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外新闻事业转型的文化特征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新闻
论文摘要:该文论述了在整个20世纪中,媒介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与无线电技术率先在军事领域内的发展有关,从无线电通话到电台广播,从卫星上天到电视上星,从计算机互联网络到因特网传输。反过来,广播、电视因特网这样的媒介形态变化,往往又是在战争中凸现于媒体形态变化之中扣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空前影响,从而促使从国际到国内的所有新闻传播活动能够整体性地与媒介形态变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中外新闻事业转型的文化特征就是,必须为着知识社会的到来而加快发展网络业。在中国社会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过渡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在不断发展电视业的同时,必须全力发展网络业。
论文关键词:新闻;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知识社会
在整个20世纪中,媒介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似乎都与无线电技术率先在军事领域内的发展有关,从无线电通话到电台广播,从卫星上天到电视上星,从计算机互联网络到因特网传输。反过来,广播、电视、因特网这样的媒介形态变化,往往又是在战争中凸现于媒体形态变化之中和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空前影响,从而促使从国际到国内的所有新闻传播活动能够整体性地与媒介形态变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在国际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人这样进行描述:“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唱主角的新闻媒体是广播,越南战争中是电视,那么在科索沃战争中则变成了互联网。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因特网了解到空袭的真实情况,并感受到死亡的真实和战争的冷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广播新闻媒体最为风光的时期,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成为电视新闻媒体独领风骚的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则是因特网新闻网站引导新闻传播新潮流的时期。所有这一切,都与战争有关。只不过,在将这三次战争的正义或非正义的性质问题悬置起来之后,一个必须看到的事实就是,这三次战争不仅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小,从世界大战到局部战争,而且战争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从十多年到几个月,但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覆盖面越来越广,因而对于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说,战争的影响程度并没有减小,反而有可能更大。
“当北约的空袭展开后,南斯拉夫的安全部门便采取行动,没收了欧洲电视网(Eumvision)新闻部设在贝尔格莱德饭店临时演播室里面的大部分设备,包括电脑和卫星传送设备,以阻止外国新闻媒体对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进行实况报道。于是美国的CNN、3C、CBS、ABC、Fox及其他西方国家广播公司的”电视信号便无法传送。紧接着,南斯拉夫又驱逐了全部西方记者,认为他们的报道有失公允。本想抢得科索沃热点新闻的西方记者这回一下陷入毫无用武之地,然而一个有着663年历史的修道院所建立的网站在战火中却发挥了新闻报道的作用。”修道院本来是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但是,战争将它卷入了尘世,向世人陈述人间战争的事实真相。
“Serbian是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修道院,1997年9月在因特网上建立网站,其内容原本是介绍本院历史、宣传教义,由于该修道院位于阿尔巴尼亚边境,正好地处北约空袭的中心地带,未曾想一下成了向全球发布新闻的网站。它将及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立刻通过网上的电子邮件、邮件列表和实时交谈等传播方式,向外接滚动发布处于北约空中打击之下的这一地区的情况,其中包括巡航导弹攻击的情况。许多关注该地区战况进展的各国记者、政治家和外交家们都曾接收Serbian电子邮件组的信息。正是因特网使得身处中世纪建筑之中的修道士们获得了运用手中的键盘向世界发表看法的机会。…
因特网使修道士也能够成为记者,实在是对“人人都可以是记者”这一新闻传播活动理想,具体形象生动地进行了一次现实性的实践。这些修道士,虽然没有受过职业道德的培训,但是,具有人人应该达到的起码道德水准,想来是不成问题的,何况他们的宗教献身精神也许会使他们的道德境界,不仅超出一般人,而且恐怕也要超过一般的记者,不然的话,他们就不会在战火之中,“运用手中的键盘向世界发表看法”。
更为重要的是,修道士尽管没有受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但是至少在学习教义、领悟教义、宣传教义的过程之中,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与表达能力,能够明白什么是事实,怎样才能说清事实真相,这就难怪他们能够使修道院成为“向全球发布新闻的网站”,使发表的看法成为真正的新闻而不是无知之见,更不是别有用心地造谣,因而使得众多个人乐于接受他们发来的信息。当然,也许有人要说,修道士们通过网站发布新闻,仅仅是因为战争促发的偶然现象,如果换成一般人,在国内和平的日子里,又会怎么样呢?
