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音乐舞蹈>音乐课发声训练的原则>正文

音乐课发声训练的原则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摘要]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唱歌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教师应当总结归纳一些带规律性的原则,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一、培养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掌握规律,运用正确发声法;三、活跃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四、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法。
  [关键词]兴趣 规律 发声 教法
  
  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唱歌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的基本状态下,确立起较完整、较系统又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歌唱达到气息扎实稳定、喉咙松弛打开、声音优美悦耳、位置通畅圆润、咬字清晰准确、感情真挚动人的境地。虽然发声训练在具体的内容上没有什么固定和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步骤,但笔者以为对其中一些带规律性的原则,还是应当加以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培养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是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兴趣的生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好奇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学习内容表面,依赖于学习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新颖性和有趣性。在兴趣生成这一阶段,学生以关注和冲动等下意识的动力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兴趣的。凡是人感兴趣的、所欲求的东西,总是在某个方面,某一点或某种程度上与主体需要有一致性。可以肯定地说,兴趣是直接由学生学习需要驱使,间接由学习价值观推动而萌发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功利和精神价值,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以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冲动和激情,促进学习兴趣的生成。
  兴趣生成了,人的思维就比较活跃,感知也较敏锐;反之,则会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如有这样一个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不管我问什么问题,他都会非常踊跃的举手。当我没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便沮丧地放下手,唉声叹气。我批评了他,从那以后,他上课不举手了,并且还和别人说话。我这才知道,由于我的失误,使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此,教师应重视启发学生的热情,课堂上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在教学上采取表扬和鼓励的方法,将枯燥的发声练习转变为学生们想学、想唱的一种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心理,他们才会像机器内部有了发动机那样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不仅能积极配合老师,而且还能取得很好的练声效果,促使其更多的潜在的素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掌握规律,运用正确发声法
  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从某种角度说是在人身上制造乐器,这种乐器不同于其他乐器,它完全受人的高级系统指挥,外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师对学生发声练习的确定和训练,首先应建立在发声器官的运动合乎其生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掌握唱歌呼吸的基本方法,即胸腹联合呼吸法,运用胸腔、横膈膜、腹肌共同控制气息,使肺部气息容量增大,控制自如并有明显的呼吸支点。在吸气时,用口鼻同时轻柔、平稳地吸气,要深而自然舒展,身体各部位应自然协调,不要僵持;使气息深入肺底,膈肌下沉,胸腔两肋张大,胸廓下部稍感膨胀,并注意保持;在呼气时,两肩、颈部、下颌及口腔各部位要绝对松弛自然,用胸、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使气息的运用控制自如注意保持气息,使声音获得气息的支持,不可一泄无余。简单地讲就是打哈欠,使发声器官打开通畅,喉结位置放下。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做打哈欠吸气的练习,体会喉结的放下稳定和喉结的放松打开,歌唱发声时强调保持吸气的状态,也就是为了使喉头处于较低的位置,始终放松打开,而不堵塞、挤紧。同时强调声带拉紧闭合、向下挡气,也促使了喉头的放下稳定和喉咙的打开放松。只有依靠平时的发声练习去仔细体会,并经过长时期的有意识的训练,才能形成正确的下意识的方法和习惯。当然在平时训练时不可忽视训练过程是受大脑高级神经指挥这一因素。不要将发声练习演变成各种器官的肌肉训练,这样不但不会有好效果,还会出现各种毛病。因此,教师的演唱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给学生实际的感性认识。正确的示范还能胜过太多或重复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教师正确的示范中,找到自己发声上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三、活跃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
  列宁说过:“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在任何创造发明中都需要想象,发声训练也不例外。在发声训练中由于声乐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和把握,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常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如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打开喉咙时,用打哈欠的感觉来启发等等。德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莉莉·雷曼在谈到高音的感觉时,也曾形容说:“声音立在喉咙里的一根气柱或喷泉上”。因而用比喻法,能启发学生在唱前作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做到在唱之前,将声音的正确标准想清楚,才有可能协调好歌唱器官的活动,比单纯讲解生理或技能要求的阐述生动形象得多,易于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嗓音、生理条件与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在发声训练中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各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法。比如一些内向的学生,在发声训练时,提不起精神,发声状态不到位,不积极。教师就应注意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谈一些使他们感到愉快的事,在他们情绪达到一定的兴奋时再练声,效果就会好一些。还可采用激将法,逼着他们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多唱一些顿音或跳音,这对他们的状态和机能反应的调节有利。对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要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多用鼓励、表扬的教学法,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一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应耐心启发、诱导,重复讲解多遍,使他们能够接受。练习曲应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某些长处和优点,以攻其坚,进行针对性的发声训练,从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并能贯穿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中。
  总之,发声训练要符合初中生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学生能掌握较系统、完善的发声方法和技巧,为以后演唱歌曲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