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电视 新闻主播 新闻改革
[摘要]:近年来,新闻主播已引起中国电视界的极大关注。然而,人们对新闻主播的认识还存在不少争议和误区,本文追溯新闻播报的源流,借鉴国外的新闻主播,探讨我国新闻主播的真正涵义,在严格界定之后,进一步探讨如何培养和造就我国新闻主播的途径。
“2005年中国电视主持人论坛暨颁奖盛典”上首次设立了“年度最佳新闻主播奖” 。中央电视台康辉、湖南电视台张丹丹和上海东方卫视劳春燕获此殊荣。在2007年2月份举行的“第50届纽约国际电影电视节”上,凤凰卫视的胡一虎获得“最佳新闻主播奖第三名”(第一名空缺,第二名是CNN的一位主播)。目前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新闻主播”词条有二、三十万条。这些说明新闻主播正日益得到关注,中国电视呼唤新闻主播。然而,到底什么是新闻主播呢?目前人们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因此,理清新闻主播相关概念和建立相关的理论,对我国电视新闻改革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闻播报的源流
一般认为新闻主播是来自于英文“Anchorman”,先是港台等地将其翻译成“主播”,之后经大陆引进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闻主播。“主播”的引进绝不只是称呼的改变,它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还是从与之相关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入手。
(一)播音员
关于播音员的定义,在张颂主编的《中国播音学》一书中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传统播音”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是在电台、电视台的专业工作者,在话筒前、屏幕前所从事的活动,都是直接向听众、观众传播信息的有声语言活动。播音员的主要任务是把编辑部门采访编写的各类节目的文字稿转化为有声语言向受众传播。
可见播音员更多的是以“传话筒”的身份出现,在节目的播出中处于第三人称的地位,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忠实地表达作者在稿件中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准确地表达每一个字。美国学者海德在《广播电视概论》一书中曾说: “作为一名播音员,最难对付的工作之一是以有效的方式朗读他人撰写的稿件,在以撰写为起点,听众为重点的传播纽带中,你起的是桥梁的作用,你的职责是把作者的思想忠实传递给听众、观众。”[1]
播音员除了作为“话筒”忠实的把稿念好之外,他们一般不参与采访、编稿等工作。一般也不会固定在某个节目中,与具体的节目没有固定的联系,只负责最后一道工序——播报。同时基于我国特有的国情,我国的播音员直接代表国家在新闻媒体中权威形象。如大家所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他们直接以第三人称的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的形象向观众传达新闻信息。
(二)节目主持人
与播音员相比较,节目主持人的发展要曲折一些。1981年元旦,中央电台台播部从对台宣传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办了由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节目,从此在中国广播史上,徐曼成为了第一个正式的以主持人名义出现的节目主持人。节目主要策划者兼负责人于礼厚撰文回忆《空中之友》筹办的经过:我们请袁相隆先生(台湾归来的船员)介绍台湾的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和他在西方各国看到的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当他介绍了节目主持人的形式时,我马上意识到这就是改革我们广播电视的一个突破口,之后,我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中力主开办主持人形式的节目。
发展到今天,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有了更多的理解,但主要还是指在有明确的节目定位、在有固定时间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较为固定的以第一人称出现的直接面对受众引导节目进程的传播者,他们多以谈话体的状态播出节目。也就是说,主持人更多的是一种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在节目中使用第一人称的传播者。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有关新闻性节目的播报者,因而将着重于对新闻性节目的分析。学界对于到底该不该称谓电视新闻主持人一说还存有很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主持人与美国的“Host”相对应,而“Host”在美国主要是指称娱乐类节目的传播者,进而认为主持人就是应该专指娱乐类节目的传播者,而对于新闻类型的节目则不能称之为主持人,更多的则应该是“Anchorman”,也就是“新闻主播”。