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戏剧表演>粤剧《决战天策府》中娱乐元素的融入>正文

粤剧《决战天策府》中娱乐元素的融入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戏剧表演

  

  今年1月,由广东粤剧院制作的粤剧《决战天策府》在广州公演,该作品服装奇丽,人物形象炫目,更是国内首部取材于网游、与现代娱乐产品相结合的大型新编粤剧,这在粤剧传承与发展之路上,就是一个值得认真细探的话题。与此同时,该剧公演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效应:众多此前从未观赏过粤剧但痴迷网游的年轻观众,首次走近粤剧舞台,并对该剧表现出非常狂热的追捧,让粤剧剧场呈现出当下并不常见的热烈气氛;业界讨论争议纷纷,有不少人持有这部只是“粤语歌舞剧”而非粤剧的意见。然而,作为参与创作与演出的主创人员之一,笔者认为该剧虽然并非大众熟悉的传统粤剧,但却始终没有跳出粤剧的框架与范畴,它蕴含着追求娱乐趣味这一粤剧艺术精神,同时承继了粤剧的多元基因,是一部广义的粤剧,也是当下粤剧市场逐渐式微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新尝试。

  一、市场需求呼唤变革与新尝试

  有着“南国红豆”美称的粤剧,是岭南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然而,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并非一路高歌。娱乐方式多样化,消费习惯的变更,以及粤剧人才流失,剧目缺乏创新等等原因,导致粤剧市场不断萎缩。同时,粤剧演员与观众老龄化的问题也受到业界与学界的共同关注。

  继而,如何让青年一代回归传统文化,则成为一种普遍的思考。

  粤剧《决战天策府》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诞生的。该剧取材自3D武侠网游巨作《剑网3》,并以此为基础做改编创作。不能不说,这是粤剧表演之路上的一次融合创新,是粤剧发展的一个新探索。

  为了更好地打造该剧,剧组主创团队早早投入紧锣密鼓的筹划工作中,在剧目“戏曲性”和游戏“还原度”以及与观众营造新互动等等方面反复推敲。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原本对粤剧知之甚少的玩家朋友走进剧场,感受这一传统文化的动人魅力。

  因此,该剧力邀国家一级导演王佳纳任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曲芬芬、国家一级编导王向东、著名导演李建声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彭庆华、李虹陶分别饰演“李承恩”、“赵云睿”;资深游戏高端玩家玲珑问情,资深游戏玩家、知名网游唱作人野火大鸿任其中两位主要编剧;中国资深COSPLAY玩家、著名道具制作师NADA负责李承恩“破军”套装盔甲制作;优秀青年作曲家陈挥之任音乐设计和配器。

  除了剧目题材与编排手法新颖,剧组主创团队更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系列演出细节:所谓“无茶馆,不剑三”,公演当天,“茶馆”这个《剑网3》中极具标志性的符号现身于剧场大堂,一众茶馆NPC(非玩家角色)在演出开场前及中休时与观众们零距离接触;舞台表演方面,剧作也打破了固有舞台空间,例如,演员们会从观众席中出现,不仅增进了戏剧与观众的互动,更让观众有置身于舞台、成为演出一员的感受。并且在坚持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地糅合了各种元素,力求让新老观众耳目一新。

  当下的娱乐消费市场对粤剧的这种新尝试与推广也给出了良好反应。2014年8月23日在琶洲保利世贸展览馆“剑网3五周年嘉年华暨古风音乐会”、9月28日在星海音乐厅“2014第七届中国国际漫画节开幕式暨第11届中国动漫金龙奖颁奖典礼”活动现场,分别进行了《决战天策府》的6分钟片段展演,引起非常热烈的社会反响,也在网上掀起了对粤剧这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讨论。

  二、娱乐趣味是粤剧艺术的一种体现

  《决战天策府》之所以能受到年轻群体的普遍认可,是因为它迎合了当下的娱乐话语,同时引领出一股时尚风潮。

  回顾粤剧在近代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剧目曲风的演变,还是舞台表现和唱腔的改进,粤剧及其生存形态都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精神与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个孕育于南粤民间,又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大都市得以流行的艺术形式,不仅保留了民间戏剧艺术的世俗情怀,更不断接受着社会文化变革的滋养,才使其转型蜕变成新的都市艺术。正因为具有雅俗共赏的文化特质,粤剧艺术才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府乃至岭南大众娱乐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跃升岭南文化的重要表征。

