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变革看我国新闻播音风格的演变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新闻
摘要:我国的新闻播音语体风格特征,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大体经历了磅礴大气(延安时期)→热情昂扬(建国时期)→呆板灌输(文革时期)→积极浸润(改革开放)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着新闻播音语体特征。
关键词:中国;社会变革;新闻播音;风格特征;演变。
声音记录着时代。20世纪初期,利用无线电传递语音和音乐的经验取得初步成功后,被迅速、广泛地利用在军事联络、商业信息的传递和新闻发布等方面。短短几十年间,尤其从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40年,媒介传播对我国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媒介传播迅速发展,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多样化,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方式更加便捷,进入了多元时代,在经历了数码时代的同时,又迎来了3G时代,已形成了立体交叉式的媒介传播网,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
蓬勃发展的媒介传播,也使新闻播音语体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及受众心理需求而发生着演变。
播音风格从广义上讲,包括播音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阶级风格、节目和稿件的风格、播音员的播音风格等。不难看出,新闻播音是一种创作。传播主体在播音创作中是依据稿件内容进行从认识———理解———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过程中,逐渐寻求到新闻播音的基本要求、基调的建立以及语气的形成和大众对新闻媒体的接受需求和审美需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及不同的意识形态下新闻有不同的宣传目的,从而新闻的播音风格也具有不同时期的特征。
本文旨在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及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宣传内容和传播目的的制约及对新闻播音语体特征影响的普遍性进行梳理研究。
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台初期的播音风格特征。
1937年,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形势下,党的报刊和通讯社的宣传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国内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重要时刻,如何把党的争取实现国内和平、促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以及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及时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传达给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的亿万同胞,成为党的新闻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因此,中共中央多次提出在延安建立人民广播电台,使大后方和沦陷区亿万同胞通过收音机能够直接听到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了解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对激励和鼓舞亿万军民的抗日爱国热情,无疑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XNCR“新中国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建立,是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和新闻工作需要使然。从报纸到无线电波,再到有声语言的表达,这是中国传播史上的一次飞跃,因为有声语言传播比报刊、无线电波传播更直接,更广泛,更普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开创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民族化的一代新风,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战争风格的生动体现。我们的播音员从人民群众中来,时代的风云、人民斗争的热情、民族解放的巨澜对播音员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也和千千万万的中国百姓一样追求真理、渴望自由和民族解放。在这一社会背景的影响下,播音风格也很具代表性。
播音创作的态度、语气、节奏等,无不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表现出的“昂扬向上、气势磅礴、爱憎分明、坚定有力”〔1〕(13)的播音风格,同时又彰显出沉着从容、真理在握、稳健大度、朴素平易的气派,与当时的文风特征非常贴切。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风格,与当时弥漫在中国天空的反动、虚伪、庸俗、没落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声音为中国共产党的解放事业推波助澜;这声音代表着中国劳苦大众的心声;这声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豪迈、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这声音宣告了中国人民广播的诞生,标志着人民广播播音的开始,也为未来发展中在各个历史时期播音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建设时期新闻对播音语体风格的影响。
1949年10月1日,播音员丁一岚、齐越登上天安门城楼现场广播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这一天起,人民播音事业也揭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通过接管、改造旧中国的广播电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创、建设人民广播电台,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广播事业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播音也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发展时期。保持和发扬了无产阶级的战斗风格,继承和发扬了延安时期的光荣传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的日益高涨,文风积极向上,影响了这一时期新闻的播音基调,其特点是充满朝气,热情饱满,语势多上扬,节奏奔放明快,充分发挥了广播的传播优势,对全国人民起到了鼓舞、激励的作用。尤其是在宣传抗美援朝战争的报道中,播音员满怀激情地播出了大量的来自朝鲜战场的捷报、书信以及消息和通讯,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对全国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如:播音员齐越播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反响极大,在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热潮。
三、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播音风格。