暨南大学的黄匡宇更直言道: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一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与此相反,更多的业界人士则认可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一说法。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就曾说“新闻是社会的良知,主持人若不具备认识的高度及健康的良知,就无法传递出对社会及观众有益的信息。”[2]显然,从这段话中可见他把主持人是归为新闻类节目的。对于到底何谓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有很多的学者对此下过定义,总起来看,主要是将新闻节目主持人看作是众多节目主持人中的一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节目中的各类新闻串联起来,将节目内容顺畅的组合起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顺序播出,他们的工作范畴包括:新闻串联、现场采访、即兴评论、现场调度、把握时间等。
二、新闻主播的起源
目前,我国对新闻主播的认识皆源自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电视新闻播报。在国外,与新闻主播相关的主要称谓有:Announcer(播音员)、Presenter(报道员)、Host(节目主持人)、Moderator(原意是“仲裁人”、“协调人”,借用到电视节目中,特指游戏、竞赛类型节目的主持人),Anchorman(一般译为新闻主播,它源于美国)。
从1955年开始,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保持全国电视收视率第一的位置长达21年之久。它的成功来自于它的高质量新闻节目。而这种高品质的新闻节目的风格和特性是由最具有影响力的、最经常同观众见面的记者(或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来决定的。CBS从第一个代的默罗开始,接下来是克朗凯特,然后是丹.拉瑟。克朗凯特曾说,CBS的新闻特征是由“对个性的崇拜”为基调组成的。个性风格是主持人或主播的重要特征。
人们最早熟悉的默罗是从广播开始,1938年的“慕尼黑危机”报道和1940年的“这里是伦敦”的广播,使他成为一名“那个年代像艾森豪威尔一样的英雄和人物。”直到1951年11月18日,《现在请看》节目第一次播出,默罗才真正开始在电视观众面前展示他独特的个性风格和表达方式。默罗的另外一个颇具风格的节目是著名的访谈节目《面对面》,默罗先后邀请了500多位嘉宾,在他平和的发问下,和观众一起去追究并思考生活中被忽略的问题。我们必须看到,此时的默罗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主播,他更象是一名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人的存在首先依靠于与之相对应的节目形态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主持人节目。陆锡初的《节目主持人概论》一书曾这样定义:所谓主持人节目,是相对于播音员播出的节目而言的,是指有固定的真实的人,以个人的身份与受众直接交流并主持的固定的广播电视节目。在节目中与嘉宾交流是主持人的重要特征。
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主播当属CBS的第二代当家人克朗凯特。美国传播学者布耶(Boyer)曾经说:“沃尔特.克朗凯特虽然在美国最躁动不安、最是多事之秋的60年代和70年代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但他始终保持着沉稳、自信、忍耐、执着、持之以恒和严肃认真的品质。”[3]克朗凯特在一系列的重大历史影响事件中——总统选举、越南战争、种族冲突、暗杀事件、水门事件及阿波罗号登月等——扮演着通告消息、揭示事实和解释事实的角色。在 1952年冬天,他已经不再是一般的Announcer(播音员),而被CBS称为“Anchor man”。 查阅《新英汉词典增补本》,我们发现“Anchor”的第1个词义是“锚”,第4个词义便是“团体比赛中位置(或顺序)排在最后的运动员”。 休伊特曾明确地告诉中国记者,“Anchor man”与船锚没有任何关系。他说“Anchor man”是借用词,来自体坛。它借用了某一接力赛运动队最佳选手的名字,进而解释说,在田径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的,总是最强最棒的人,这个人就叫“Anchor man”。
但是此时的克朗凯特既无内容主控权,又无高薪收入,只是在声名上显得耀眼,在公众心目中象一个权威。所以,50年代的克朗凯特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新闻主播。整整10年之后,CBS打造《克朗凯特晚间新闻》,任命休伊特担任执行制片人,克朗凯特担任主播。这一次,克朗凯特才提出他必须拥有“managing editor”职权,对新闻报道的选题和新闻制作过程具有决策权。自1963年开始,克朗凯特作为主播,同时也是主编。但是,他的薪金并未同时发生变化,因而克朗凯特并不富有。
然而就是这个变化,让“主播”概念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更为准确的含义。即不仅在演播室现场负责组织新闻报道的串联,而且从头至尾要在节目制作流程中起内容主导作用,主播即主编,是栏目内容的最高领导。也就是在此时,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主播。之后进一步发展,逐渐进入了电视新闻明星制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受益者是丹.拉瑟。
