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流行歌曲从最开始的小众的音乐爱好者的兴趣、情感所在推广到为广播剧以及网络游戏配乐再到进入消费渠道,进入消费文化领域,这一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在的推力,是本身艺术性发展的结晶也是当今消费社会催生下的产物。同时,在这一现象形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隐患问题。
一、消费文化与古风歌曲的消费概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费不仅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成为了窥视文化的新突破口。而消费文化具体来说是指“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消费文明的内在本质”可见,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能反映文化,书写文明。以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为例,丝绸之路的通行,茶叶、茶具的消费,茶道的推广都对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消费的分类相适应,消费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大类。当人们的物质消费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以后,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消费,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和享受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美的享受、艺术的享受的满足。马克思说:“任何时候,在消费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
很多文化服务,如教师的讲课、艺术家的表演、歌唱家的歌唱,既是生产服务的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
古风歌曲作为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过程的同时也在被消费,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带来美的享受。古风流行歌曲从最开始的小众的音乐人的个人爱好、个人情感的抒发到逐渐作为游戏和广播剧配乐进入消费视野,古风流行歌曲的发展体现了消费领域对于传统文化的青睐和呼吁,而传统文化则是中国社会的创造性活动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的结晶。古风歌曲的消费文化反映着当代的消费者对于传统文化新视角下的理解和创新,体现着大众文化盛行的背景之下古典文化的新的风韵。
二、古风歌曲消费文化的影响因素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古风歌曲的消费文化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客观层面上来说如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现行的传播方式、大众的审美习惯、以及受众的素质等等,从主观层面上来说则是古风歌曲创作者的个人素质以及古风歌曲本身的艺术性与吸引力等,这些都影响到人们对于古风流行歌曲的消费选择,影响到古风歌曲的消费文化。
(一)古风流行歌曲本身的艺术性
1、古风流行歌曲歌词文本独特的艺术特点带来别样的审美效果。古风歌曲的歌词大多取材与于古诗词,多用典故,有些含有念白和文案。在语言方面,歌词引用和化用古诗词(对古诗词原句的直接引用、化用原诗的思想情感、化用诗歌的意境)、继承和创新古典意象(对古代的器物或者符号的使用、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意象的运用)等等。审美方面,歌词化用古诗词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将现代性的音乐元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用古典的意象隐喻的现代生活或者用新的词汇表达古老的情思,增加了读者和听众的审美快感。表现技巧方面,歌词创作使用的含混、隐喻等表现手法使歌词的内涵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除此之外,古风流行歌曲在曲调、内容题材、表达方式等等方面都存在着独特之处。曲调上多采用五声或七声民族调式;内容题材方面,古风除了是对已有素材的再创造,还具有自身的独创性,它已经不单单依靠已存在的外物来创作,而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或自己所构思的故事填词;从表达方式上看,古风词讲究一些基本的对仗,基本格式为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等。
古风流行歌曲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让它成为一个全新的消费亮点,吸引着更多爱好古典文化和古典乐曲的听众。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也给予古风流行歌曲创作者和接受者以感情寄托,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推动了古风流行歌曲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古风流行歌曲的创作与传播
古风流行歌曲是在消费社会的确立、大众文化成为时代大方向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受到消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的影响。而所谓的大众文化一方面特指20世纪以来由文化工业制作的诸如电影、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电视节目、广告等文化产品。大众文化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它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它们依赖工业化的批量复制和依靠大众传媒的传播。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广大的适应性让它具有都市化色彩,它“渗透于日常生活、具有感性冲击力,是一种在当代社会具有影响力的自大中生活中有广泛影响的文化”.
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之下,古风流行音乐的创作情感日益与当代人的情感经历相适应,其意象的选择上来说更加通俗大众,歌曲的亲和力、感染力日益增加,使得古风歌曲的创作有利于消费文化的生成。“大众文化的意义仅仅存在于它们的传播过程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其文本中”,因为我们只有通过对大众文化与其他文本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的理解,才能体会其中的意义。古风歌曲通过高科技传媒进行广泛传播,信息传递与发布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受众。古风音乐以传统文化爱好者为消费对象,凭借着大众传媒无浓度、模式化、易复制的传播方式,遵循着市场规律大批量生产,呈现出一种古风音乐文化产品现象,古风音乐的传播方式推动了古风歌曲消费文化的成长。
从创作到传播,古风歌曲遵循着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模式在消费文化领域阔步前进。
(三)听众的审美倾向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大众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大众艺术随着大众需求的转变日益从精英阶层转向了底层民众,更多体现大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民众的主体意识渐渐觉醒,同时也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民众文化的娱乐方式,这是对于之前近三十年严肃艺术的反抗,以及追求个性,享乐消费的要求”.
而从现实层面来说,西方现代音乐大量传入,在西方和中国两种音乐文化的碰撞之下,部分青睐传统文化的人呼吁在音乐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传统意义上的古风音乐不能得到年轻一代的喜欢,所以在这样的听众审美的复合需求之下,古风歌曲的消费受到听众审美需求的影响,也呈现出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复合交融的状态,两种文化的博弈取舍成为了古风流行音乐消费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要点。
三、古风歌曲消费文化存在的不足之处
古风流行音乐的不足之处主要根植于受商业化的过度影响而带来的一系列对于创作层面的反作用。商业性最直接的特点在于流行歌曲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或回忆、或感动、或英雄主义、或时尚。至此,它才能为更多听众所接受,然后消费。而在当今多样的音乐消费选择的竞争冲击下,古风流行歌曲的商业生存压力要求古风歌曲满足更多的消费者的精神生活需求。由于古风流行歌曲的受众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为了满足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古典雅丽的风格的追求,古风流行歌曲在歌词的创作上尽量多采用古典的意象和辞藻以构建古典深厚的氛围,有的甚至大量直接引用古诗词原句。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由于部分古风流行歌曲词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的欠缺,导致在歌词创作中呈现出古典意象的冗杂堆砌的现象。例如歌词“昔人已去高楼谁与歌,幽露如啼眼,烟花不堪剪。当时眼底兰舟悠悠去天边,梦魂无拘束,隔世也缠绵。”歌词大量化用了崔颢、李贺、晏几道等诗人的诗句,但是意象语言的运用却缺乏逻辑和美学内涵上的关联性,歌词意象堆砌冗杂。这样的大量古诗词的化用堆砌减损了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意蕴,歌词产量的不断提高带来了缺失内容和含混缺失。更有甚者,近两年层出不穷的古风流行歌曲“抄袭”的论争,使得古风流行音乐出现了信任危机,这些事件从侧面也展现出了“商人逐利”的本质使得古风音乐的创作者对于艺术魅力甚至是社会责任的忽视。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菲斯克著,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尹世杰:《消费文化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4.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文化的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6.王冠伟:《大众文化到消费文化:“神话”向世俗化的转向》,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殷莹:《大众文化的复杂面向---以中国流行音乐为中心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