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冬,吴海民先生撰文,报业的冬天来到了。随着进冬至落大雪,各地不断传来报纸经营不利的消息……冬天说也广为流传。现在已到了初夏,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还有人在感叹冬天分外地寒冷,预测它将分外地漫长……未免不合时令了吧!
平心而论,冬天说分析那些不利因素都是事实,然而,你不能只看问题不看机遇呀!2006年4月22日至10月22日,杭州举办以“休闲——改变人类生活”为主题的世界休闲博览会,哐啷一声,我们猛然发现一个大机会。
多年来,我们的报纸都习惯于“帮忙”,为什么不考虑亟待开发的“帮闲”呢?后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闲暇时间占了中国人的两个1/3。一是每天的1/3,即工作、睡眠的“8小时之外”;二是全年的1/3,即国家法定假日114天——52个双休日,加元旦与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
帮闲,也就是帮受众提高休闲生活的质量。它有四条基本途径:
休闲信息
商家要广而告之休闲时尚、休闲设施、活动及花费……消费者要据以做出规划,安排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用什么工具、去干什么……提供休闲信息联系起商家与消费者。但这绝不只限于广告,更多的还属于新闻。
新闻怎么做?尤和别里曼在以中国为背景的研究中,把休闲细分为6种:
——家庭室内活动:看电视和录像、听音乐、电话聊天等等;
——观览活动:进剧场、看电影、观赏节假日大型节目等等;
——艺术及工艺活动:唱歌、折纸等等;
——趣味及游戏活动:玩扑克、电子游戏、收集邮票、硬币、书画等等;
——体育活动:篮球、排球、羽毛球……
——野外及其他活动:骑自行车、散步、兜风……①
就这6种大略划分,业已给报纸策划选题、开辟专栏或专版提供很多灵感。再微观到一条一条的新闻,借用布隆代尔的概念,大多数新闻都是分阶段发展的,先是“发生”(事件、潮流或活动);再是“影响”(它们给人、地方或机构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然后是“反作用”(被影响的对象试图延缓、中止、扭转、减轻或推进这些影响)。据此,新闻可以分为“幼年期”——这时的新闻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或“成熟期”——这时事件已经被报道,记者不必在过度放牧的草地上抢食,大胆忽略那些有关“发生”的细节,甩开竞争对手寻找属于自己的草地,专注于新闻的结果,或者报道新闻产生的“影响”,或者跳过整个过程,直接报道“反作用”。②好了,现在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纵横座标,休闲分类是横,每一项的分阶段发展是纵,以之捕鱼,休闲新闻多如过江之鲫。
休闲体验
跑步,对一般人是休闲,对运动员则是工作,休闲与非休闲的区别何在?研究者逐渐从主体状态定义休闲,如纽林格强调:休闲是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而进行的,从中得到幸福与满足的,与个人内心世界密切相关的体验与心态。③
我近几年反复强调:“新闻纸也是体验纸”,现在才找到根据,把休闲落实到体验,报纸就是休闲品,体验纸是要突出报纸的“消闲性”——这是我们强调新闻性、实用性时往往忽略的一个性。新闻纸也是体验纸,根植于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读者需要休闲信息帮他理性决策,也需要纸上体验身外的世界——就是让你觉得爽!
报纸可以在相互联系的三层开发体验。首先是感官体验。我们还记得一些报纸撕开市场,不一定是内容的突破,首先是外在形式的突破。像《北京青年报》的浓眉大眼;《精品购物指南》的明星封面;《现代快报》的加长;《新闻晚报》的瘦身;《经济观察报》的橙色纸……它们或利用视觉(色彩、形状及版式),或利用触觉(原料和质地),创造了差异化的感官体验。其次是情感体验。要在发生了什么事中挖掘人物故事,在客观报道之外增加人文报道。很高兴听到大洋彼岸涛声相应,布隆代尔说记者承担着一种责任,一种常常被忽略了的责任,“我们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如果我们没有做好这两件事,就没有人理睬我们”。读者有“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④最后是行动体验。像开通读者热线、举办征文或者比赛、开展公益活动或者促销活动,都是促使受众参与,是包含感官与情感体验又超越它们的行动体验。而这也意味着,报纸既可以在每一层开发体验,又可以将几层结合起来,开发重叠的或连续的,甚至延伸到报纸之外的整体体验。⑤
休闲引导
休闲并不天然就是“好”的,对林林总总的休闲行为可以大体三分:一是异化休闲,指有害于身心健康或社会利益的休闲行为,像酗酒、暴力、纵欲、吸毒等等;二是日常休闲,指主旨在恢复疲劳的休闲行为,像睡懒觉、闲逛、打麻将、喝茶聊天等等;三是积极休闲,指主旨在促进身心发展的休闲行为,像学习、运动、爱好追求、帮助他人、志愿者行为等等。
休闲研究者兰德伯格对“好”休闲提出了一些标准,首先就是“改进”。好休闲对人们的许多方面都有改进或完善。古希腊的休闲观就是关注自我完善,认为只有音乐、体育、诗歌、政治性对话和沉思之类的休闲活动才有价值。现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视那些使人得到进一步完善的休闲。⑥既然闲暇时间占据中国人的两个1/3,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就必须承担相关责任。我们要更多倡导以发展为核心,以健康和知识(身心完善)为两翼的积极休闲。体育、锻炼、旅行、文化、学习、创造、公益……是积极休闲的关键词。要多报积极休闲新闻,多提供积极休闲体验;并且,旗帜鲜明反对异化休闲;及时报道和大力提倡将积极休闲因素渗透到日常休闲中,提高后者的质量和品位。
