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浅析媒介新闻社会美的影响功能>正文

浅析媒介新闻社会美的影响功能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新闻

   【摘 要】新闻的最高境界是“影响”,其社会美是影响的中坚力量,最终价值应是受众体会到审美愉悦,使其在审美体验中得到陶冶和教益。
  【关键词】社会美 审美愉悦 影响功能
  
  有观点认为,新闻的最高境界是“影响”,并说要把重点精力和功夫花在追求“影响”上。新闻“影响”受众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其社会美及其影响功能做粗浅的分析。鲁迅认为,美是用思理以美化万物,其功能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社会美是指生活之中的美,它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其功能就是“以娱人情”。传播媒体的核心内容——新闻,则是对这种生活形象的肯定。它是以“事实”即以“社会生活”为本源,是记者对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根据内在固有的尺度”,“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物体”。即通过选择、概括、提炼、制作、生产的文化产品,所以具有鲜明、生动、厚重多样的社会美。
  
  一、社会美内涵及其显现形式
  
  社会美作为生活形象,主要包括人物、时间、场景和劳动产品等。美的事物都具有鲜活、具体感人的生动形象,而新闻正是真实记录并重现这些生活形象,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和正确引导,显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先进人物表现社会美。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作为社会实践主题的先进人物上,而宣传英雄、先进人物更是新闻的主旋律。如《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以及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航天英雄杨利伟等报道,无不颂扬了先进人物无私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果敢、坚毅等优秀品德,其真实、感人的生动形象表现了最深刻的社会美。
  2.事件反映社会美。事件是事物在时空中的变化过程,是人在社会活动实践时的活动内容,同样具有生活形象的属性。如今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惨重之状令人不堪再回想,但抗震救灾过程中武警官兵、解放军指战员、人民群众乃至国家领导人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还有那些在生死瞬间把生的机会毫不犹豫的留给别人的大无畏精神,无不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听觉冲击,强烈、悲壮的社会美令人刻骨铭心。
  3.“场景”再现社会美。“场景”是新闻根据主题,选择、剪裁人的社会实践的一个个“画面”的活动形象。08年8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五棵松奥林匹克篮球馆跑步上篮、大秀球技的报道,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上午8时40分许,温家宝来到位于五棵松的奥林匹克篮球馆,看望志愿者和运动员。篮球馆里,中国男子篮球队正在训练。温家宝走到他们中间,和教练员、运动员一一握手,并亲切地问姚明“身体还好吗?”“脚还可以吧?”他兴致勃勃地对大家说,我也投个篮,随后他拿起一个篮球,一边拍一边跑步上篮,连投了5个球。当球投进篮球框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他赠给中国男篮一句话:要用精彩的比赛为祖国赢得荣誉,赢得尊严,赢得友谊,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奥运开幕仅有4天,这条新闻国内在当天均为头版头条,网上留言好评如云。其中温总三步上篮、与“巨人”球员一一握手的画面形象生动。特别是网上截留的上篮动作,充满动感,带给我们鲜活、本色的社会美。?4.劳动产品凝聚社会美。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既是真正的美,又是创造新的社会美的源泉;新闻不仅反映了客观事物自然原貌的“真”,又揭示了事物发展规律本质的“真”,同时融入了记者、编辑的爱好喜憎、道德标准、审美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社会功利为目的,这是最大的“善”。新闻是“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它直接作用于受众的“听觉”、“视觉”,进而使受众通过感知、感悟、联想、情感和审美经验等系列心理活动,产生更高层次的多姿多彩的精神快感和审美愉悦。
二、影响功能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新闻的社会美属性赋予了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既教育功能。新闻不是无的放矢,受众也不是完全被动接受,它在接受中获得审美愉悦。新闻的教育功能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理论的宣传引导。新闻的阶级性决定了新闻媒体首先是积极斗争的工具,其一切行为都是为其所属的阶级服务。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就必须积极宣传理论基础,准确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思路、重大决策和各时期的中心工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新闻对于政策理论的宣传,一般是通过以下方式:
  一是刚性灌输。这类新闻政策理论性强,指导性强,文字规范、严谨、精确,语体权威、凝重。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重大会议的决定、决议、公报、社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台论、评议员文章等均属这一范畴。
  二是事实诠释。寓理于事,用无可辩驳的事实生动形象地佐证诠释党的路线、方针、决策,解难释疑,正确引导舆论。
  2.对客观世界和新事物的认知。新闻迅速快捷地对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及自然现象等“新事物”做出报道,引导人们认知“新事物”和客观世界,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并按客观规律提高改革世界的技能。认知性新闻大多采用客观传播式,一事一报,不旁生枝蔓,用事实说话,在传播“新事物”中,让受众受到启迪,获得知识和教益。如《大群蝴蝶南飞并非“不祥之兆”》中,农业专家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一自然现象主要是与气候变化有关,澄清了“天灾人祸要降临的征兆”传言,普及了科学知识,稳定了社会,让受众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了本质和真象。
  3.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新闻宣传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直为我国所重视,“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新闻报道推出了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先进典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他们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的思想、言行、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嬗变,激励着人们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同样,揭露抨击丑恶现象、道德失范行为,严惩刑事犯罪、政治腐败,打击黄、赌、毒和假冒伪劣等反面报道,也有着告诫、劝善的教育作用,使人们分清是非、美丑、好坏、善恶,增强自律力,提升道德素质,逐步树立起适应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
  4.审美观的提升和陶冶。新闻具有双重审美教育功能。其一,新闻作品报道的自然界事物、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使观众引起情感的共鸣:崇尚、赞美;对丑陋、虚假的事物,则产生厌恶、鄙视,从而受到审美的熏陶,不断提升审美素质。其二,新闻作品作为脑力劳动的文化产品,不但报道的对象具有社会美,作为审美对象本身,也具有强烈的社会美,从内容到形式上是多种美的核心统一。其内容上的真实美、意境美、社会美、目的美和形式上的图像构图美、语言文字美、节奏韵律美、调和修辞美等,都能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事实的同时,也受到新闻作品多重美的熏陶、启迪和教益。
  新闻作品不能空洞地说教,应该是社会美与教育功能的完美结合。新闻从业者应以政治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思维、艺术家的眼光、慈善家的心肠、史学家的良知大力发现和讴歌美的社会现象,无情揭露鞭笞社会丑恶现象,以期提升全民族的思想素质,激励人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魏文彬.新闻工作者的“五家”“五通”及其它[J].潇湘声屏,2007,(9).
  〔2〕曹廷华. 许自强主编。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3〕李继芳.声屏研究[C].湖南广播电视学会编,1996.
  〔4〕杨世同.新闻新视野[C].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毛峰.传播学概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3.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