让我们回到中国来,看看一个网民是怎样在网上发布新闻的故事:1999年“4月15日,有一署名‘tiu’的上海网友,于17点57分将一则主题为‘飞机坠落!!’的帖子贴到了北京著名的新浪网(SINA)网站的‘谈天说地’论坛中。内称下午4点许,一架飞机坠落在离其家1.5公里处,接着简要描述了他所目击的事故现场的情况。18点05分就有人跟帖:‘真的?快跟踪报道!’。论坛(BBS)是网络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供网友们自由地交流信息、发表见解的园地,但任何网友都知道其中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无从验证,以及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参与其中者不多,影响力毕竟较小。然而,新浪网于18点11分以快讯形式在‘国内新闻’栏目中报道:‘一飞架机今天16点在上海附近失事’,紧接着,在18点14分、18点22分、18点33分发出的报道中,都主要引用‘tiu如’提供的信息,其中还特别表示‘感谢网友tiu的现场报道’。于是最初论坛中的一则帖子便成了网站正式发布的新闻,从而使信息迅速扩散”。
这就表明,以网名掩盖着个人真实身份在网站上提供新闻信息,至少要过两道关,第一道关是“任何网友都知道其中的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无从验证”,这就降低了无中生有进行造谣的个人机会;第二道关是网站对网友提供新闻信息要进罚验证,才正式在新闻栏目中进行报道,这就杜绝了虚假新闻在网站上出现的个人机会。一般地说,如果个人向网站提供的新闻信息,考虑到网上存在着这样两道从自律到他律的关口,用什么样的个人身份,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都已经是无所谓了,只要个人提供的新闻信息是事实就行。由此可见,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机会来实现一下“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的新闻传播活动理想的。
“据上海《解放日报》报道,该报通讯员、闵行区法院的法官潘士权于当天16点15分便通过热线给报社打去电话,告知有飞机坠毁消息,记者立即出发……然而由于各种因素,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时效性要落后于网络媒体,但毕竟电视媒体具有优势,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都在当晚18点30分的新闻节目中播出现场画面。另外,由于各种因素,新闻媒体网站播发相关新闻也晚于新浪网很多,如新华社发出第一条消息在新华社网站陕讯’栏中的时间已经是22点02分,而有关报道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网站中,已是4月16日的事了。”在这里,使用“由于各种因素”这样模糊的字眼,已经成为解释所谓“传统新闻媒体”为何延迟新闻报道的一种最普遍的说法,从根本上看,主要是进行新闻报道必须经过层层“把关人”的过滤与审核,导致“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时效性要落后于网络媒体”。
关于就飞机坠毁进行新闻报道中所出现的种种差异,本身立即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网上新闻发布”的新闻现象,对这一现象即刻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在时效性和报道自由度方面,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商业网站在发布新闻方面显然已树立了争第一的意识。尽管今天还不可能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方面与传统媒体‘叫板’,但依据自己的优势,对传统新闻媒体某些方面开始构成的挑战已显现出来。”
这一结论中的一半,即网络新闻传播活动在“时效性和报道自由度”方面具有优势,是无可争辩的,而结论中的另一半,即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今天还不可能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方面与传统媒体‘叫板”’,还值得加以关注。就“新闻报道的深度”而言,既不应该局限于所谓的深度报道这样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更不应该将进行深度报道视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专利,从根本上看,新闻报道的深度,一方面在于新闻信息的信息量较大,另一方面在于新闻信息的较为全面,而新闻信息量较大正是新闻信息较为全面的基础。正是在因特网上,通过“链接”形成超文本,实际上就能够将所有与某一新闻相关的信息集合在一起。
关于因特网上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超文本,比尔·盖茨曾进行这样的描述:“假如你正在看电视,看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与英国首相在一起,你想知道她是谁。你用电视的遥控器指着这个人,这个动作就会带给你关于她的小传,还有最近出现过她的其他新闻的报道名单。指著名单上的一件东西,你就能够阅读或观看它,无数次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收集视频、音频和文本信息。”
如今,比尔·盖茨的设想已经变成现实,随着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在因特网上组合成网络新闻,更是将所谓的“快新闻”与“慢新闻”一网打尽,显示出网络新闻前所未有的深度。1998年1月17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在他的个人网页上发布了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迅速掀起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绯闻报道狂潮,因而被称为“麦特·德拉吉现象”。而比麦特·德拉吉更早获得这一性丑闻的《新闻周刊》,却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抽掉了这条新闻,因为该刊的把关人认为这条新闻涉及到隐私权,而没有想到克林顿总统是一个政治性的公众人物,理应置于舆论关注之中,因而社会大众的知晓权应该得到尊重。这也是“麦特·德拉吉现象”能够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998年9月9日,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将有关克林顿总统性丑闻的调查报告移交国会。9月11日,众议院投票表决,决定公开这份调查报告。于是乎,这份长达400多页的调查报告,随即在12日下午2时20分首先通过因特网公诸于世。很难设想,这份调查报告除了作为网络新闻进行发布之外,还可能以报纸新闻、广播新闻或电视新闻这些形式来进行新闻传播。