不同的历史时期,新闻稿件同样受意识形态和社会背景的制约,同时也对新闻播音产生决定性影响。因为新闻播音的特质是,由播音者从新闻稿件由内容形式的整体认识中,逐步寻求新闻播音的基本要求,体会到新闻播音的语言特色,进而确定风格的过程。
1966年5月开始的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在这期间,中央台的各类节目也作了大幅调整,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为主,以自办节目为辅,“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正当愿望,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2〕(306)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及特殊的意识形态也严重影响着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新闻稿件无事实可言,而是大报抄小报,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播音也无真情实感可言。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一支蓬蓬勃勃的播音队伍被打散,许多老播音员和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优秀播音员,被扣以“反动权威”“黑五类”
“修正主义”的帽子受到批判,调离播音岗位,还有的播音员被下放劳动改造。由政治代替一切,优良传统被抛弃,播音风格遭扭曲。在极“左”路线的冲击下,延安陕北和建国后播音的许多优良传统被抛弃,高、平、空的大喊大叫播音充斥广播,消极的说教式的播音使群众产生了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假、大、空”的文风特征,使播音员思想混乱、认识空洞,播音语势节奏单一,严重影响了播音创作。一时间“大喊大叫”的播音现象铺天盖地,使新闻播音失去了亲切与热情,无色彩,无真情实感可言,不能有感而发,更不能锦上添花。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播音风格特征。
结束了十年动乱,当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吹到中国每一个角落,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广播电视也同全国的新形势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广播电视宣传的全方位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节目设置模式、节目布局和节目编排方式,并提出节目内容要接近群众、接近生活、接近现实的方针。对节目进行大胆改革,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融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午间半小时》,和融欣赏性、知识性、新闻性、娱乐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今晚八点半》等时代感强、可容性大、内容丰富、格调清新、形式别致、雅俗共赏的节目,受到了听众的青睐。改革的春风也浸润着我们的播音事业。1981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播音经验交流会,着重讨论了新闻播音特点和当前新闻播音存在的问题,会议提出播音工作必须根据改革需要,勇于创新,探索新的播音方法,并提出“大胆创新、百花齐放”的方针。如果说齐越、夏青等老一辈播音员几十年的播音生涯中形成的气势磅礴、坚定豪迈、爱憎分明、准确生动、语言功底扎实、严谨规范、庄重沉稳的播音风格,可称之为人民播音的第一次高峰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播音风格又达到了第二次高峰,我们熟知的赵忠祥、沈力、铁成、方明等新闻播音员,他们鲜明的播音风格折射着这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仅受到广大听观众的喜爱,而且也影响了一大批后来人。
风格的形成,同时代、社会、文化、修养、民族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艺术风格都会受到一定的社会生活和不同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的影响和制约,播音风格也不例外。
稿件是播音创作的依据。播音风格是在表达稿件内容的同时体现出来的,没有稿件也就没有了播音,更谈不上风格。而新闻稿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稿件的风格必然要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制约。所以播音风格有着很强的附着性,播音员的能力就在于稿件的风格和自己播音风格有机的统一,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新闻文本也会对播音风格产生影响。我们人民播音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至今,也经历了千锤百炼,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也已发展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也为新的播音风格形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空间。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新闻播音进入其风格形成的第三次高峰期———即“说新闻”。传播媒介不仅把重心放在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同时也注重受众的需求。新闻播音创作根据社会的发展及受众接收心理的变化也在改革、创新。到了80年代后90年代初期,香港凤凰卫视出现了鲁豫“凤凰早班车”节目首开“说新闻”的先河,主持人在温和与轻松的气氛中,将最新消息和财经资讯向观众娓娓道来,使报纸摘要变得与众不同,这种播音风格一时成了“说新闻”的一大流派。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新闻节目我播你听的以权威姿态样式出现在受众面前的风格。
“说新闻”诸如其他新生事物一样,要经受大浪淘沙与时间的历练。业内专家认为,“说新闻”给人明快、新鲜的感觉,说者鲜明的个性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交流感更强,符合新闻播音的语言特征。但缺乏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和权威性。为使新闻播音既体现党的喉舌作用,又体现党与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新闻播音语体出现了播与说相结合的播音风格,根据稿件内容形成了“宜播则播”“宜说则说”的播音风格。语言样式更丰富也更符合新闻播音语言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及时代感、分寸感和亲切感的特点。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徐俐、海霞等播说结合的新闻播音风格,为新闻播音事业涂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体现了时代气息,也推动了新闻播音事业的向前发展。
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必须以广播电视的性质任务为根本,以国情为土壤,以历史经验和传播规律为源泉,以提高自己语言的质量为目标;也必须在特有的思想感情、个人气质、生活经历、文化知识、审美理想规定范围内去深刻感受和体验,使之融入播音创作中。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以及人们由此对媒体的接受要求并非一成不变,新闻播音主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播的桥梁和纽带,站在传播的最前沿,既要坚持党性立场又要满足大众的接受需求,只有善于发现这些变化,抓住这些变化,适应这些变化,才能创造出适应时代,适应群众接受心理的新闻播音风格。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2〕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