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 实训复合型现代传媒人才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新闻
摘要 当今社会已是信息社会,以信息传播技术为核心的新闻传播媒介,目前已经进入了采编网络化、通讯数字化、传输同步化的时代。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上手快、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成为当今传媒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传媒实验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综合性 传媒实验教学中心 实训 复合型 传媒人才
南京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内较早倡导实验室集中管理、传媒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单位。中心教学理念先进,实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功能相对完备,教学队伍结构合理,设施较为齐全。随着日常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教改和科研成果丰硕。目前中心已经成为特色鲜明、开放式、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传媒实验教学基地。
直面现代信息社会对上手快、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实际要求, 南京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通过1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建设,对全校传媒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并依托传媒实验室开展传媒实验教学、教学实验和实践性教学。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生为实验教学的中心,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战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全媒体、全流程的现代传媒技能训练,确保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优质率。
中心的传媒实验教学理念和实训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做法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肯定,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一、设计实战型的传媒实验教学课程
多年来,中心的实验教学选题始终把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作为传媒实验教学的第一选题,突出关注民生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实战的方式开展各项由学生主导的实验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综合使用现代传媒技术的能力,在传媒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
具体的做法包括:实验课程的实验课题的设计、实验方案的策划、技术路径的实现、实验仪器的组合,实验手段的选择等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宏观上指导、微观上纠错。
1 强化课程的设计
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对实验课程及项目设置的总体原则,是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传媒人才的整体目标出发,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本中心的科研教学优势,对各个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后应掌握的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和社会竞争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的评价,然后按照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性实验三组模块实验进行课程设置,重视各层次实验课程的内容衔接,每门实验课程都标明学时、学分、项目、专业选修或必修、主讲教师、课程目标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要求、学分要求等自、由选择。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主要实验课程共计74门,几乎涵盖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全部实验课程:
课程设计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课程实验设计中,中心强调三个“集中”,两个“加强”:
①三个“集中”
时间集中——根据传媒实验项目时间紧、周期长的特点,实验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长假或寒暑假;
内容集中——选定一个实践教学主题,制定一套实践方法、完成规定实践内容;
空间集中——在选定的实践教学活动地点、实验室进行等。
②两个“加强”
加强教师指导——选派校内得力教师;聘请业界知名专家;聘请业界一线编辑记者;
加强成果考评——媒体公开发表;发表媒体的档次与篇幅;教师与专家的专业考评。
2 加强选题的指导
选题确定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选题设计中,既有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又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还有清晰的实验教学路径。如国家投入几百亿元用于淮河治污十年了,淮河治理情况怎么样了呢?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国人民都很关注,那么新农村建设状况是怎样的?等等。凡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就是传媒实验教学的第一选题。5年来,由学生自主完成和取得的标志性实验教学成果有:
①学生新闻作品《10年再走淮河,再次惊心》刊登于《南方周末》头版头条,迅即引起全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此做了两期专题。
②学生完成的《百户农民秋收报告》发表于国内著名时政类新闻周刊《南风窗》,达12个版面之多。李赫然和黄淑贞两位同学完成的《安徽百户农民秋收报告》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③学生作品《苏北化工园,毒杀海岸线》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2005年第44期的《陈望东方周刊》。该文一经报道,立即引起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原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为此做出了重要批示:防止污染项目转移苏北。
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社会科学报》以连载的形式进行了报道;《决策》杂志以10个版面的篇幅进行了专题报道。葛丽莎、高敏等同学的《新农村建设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再思考》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二等奖。
学生实践成果结辑成《中国名村调查报告》、《新农村访淡录》、《十处乡村,百年中国》三本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套新农村建设文丛,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以学生为主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2006中国乡村再造》在江苏卫视等电视台公开播出。