从“麦特·德拉吉现象”的迅速发生,到斯塔尔调查报的公诸于世,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报道的深度,显然已经是大大地超过了“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
从“传播的广度方面”来看,如果是从地域的大小来看,因特网的地域规模,已经大大地超过任何一家报纸、广播、电视的地域规模,因为惟有因特网是全球性的,这一点自然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如果是从受众的数量来看,则要根据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在进行区分之后,再作具体结论。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到1999年6月底,全世界使用因特网的人数超过1亿9000万,若以全球60亿人口来计算目前全球网络人口比例为3.17%,但是出现了地域性的分化——北美洲的网络使用者超过1亿,占全球网络使用者总数的54.8%;欧洲有将近4500万网络使用者,占全球网络使用者总数的23.5%;亚太地区有3400万网络使用者,占全球网络使用者总数的18%;非洲、南美洲及中东地区的网络使用者有700万,仅占全球网络使用者总数的3.7%。由此可见,越是发达国家较多的地区,使用网络者的人数也就越多,比如说,美国的网络使用者人数已经达到9580万,而巴西的网络使用者人数才350万,仅仅从绝对数字上进行比较,美国与巴西之间就相差20多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MC)先后于1997年10月、1998年6月和12月、1999年6月和12月共进行了五次有关因特网在内地发展状况的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分别是:1997年10月1日,上网用户数是62万;1998年6月30日,上网用户数是117.5万;1998年12月31日,上网用户数是210万;1999年6月30日,上网用户数是400万;1999年12月31日,上网用户数是890万。对于这一调查结果,有人表示置疑,这是因为根据国际知名的专业商业咨询公司IDC的调查,1999年底中国一上网用户数为570万。
据说,出现这样大的数字差距,是因为两者之间使用的定义和调查方法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尽管CNNIC的数字更具有”官方性,且被看作衡量国内网络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兴网站影响力的第一标志,甚至直接影响着国内外数百亿风险投资深入中国网络经济领域的进程与取向,被国内到海外的股市视为中国的‘.CORD.’企业股份沉浮的重要因素。但其所使用的定义和调查方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因而在数据方面未尽严谨,作为老牌咨询公司IDC的调研相对较为专业”。
即便是如此,也可以看到在短短三年内,中国内地的上网用户数是以几何级数在增长的:从1997年的62万到1998年的210万,再到1999的890万(或570万)。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之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1999年是“政府上网年”,大量的政府公用信息开始向社会大众开放。由此可见,文化体制的改革,促使其在制约上更加宽松,对因特网的中国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如果以网络用户占国民总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内地890万网络用户占124810万总人口比例,仅为0.7%,不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极大,而且距全球平均数也相差甚远。说到底,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取决于综合国力以及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在网络使用者数量与网络人口比例上,所表现出的巨大差距,也就导致了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的“传播的广度方面”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巨大差异。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差异的现实存在,只不过证实了在“新兴的数字技术和转型的文化期望”之间,具有着内在的根本联系。
这一根本联系就表现出人类文化的现代转型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由第一次现代化转向了第二次现代化。“一般而言,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现代化变化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发展目标。作为发展目标,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和发达国家都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不论是过程还是目标,现代化都是动态的。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完成,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尚处在发展之中。”
在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有关时代、经济、社会、文明的命名中,可能只有知识时代、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知识文明比较费解,而理解的关键则在于什么叫做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不过,进行理解的出发点则是知识革命。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1997年发表《国家知识评估大纲》指出:“主要受技术创新的推动,世界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当今人们称之为的知识革命。”
