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报道三原则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新闻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与每个受众利益的相关度越来越大,现实生活中需要走量及时,权威的经济新闻以帮助受众做出判断与选择,这对经济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报道的采写者需要调整思路,在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牢牢遵循实用性原则,建设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
关键词 经济新闻 实用性 建设性 前瞻性
经济新闻是有关经济领域的新闻报道。因此,经济新闻具有新闻的一切属性,具有及时性、显著性、趣味性等特点,但同时经济新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专业性、权威性。
近几年随着经济新闻报道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经济新闻报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夸大事实,有的甚至用“八卦”新闻的手段,以猜测性报道增加所谓竞争力;有的不惜以失去公平为代价,以一面倒的“尖锐”批评来获得所谓深度。从短期效果来看,这些报道获得了轰动性、爆炸性,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但是事实上,这些报道损害的正是经济新闻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长此以往,当经济新闻不再是“经济新闻”后,受众最终的选择将是“抛弃”。
经济新闻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吸引受众,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经济报道的采写者就需要调整思路,在经济新闻报道过程中牢牢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建设性原则和前瞻性原则。
一、实用性是经济新闻的立足之本
实用性是经济新闻的一大特点。经济新闻的受众,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投资者,还是消费者,当他们阅读、收听、收看一则经济新闻的时候,他们看重的是这则新闻是否能使自己“获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希望能从经济新闻所反应的内容中发现问题,改善管理措施;投资者、消费者希望能从经济新闻中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趋势、行业发展的方向,从而寻找到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的投资、消费决策。换言之,受众要求经济新闻能够提供快速、有针对性的服务,受众希望通过一则或一系列经济新闻,能够对一种经济现象或一件经济事件有一个真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并从中获益。《国际金融报》的品牌理念:“上海成就梦想,资讯创造财富”,《21世纪经济报道》的办报主旨“新闻创造价值”其实体现的都是经济新闻的实用性。
经济新闻的实用性,表现在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上。经济新闻提供的信息要“快”、“准”、“透”。
所谓“快”,即及时为受众提供各种经济动态和和信息。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受众对经济新闻中资讯的时效性要求也非常高,他们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得知市场中的动态,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判断和决策。
在以最快时效发布了经济新闻后,经济新闻从业者还要为新闻报道提供背景和专业的解读,将新闻报道里所隐含的与经济发展、与市场趋势的关联性解读出来,寻求出此事件和彼事件之间的联系。这种解读、分析,应该是准确的。准确真实虽然是对所有新闻的共同要求,但是对于经济新闻来说,依然有特殊之处。正如前文所述,经济新闻的受众将根据经济新闻提供的内容,做出消费、投资决策或与消费、投资决策有关的判断,不准确的经济新闻不仅会使受众做出错误的判断,而且很可能给受众造成巨大的损失。“准”是经济新闻必需坚持的原则。著名的全球化财经报纸《金融时报》的编辑方针就集中体现在“权威性、准确性和分析性这三个突出特点上。
所谓“透”,即让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受众同样能够看懂、听懂经济新闻。一方面,经济新闻中包含着很多的数据和专业术语;另一方面,经济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领域,一个看似简单的经济现象、经济数据背后可能隐含着复杂的经济理论、利益博弈。而经济新闻的受众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又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经济新闻要写“透”,把“究竟发生了什么”写清楚、写明晰、写通俗,令专业人士读了解渴、普通受众看了明白。全球著名的财经类报纸《华尔街日报》的风格一直是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问题,“其中一个现在仍然广泛沿袭的风格是,以几语化的方式进行深度报道和分析。”
二、建设性是经济新闻的价值所在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是一个各种利益群体不断整合、融合、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矛盾,并且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如何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对经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是一个挑战
经济新闻,要有批评性,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敢于报道重大经济事件,敢于报道与经济有关的重大问题和矛盾。但是,仅仅有批评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具有建设性,对于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或者,至少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财经》杂志2000年10月份刊登的封面报道《基金黑幕》、2001年2月5日刊登的封面报道《庄家吕梁》、2001年6月5日刊登的封面报道《谁在操纵亿安科技》、2001年8月s日刊登的封面报道《银广夏陷阱》,这一系列的深度调查报道,通过揭露基金公司的违规操作、一些所谓绩优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重大丑闻等,直面批评中国股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其更大的价值在于警醒市场,对于中国股市的体制建设、监督体系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观察报》创始人何力这样解释建设性,所谓理性、建设性意味着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肓从、不骄傲,以务实、开放的心态冷静地观察经济走势,以全新的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要使经济新闻具有建设性,首先,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要对国家中远期的政经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取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从而对自己的新闻采访有原则性的把握。