  自近代以来,粤剧剧目的选题不少具有厚重的时代精神,从抗日题材粤剧到“样板戏”,从《山乡风云》到2014年参加广东省艺术节并获得二等奖的新编粤剧《风云2003》等,然而,这并未改变粤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生俱来的娱乐性质。在特殊的文化背景及民众心理的养育下,粤剧艺术及其相应的娱乐文化时刻呈现着对娱乐性的强烈追求,这种追求表现为对鲜明的现代城市风尚与新奇别致的音乐唱腔的热爱与探求,而推动这种风尚的力量就是近代以来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和运用。

  从粤剧艺术本体来看,近代粤剧艺术发展过程无不呈现出一个有着高度时尚自觉的文艺形式,这种自觉首先体现为对时代审美心理的把握,其具体的表现在于题材内容的与时俱进、音乐唱腔的不断创新、语言风格的粤味彰显与新生词汇应用。无论是在题材方面打破戏班唱本的局限,还是在传统梆黄曲调中加插小曲或时代曲,又或是不失时机地将粤语方言替代戏棚官话,或在粤语中夹杂英语、流行用语,这些从曲本形态、音乐素材方面表现出来的对时尚审美的追求都使得近代粤剧既能继承传统,又能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之中。

  因此,当精心塑造的各式网友人物经粤剧《决战天策府》呈现在年轻观众面前,并受到众人追捧时,粤剧的娱乐性与艺术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粤剧中传统与创新并非二元对立

  此外,从粤剧的发展史来看,粤剧有着兼容性、大众性、现实性等特性。其演变至今天的模式,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变革色彩。

  所谓兼容,就是体现了开放、多元合一的文化特性。也可见岭南文化是吸收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而得以成熟的。粤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什么曲调都能够和梆子、二黄结合起来唱。包括中外古今,信手拈来,任意裁剪,运用灵活自由,变异形板腔体,刚健传统与柔和美并存,众体兼备,在多样性中求统一。在兼容的同时,粤剧也是善变的,可以说,不善变就没有粤剧的兴盛,这当然也包括创新性,唯其善变才有创新,最能适应环境生存,粤剧的曲牌之多为地方戏曲之冠。

  以众所熟知的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薛觉先为例,其就曾大改粤剧原先的行规,把“十大行当”精简为“六柱制”,同时,对粤剧舞台的灯光、布景、化妆、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又将京剧声腔融入进粤剧,将西洋小提琴、吉他等乐器引入粤剧乐队;还将江浙流传很广的民间小调引入粤剧。成就了粤剧在创新中承继传统。

  反观《决战天策府》,用网游团队参与舞台表现的各类设计,从而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立体的戏剧观感,同样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一次跨界创新。这与20世纪二十年代,薛觉先从美国电影改编《璇宫艳史》搬上粤剧舞台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与此同时,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其本质体现的是古典文学,所以“创新性”的命题在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个难题。但应该看到的是,文化艺术的特质不能被比拟历史问题中传统与现代的绝对二元对立,因它在时空的衍变中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

  当下,如《决战天策府》一样的新编粤剧寻求的正是“创新性”中内蕴的历史延续特质,而不仅止于能够在传统戏剧中表现新的生活方式、对于当下社会生活发出批判,因为短暂时代的更迭中会将“创新”抛于历史的长河中,“创新”之于未来也将不啻沦为一种古代情韵。

  因此,必须要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作品中挖掘出人物精神特质,人的情感表现才是永恒的。《决战天策府》中李承恩、小七、唐傲骨等主要角色虽然由一众年轻演员担任,但由于在编排中,强调用众多细节凸显剧中人物性格,让情感刻画变得深刻,体现了人性的多面性。这不仅丰富了粤剧固有的表现程式;在粤剧角色日趋单一化、生旦化的当下,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做到了传统粤剧的人性表现创新,而非仅仅是形式与题材的创新。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