休闲三分只是大体的,有一些亦此亦彼的灰色地带。那么,休闲引导还需要一个操作性标准——“恰当休闲”。将特定休闲放入此时此地,从宏观背景衡量它是否恰当。前几年,有一场是否用麻将来突出成都休闲特色的讨论,我是反对派,不悔到如今。麻将是典型的日常休闲,尽管毛泽东说过麻将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做出的三大贡献之一;尽管于光远多次倡导健康、科学、友好的麻将文化;尽管有全国麻将大赛、世界麻将比赛。⑦但是,2005年成都人均GDP是2500美元,此时此地,不宜张扬麻将。
约翰·霍尔说:穷人的休闲和富人的休闲不同,所使用的名称也不一样,穷人的休闲被认为是懒散,是祸根。休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休闲与较低阶段上的休闲是不同的;较高阶段上是正确的东西,在较低阶段上往往是错误的,反之亦然。现在来突出麻将,弄得别人觉得十个成都九搓麻,你2500美元还搞“麻将之都”,别人怎么看成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休闲,绝不能背离这个硬道理。这也给我们报道休闲提供了新视角,要关注和追踪“发展中的休闲”,要根据此时此地的国情、域情,倡导适合“当前”、“本地”以发展为核心的积极休闲,它既是自我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它是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忙闲革命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兴起了休闲革命。强调休闲是生活的目的,人是通过休闲而不是工作来充分展示个性和自我价值。我们不能照搬。毕竟,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毕竟,2005年中国人均GDP才1700美元。我们面临特殊难题,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中国人的闲暇时间,又与发达国家基本相等。我们又要忙,我们又要闲,特殊难题要有特别解,这是对中国人智慧的挑战。
我们越来越有闲,除了前面分析的之外,还要考虑:企业退休年龄提前;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国家公务员和外资企业管理人员有带薪休假;人均寿命延长及老年人更闲;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部分青年人的选择……我们也越来越有钱,从2003年算起,中国经济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4年我国消费支出中的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城镇居民增长10.5%,农村居民增长5%。有闲、有钱,中国的休闲会革命的,这又必然反作用于工作。闲不能老样子,忙也不能老样子,我们将有一场忙闲革命。
忙闲革命,就要跳出休闲谈休闲。把休闲报道扩展开,报道中国人的忙与闲,报道中国人生活的基本变化。这问题太大,只举个眼前的小例子,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各种迹象表明,近几年,黄金周的“成色”在下降,因为旅游日益大众化、普及化,中国有13亿人口,假设100个人中有1个人出游,就是1千3百万。无论怎么加盖宾馆、新修道路、扩建景点,也无法满足这1千3百万人的“大游行”!长假的集中消费实际降低了资源的使用率。何况,这也使长假期间景点拥挤不堪,平时则冷冷清清,旅游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专家已在讨论解决的办法是调整“休假结构”,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分行业分批休假;二是分地域分批休假;三是自由式,只管国家法定的休假天数,何时休假则由个人提出申请,单位根据情况安排。⑧——这是个多好的研究性专题报道题材!
报道这类题材,休闲报道已经同其他报道结合起来,休闲视角拉动或刷新了一大批报道领域。推而广之,忙闲革命,闲要对接于忙:休闲的身心完善,休闲的拉动内需,休闲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忙要对接于闲:减轻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满意,提高城乡人居或社区环境的幸福指数……这是中国式休闲,也是中国式发展,也是中国的忙闲革命。纪录这场革命,是历史中不可多得的机会;报道者又是参与者,更加不可多得……
说过帮闲的四条途径,忙里偷闲上了“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官方网站”,隔着显示屏,仍感到那里冲来的股股热浪。这场盛会,是推动中国休闲热的第一波;下一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下一波,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站在2010年回首2006年,我们会发现,休闲,是中国变化最迅猛的几大领域之一。变动产生新闻,且模仿吴海民先生的表述:报业的机遇提前来到了!这不仅是报业的机遇,也是整个传媒业的机遇——谁说报业到了冬天?!
注 释:
①转引自孙海植等:《休闲学》,99~100页,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②威廉·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13~14、33页,华夏出版社,2006
③转引自注1,6页
④同注2,3、5页
⑤张立伟:《新闻纸也是体验纸》,载《新闻记者》2005(3)
⑥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22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⑦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65~85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⑧黄巧灵:《休闲改变中国——四天工作制营造和谐社会》,130~1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