这样,“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的发展,世界经济迅速转型,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具有三大特征:知识产业比重上升,知识劳动者比重上升,知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知识产业一般指与知识和信息生产、传播和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包括知识生产业(研究与发展等)、知识传播业(教育业、信息业和文化业等)和知识服务业(专业服务、部分医疗服务和政府民用服务)三大产业。”比如说,美国的知识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在1958年为28.6%,1980年达到34%,而到了1996年已经超过50%。“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根据工作特点,把劳动者分成知识劳动者和非知识劳动者,知识劳动者是从事生产和传播知识与信息的劳动者。知识劳动者一般受过良好正规教育。知识产业是知识劳动者密集的部门,其他产业部门知识劳动者的比例也在上升。”如美国的知识劳动者占全国劳动者比例,1958年为31.3%,1980年为45.1%,而到了1986年就已经达到52.6%。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在国民经济中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劳动者比例的增长,而且表现在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比如说,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即知识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在1987年为50%,而发展中国家在1987年平均只有14%。”
这样,“随着工业经济的衰落,知识经济崛起,人类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社会的来临,于是乎,人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命名: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以及后来的网络社会、数字社会、学习社会、智慧社会等等,如1998年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委员会发表《知识社会——信息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报告,2000年八国首脑会议通过《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因此,“许多专家认为,用‘知识社会’来命名这种新社会更为合适,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是知识社会的早期阶段”。
“知识社会第一个典型特征是社会知识化”,知识成为发展动力,而高等教育普及率(在校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比例),到1998年,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是日本,已经达到43%,而最高的是加拿大,已经达到90%,人口最多的美国也达到了81%。
“知识社会第二个典型特征是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成为发展平台,而因特网普及率(因特网用户占人口的比例),到2000年,美国达到50%。
“知识社会第三个典型特征是创新社会化”,创新成为社会行为,创新经费的来源,美国在1996年,企业来源为65%,政府来源为32%,其他来源为4%。
“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
到1998年,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一共有48个国家,已经或准备进人第二次现代化的知识社会发展阶段,而中国全国34个地区中,北京准备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台湾和香港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他地区部分实现或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处于工业社会发展阶段与知识社会发展阶段并存的状态之中。
所以,从新闻事业这一知识传播业构成的角度来看,新闻事业既是知识劳动者密集的行业,又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与社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创新社会化紧密相关,其中与新闻传播事业直接相关的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具体体现在电子媒介的电视普及率(电视机台数/千人口)与因特网普及率(因特网用户历人口)上。网普及率的世界排名来看出,1998年7月,中国的电视普及率世界上排名为50名,每千人拥有电视机272台,而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则为847台;中国因特网普及率在世界上排名为87名,每万人中因特网用户为0.16人,而排名第一的美国则为975.94人。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每千人的电视机拥有量只相差三倍多,而每万人的因特网用户量则相差将近一千倍,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知识社会的三大典型特征之一是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而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网络化信息化)。
这无疑表明,中外新闻事业转型的文化特征就是,必须为着知识社会的到来而加快发展网络业,不过,中国更需要的是,在中国社会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过渡的文化转型过程中,在不断发展电视业的同时,必须全力发展网络业。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