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谈谈如何变“马后炮”为“独家新闻”>正文

谈谈如何变“马后炮”为“独家新闻”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新闻

   [摘 要]新闻的时效性是指新闻根据的成立到新闻发布之间、速度的快慢,相隔时间长短而言的。时间越短发布的越快,新闻的时间性越强,其社会效果就越好。反之,就必然影响到新闻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新闻时效 家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时效是新闻的根本。在掌握了具有一定价值的事实以后,如果不及时把它写出来,报道出去,同样会失去其新闻性。新闻没有时效性,只能是“马后炮”。有些记者或通讯员往往把“新闻”捂在口袋里,错过了发表时机,新闻变成旧闻。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试举一例:
  11度喜获银质奖汗水结出丰硕果
  6月,由全国啤酒专业协会主办的全国性评比活动在中原名城郑州举行……共评选出全国啤酒行业优质产品83个,获金质奖章的有22个,银质奖章有31个,……其中郑州金星啤酒厂12度酒获优秀产品奖,11度酒挤进31个银质奖章的行列之中。
  (通讯员)
  这篇稿件是作者9月13日写的,两天后交到编辑手里。
  我们且不谈消息的写法及选材如何,就时间问题就叫人难以忍受。写稿时间与新闻根据的成立时间相差竟达三个月之久!
  新闻的时间性,是指新闻根据的成立到新闻发布之间、速度的快慢、相隔时间的长短而言的。一般相隔时间越短,发布的越快,新闻的时间性就越强,新闻的社会效果也越好;反之,相隔时间越长,发布的越慢,新闻的时间性就越差,也必然要影响到新闻的社会效果。
  再看一例:
  2006年7月20日,豫南洪汝河畔的平舆县,突遭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损失极为严重,倒塌住房3100㎡,冲坏工房、农房、学校3250㎡,经济损失达160万元。
  面对这一严峻情况,平舆县委、政府发出紧急通知,号召全县人民紧急投入抗洪救灾中……。
  如果抛开写稿日期不谈,这条消息不失为一条可读性很强的社会新闻。但遗撼的是,这一“洪水袭击”事件发生在两个月之前,作者写稿日期是2006年9月17日!两个月前,一些新闻单位对此事作了全面报道。这陈旧的“马后炮”式的写法能吸引读者吗?
  实际上,作者的目的不是报道“抗洪救灾”之事,而是报道救灾活动的进展如何。报道救灾活动又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真正的有价值的内容却被排到了文尾,难怪它没有新闻价值了。
  作者写这条消息时,如果选用倒金字塔的写法,其效果要好得多。
  倒金字塔结构是用来帮助作者按符合逻辑的次序安排其材料的。它要求作者按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将要报道的情况。
  不论采用哪种写法,也不能把最主要的材料排在后面,而突出其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本体解释的附属事实,是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历史情况等。
  我们强调新闻的时间性,既要做到新闻根据一旦成立便立即报道,而且在时,也要突出新闻的时新性。
  新与旧是比较而言的。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明天的事件将成为“今日新闻”。新闻要具有时新性,这是新闻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何光先说:“……重要的在于它的事实是否新,在于它是不是首变的事实,即第一次变动的事实;即使是‘事件性新闻’,如果是第二次、第三次变动,也必须是人们未知、欲知和共同关心的事实……”(《十年新闻变革》第87页)
  如果说“洪水袭击”事件是首变的话,那么,如何帮助受灾人民恢复生产则是事件的第二次变动。在第二次变动中,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受灾乡镇是否恢复生产和受灾群众是否有房住,而不是受灾时的情况。
  这条消息是上的问题,而不是事实本身陈旧。
  即使“陈旧”的事实也可以写出新意来。l977年10月23日新华社播发一条新闻:《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报道的是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已经控制住曾在东南亚地区危害数千年的蝗灾这一鼓舞人心的事实。但是,这一事实并不是始于1977年,而是连续十多年就是如此,这已是多年的“旧事”了。而今要去报道它,如无新的变动情况,是难以成为新闻的。然而,记者采取以“新”带“旧”,由近及远的办法,用“有关部门准备把这项重要成果推荐给全国科学大会”一句作为引渡,然后顺理成章地加以解释和说明,便把十几年的事实都调动了起来,赋予寓意,使通篇都有了新闻味。
有些事实的发生,即使早已成了“历史”,但在其继续发展变化过程中,抓住它新近变动的一鳞半爪,来调动旧闻的整体,把你所需要向读者报道的旧事和思想,突现在读者面前,同样能成为有新鲜味的新闻。如1982年8月5日《人民日报》刊载这样一条新闻:《(肩)1937年日本报纸上的一段新闻 (主)日本侵略军在南京进行杀人比赛》:
  本报讯 日本政府文部省在修改中小学教科书时,把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篡改成“进入”。他们甚至想掩盖日本侵略军在南京杀害中国几十万人的大血案,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但是,历史是不能更改的,这里我们把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一段新闻抄录下来,用以示众:
  题目:《紫金山下》
  内容:准尉官冈和野田曾约定作一个砍杀100敌人的比赛,12月10日,二人在紫金山下相见,彼此手中都拿着砍缺了口的军刀。
  “野田道:‘我杀了105个。你的成绩呢?’