⑤“红色经典”实践教学公开课2006、2007连续两年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评为“先进集体”和“优秀团队”。实践教学成果的《薪火长征路》和《走向延安》两本书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进出口公司海外发行。
学生制作的10集电视专题片《薪火长征路》在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及南京电视台、苏州电视台等全国114家电视台公开播出;学生制作的16集电视专题片《走向延安》在南京电视台公开播出。
⑥2008“DV训练营”学生摄制韵《宏村印象》、《从木雕到竹雕》、《中国画里的乡村》等10部作品获全国各种比赛17个奖项。
⑦2008“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建调查。2008年7—8月间,师生13人赴四川绵竹进行震后重建调查及支教活动,此次调查的成果以长篇报道形式发表于《凤凰周刊》403期及《扬子晚报》。
3 促进本科生的科研和就业
中心在培养本科生动手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每届本科生在国内一流、核心期刊发表的研究性学术论文每年都在10篇以上,本科生每年发表新闻作品和相关文章约730万字左右。5年来,学生获得国际级新闻摄影奖5项,全国性摄影大奖2项,全国性广告大赛奖15项,省级DV大赛奖50多项。
5年来,经中心培养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读研和出国42%,中央级媒体和单位17%,省级媒体和单位32%,省以下媒体和单位5%。
二、整合传媒教学资源加强中心建设
实战型课程的开展必须依托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它是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根本保障,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建设。
南京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在国内是较早地倡导实验室集中管理、传媒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单位。中心成立后,依托学校985一期、二期和2-11工程等建设项目进行专项拨款和常态拨款,先后投入960多万元。目前有实验用房面积22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300多万元。形成基础型、提高型和研究性三组模块的实验梯级。面向全校16个院系开设具有独立课程代码的实验课12门,面向传媒类专业的学生700人/年,面向全校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年,28000学时/年。
同时,中心在软件建设上下足功夫:
1 明晰“实验教学——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的教学步骤
中心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建设,将部分实验课程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制定教学计划时将实验课单独设课,设置独立的课程代码,具有独立的学时和学分。
①实验教学。对实验课程进行重组与整合,将实务操作的内容纳入课程计划,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②教学实验。以分层次的实验课程进行各具特色的传媒教学实验。
③实践教学。渐进安排传媒实践教学课程,形成由初级向高级合理过渡的实验教学体系。
目前中心已经形成“实验教学——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步骤明晰的实验教学特点。
2 建立“教学——教务——学工”三位一体的教学体制
中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传媒实验实践教学健康有效的开展,除教学人员、教学设备的投入外,教务部门要加大投入;学工、团委这些传统上非教学力量的加盟,大大扩展了实验实践教学的资源。多年来,中心逐步建立了教师开展全媒体教学实验,教务全流程跟进指导实践教学,学工、团委全方位考核管理实习学生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多层次的传媒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是以“基础型一提高型一研究性”的阶梯式实验为架构,开展各项传媒实验教学活动的。这是一套严密的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体系,通俗地讲就是练为战,战能胜,胜有道。
1 设计“基础——提高——研究”三组模块教学实验
中心作为开展实验教学的平台,分别对于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研究设计能力、创新科研能力进行培训。体现了当代传媒学科理论运用、实务操作与科研创新三者之间的交叉整合关系。
基础型实验:让低年级的学生迅速熟悉现代传媒工具的基本性能和操作技巧(练为战)。
提高型实验: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项传媒技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战能胜)。
研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验平台(胜有道)。
2 编制“基础——提高——研究”三个层级的实验课程
中心作为实践性教学平台,以加强本科学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基本任务。中心所开设的传媒实验课程占传媒类总课程25%以上,并在实验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充分考虑与理论课程教学的紧密联系,统筹协调,编制基础型、提高型和研究性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按这三类课程编写出版教材。
3 建立“校内——假日——专业”三个类型的实践梯级
中心分别以单项性的知识点实验和综合性的课程实验、综合性的专业实践调查和跨专业跨学科的社会实践、四个月的媒体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并建立大规模的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建立“院内——校内——校外”三个面向的资源共享模式
中心联合校内其他相关单位的媒体设施,实现资源整合共享,统筹安排校内相关院系传媒类实验教学任务。中心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实践实验型的传媒课题,与协作单位共同开发完成或独立完成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传媒业务培训,建立严格的传媒科研机制。
中心的资源共享模式在校内外及我国传媒业界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辐射效应。毕业生的质量在传媒业界也有不错的口碑。
四、小结
多年来,南京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实验教学特色,即:突破传统新闻传媒教育的局限性,以实战型实验和实践为切入点,将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作为传媒实验教学的第一选题,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全媒体全流程实训学生的现代传媒技能。
面对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深刻体会到:
1 社会科学类,尤其是新闻传媒类的教学理念一定要及时调整。新闻传播对传播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国家对传媒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以办工科的思路办新闻传,媒学科,切实抓好课堂实验,突出教学中的操作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进行全媒体、全流程的传媒技能实训,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2 国际传媒业的发展给中国的传媒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南京大学正处在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如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提供传媒技术与技能的支持是我们所面临的新的课题。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