为,做好事是必然要贴本的,要奉献的。但记者认为,李颇具市场化的援助机制才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尽管诸多媒体报道了“疯人王”李俊民,但作者根据独辟奇径的分析角度还是写出了《暗访山东疯人王》一文(《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6月)。
不回避热点、焦点、争议点,重大事件上能听到“本刊记者”的声音,是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必须要体现出来的。
三、平衡心态下的价值博弈
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关键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充满公正与正义,要善感敏锐,对新闻事件的诸多要素予以整合,满怀激情却要冷静地驾奴,不会深陷新闻而失冷静客观,这种平衡的心态非常重要。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的一种态度、一种意识——我们的报道,要“货真价实”,有根有据,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为了轰动效应而“炒作”。如果不能冷静、理性地分析事实、开展报道,读者就会怀疑你的可信度,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威性、指导性。所以,我们的记者,要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写出既有新意又令人信服的报道。任何带有偏见与刻板成见作出的报道都不会是好的作品。
案例之六:覃纪虎在深圳打工12年,做了12年义工,5年内献血10600毫升;他曾是深圳市20大杰出义工之一,与丛飞一起成为深圳义工的“名片”;他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奖”银质奖章,并被人们称为献血英雄。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穷困潦倒,家破人亡,远走他乡,带着多病的女儿四处奔走呼号,面对这样的场景相信大部分人会落下同情的眼泪,但笔者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更深刻地意识到这一幕社会悲剧的本质——覃纪虎已经严重地依赖与迷信媒体,而忘了面对苦难时的自强不息。(《背负英雄之名的“流浪”者》,《记者观察》,2006年11月)
深度报道记者不是“揭黑记者”,不是只关注社会的阴暗面,不是以向别人“泼脏水”来炒作自己的“作秀”记者,一个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以及一篇负责任的报道,必然要平衡把握,综合比较新闻事件的各元素的社会价值,正面的、负面的,最后经过精心的处理来达到最大、最好的社会价值体现,负面新闻正面做,负面新闻起到正面效果,这都是深度报道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价值博弈后的选择。“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一类事件往往是它注重的焦点。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而这也只是深度报道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决不是全部。
注释
周海燕:《调查性报道采访与》,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杜骏飞:《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6 页。
郭增榕:《深度报道——独家新闻的一个秘诀》,《新闻战线》,2006年第12期。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