  “官冈答:‘我杀了106个’。
  “于是两人同作狂笑:‘哈哈,官冈先生多杀了一个!’
  “可是很不幸,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一百之数。因此,他俩决定这次不分胜负,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
  “12月11日起,比赛又在进行”。
  三十多年前的“陈”事,经过导语起笔陈述日本政府文部省在修改中小学教科书时的拙劣表演,并以此作为引渡,便过渡到所要报道的历史事实上来了。从而使这则基本上是“旧事”的新闻,成了一条战斗性很强的大新闻。(参看《中外新闻采写借鉴集成》)
  如何变“马后炮”为独家新闻呢?在实践中大家知道“独家新闻”一词,一般是指“抢先刊载或首先发布独自一家报道的新闻”,因而它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及特定的舆论导向作用。无疑要抓出和写好“独家新闻”,记者的主要精力是要使在“抢先”与“独发”这些关键上。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公开化程度日益提高,由于传播媒介与新闻手段的日益发展,记者有幸“独占花魁”吃上“独食”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在这种情况下,训练有素、技艺出众的记者,既要奋勇“争先”,高出众人一筹地“抢”出“独家新闻”,更要慧眼独具,不必“恐后”地“淘出、滤出”独家新闻来。而后者是更难于前者,更贵于前者的啊!欲精此道,其法之一就是敢打“马后炮”。
  一些至今仍被新闻界视为珍品或范文的“独家新闻”,如《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玉门原油开始东运》, 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独家新闻”,如《邹振先惊人的一跳》(《体育报》1981年7月27日)、《女排奏捷场面感人荣高裳大叫:郎平不要哭要笑》(《羊城晚报》1984年8月8日)、《杨飞飞隔铁窗与儿子同台唱戏》(《新民晚报》1986年11月27日)等等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打响了的“马后炮”:因为上述同类或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是早已“上了天”的,并由新华通讯社向全国乃至世界发过数以万字计的“通稿”;有的是早已“落地”,被当地或全国数以百计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早已广泛传播。照常理而论,这些稿件不但不能成为“独家新闻”,而且甚至于无缘扣开“新闻之门”!那么,它们又何以成为“独占花魁”,成功地登上“独家新闻”宝座的呢?其主要原因我看是这样的:由于这些作者都以其独特的新闻价值观与宣传价值观,站在已经“上天”、“落地”之同类或同一新闻的“肩膀上”,而另有新的独到的发现与独特的表述。因为,所谓的“独家新闻”除了是特指“独家报刊等新闻机构首先发布”这一“量”的规定性外,“还应包含高度概括事实的本质、社会影响更普遍、启迪人心更深刻、指导作用更明显的”“质”的规定性。有关专着还列出过“独家新闻”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十大标志与特点”,这就是:1、是独有的新闻事实,2、是独有的远见与时效,3、是独有的地方特色,4、是独有的问题与现象,5、是独有的视野与眼光,6、是独树一帜,7、是独特的角度,8、是独特的见解,9、是独有的深度,10、是独特的结构等等。我认为,只要具备上述第一、第二这两个“基本条件”之后,再加上一、两条“松动条件”,并善于在事物“微量”的变异上,发现新的独特“新闻、宣传价值”那就完全有可能打响“马后炮”,拎出“独家新闻”来!
  1957年10月16日新华社播发的《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就是从“马后”发现的“独家新闻”。原来,那座第一个使“天堑变通途”的现代化雄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经过建设者数年的艰苦奋斗,已正式于1957年10月15日剪彩通车。那一天中央及全国有关地区的记者云集武汉,都抢发了专稿,仅新华通讯社一家就向全国播发了一万多字的新闻稿。照常理而言,近期内似乎不再有什么“由头”就大桥通车一事发新闻稿了,更不用说还能写出什么优秀的“独家新闻”。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长江大桥通车的第二天,“天公作美”,武汉地区突然刮起了八级大风专家验收之后,“老天爷来验收了”。这天,江面风高浪急、惊涛拍岸,武汉三镇古老的“过江轮渡”已被迫停航。而刚刚通车的长江大桥上却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火车汽车穿梭于大江南北,工人农民信步于“天堑”之上,好一派热闹、繁荣景象。这时,新华社记者凭借着可贵的新闻敏感,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通过“小篇幅、大幅度”与纵横交错的写法,打响了“马后炮”,抓出了享誉全国的“独家新闻”。不少“老新闻”至今还能吟诵一些文中名句:“今天的长江江面,再也不是唐代诗人李白所说‘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煞峭帆人’的那番情景了……”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