这是因为对大多数受众来说,他们相信媒体上的经济报道所传递的信息,并按照信息改变自己的行动,做出新的决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如果没有这种全局性的、政策性的把握,记者采写的稿件不仅不会有建设性,还很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其次,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在看待一些经济现象时,必须具备社会大局观与经济大局观,经济报道本身有其特殊规律,不同经济现象相关性很强,会连带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又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当前经济报道较难把握,关键就在如何稳妥把握好与经济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的解读角度,对生活中的经济热点、经济问题,经济新闻从业人员要做到早发现,又不盲月炒作,要擅长理性分析,写出具有建设性的报道,以更有利于受众的经济生活及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营。
综合而言,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要在自己的所有采访、报道活动中,自觉追求、体现一种理性、建设性的特点;经济类媒体,也要通过对全体采编人员的培训、引导,使报道内容总体呈现理性、建设性的特色,这样会得到更多受众的肯定。
三、前瞻性体现经济新闻的品质前瞻性是体现经济新闻报道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通常将政府的行为说成是看得见的手,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如果说我们对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报道,更多地体现了建设性原则,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报道,前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受众角度出发,前瞻性经济报道是最为有用的。比如,如果一篇经济报道通过市场中的种种数据、种种迹象预汁到央行要加息,那么受众可以依据这篇经济报道调整投资策略,从而避免投资损失的风险。正是因为如此,对于经济类新闻的受众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就是前瞻性的新闻报道,而预测准确的前瞻性报道也最能体现出经济新闻的品质。
前瞻性经济新闻报道一方面是在一个新必产业、一个新兴经济现象萌芽但尚未成为人人关注的“热点”时,敏锐地做出反应,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前瞻性报道也要在产业、经济现象已经炙手可热时揭开其中的矛盾 当一个新兴产业或一种现象逐渐成为大众关注并渐渐“炙手可热”之际,敏锐地观察到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在报道中尽可能为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条件,体现的是一家有影响力的主流经济类媒体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强烈意识。
美国的《商业周刊》在前瞻性报道方面功力不凡。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商业周刊》对兴盛于90年代的“新经济”浪潮的报道。最早提出“新经济”这一概念的正是《商业周刊》。有研究表明,《商业周刊》有关“新经济”的报道,初步确认1996年12月30日,由《商业周刊》的经济编辑麦克尔·曼德尔在名为《新经济的胜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这个名词,认为“新经济”是建立在“全球化市潮和“信息革命”基础之上的,这股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在近期愈演愈烈的新经济浪潮使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种根本性的重组”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即指出“新经济”没有从根本上脱离经济增长的商业周期。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的事实证明了《商业周刊》的判断,虽然“新经济”带来了众多行业生产率的增长,延长了经济繁荣的时期,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周期,但是“新经济”同样会出现衰退,同样受到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
准确把握产业、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新闻报道记者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这种准确把握的能力建立在对新兴产业发展大背景的全面了解、对经济发展所处国内外大环境的把握,以及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长期思考的基础上。此外,前瞻性经济新闻报道不仅要求记者在对某个行业、产业、经济领域进行采访的基础上,对行业、产业、经济领域可能发生的变化尤其不利的变化做出事先的警尔,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前瞻性的报道还应提供可行的化解、避让之道。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新闻报道是一个主动、负责地发现、分析、选择报道经济信息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经济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遵循经济新闻实用性、建设性的采写原则,见微知着,通过细小的发展变化准确生动地预测出经济发展、产业走向的前景,并同时将深层次的含义以通俗的语言告知大众,提升经济新闻的品质,引导受众对经济有一个真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受众成为理性的人,做出理性的决策,从而营造出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促进社会更快更好地走向和谐。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