1981年,克朗凯特退休了,丹.拉瑟继任,他继承了克朗凯特拥有的一切,但权力更大。他不仅控制着自己栏目的内容,而且在CBS制订新闻制作政策的时候也有发言权。他无须通过制片人,可以直接给记者部署报道任务。他甚至有权调用一切他所需要的人员——可以列出新闻部所有一流记者、一流摄像师、一流灯光师、一流录音师的名单,这些人,必须随时听命于他,而其他制作人如果需要这群人,必须得到拉瑟的首肯。
此外更重要的是,拉瑟得到了克朗凯特从来没有得到过的高薪——年薪220万美元! ABC和NBC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觉察到全新的新闻主播时代来临了,自己也必须给自己的主播大幅度提薪。这消息拉瑟很快知道,他觉得自己和其他主播不应该等同,自己是灯塔,所以他要CBS追加薪俸。结果,CBS给拉瑟每年加了80万美金,并且签下延续雇佣合同,保证拉瑟担任晚间新闻主播直至1990年。事实上,拉瑟一直做到2004年因为小布什案才被最终拉下马来。
可见,到了80年代的拉瑟时代,电视新闻主播才开始集内容控制权和巨薪于一身,并最终确定了其基本属性。形成电视新闻主播的三大特点:言论权威、内容大权、高薪收入。准确地说这是超级新闻主播的特点。
三、我国的新闻主播
如上所述,新闻主播与播音员有很大的区别,与新闻节目主持人却十分相似,这也是业界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其实,新闻主播还是有其独特的传播功能和工作职能的。他在新闻播报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他将在我国电视新闻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新闻主播有三个主要的特征:
首先,新闻主播是新闻节目的主要播报者,他与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传播语态是播报,主要是一个人播讲消息类节目或杂志型节目;后者的传播语态是谈论,主要是通过与嘉宾和评论员的交谈,主持谈话类新闻节目。同时,为了形成个人风格和节目品牌,新闻主播对于其所在的栏目是相对固定的,并对其进行包装推介,在国外甚至以名主播的名字来命名栏目。
其次,新闻主播与播音员的区别在于:他除了播报之外,还负责新闻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实际上行使主编的职能。丹﹒拉瑟的工作是这样的:每天上午11点钟,新闻中心要把采集到的所有重要新闻打印出一个目录。编辑经过初选后,在12点钟时,打印出第一张节目单。节目单下方画一条曲线,线上面的新闻目录,是《晚间新闻》准备采用的,线下面的新闻目录,是备选的。这张节目单打出之后,丹﹒拉瑟就和他的三位主要助手开会,讨论并确定《晚间新闻》上哪些新闻,哪条新闻上头条等等。由此可见作为主播的丹﹒拉瑟拥有新闻内容控制权。“新闻节目竞争在于新闻‘含金量’的竞争。未来将是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信息可以独家占有,惟一可以追求的是独家的视角, 主播将对共享资源中的独家视角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4]
第三,为了确保对新闻内容传播的掌控,他还要负责调度和指挥一个工作团队。这里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新闻主播与国外的超级主播不同,他主要拥有内容控制权,而不一定拥有行政控制权。因此,还需要制片人和监制给予的配合支持。当然,对于一些名主播也应让他拥有一定的行政控制权,让他掌握更多的节目资源以打造节目品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新闻主播作一个较为严格的界定:新闻主播就是新闻内容的编播者,他不仅是新闻栏目相对固定的播报者,而且拥有播出内容的控制权,为了确保这一控制他还享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这与目前我国业界习惯称为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一般来说,所谓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并不完全具备以上定义,除了播报语态之外与播音员并无多差别,且带有一定的表演成份。因此,笔者认识还是叫新闻主播更准确一些,更符合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
然而,集编播于一身的新闻主播,目前在我国还比较匮乏的,优秀的新闻主播就更是廖若晨星了。如何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的新闻主播?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转换机制,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郭镇之教授曾经指出:媒体与政府合为一体的体制为世人所诟病。这一体制的确制约着新闻主播的话语空间,然而体制改革的确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在现行的新闻体制下,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新闻主播的自身价值。其次要转换机制,为新闻主播提供最多的新闻采访、编辑和播出的权利。变行政中心制为制播中心制,让他们有更大的新闻内容掌控权、制作资源掌控权,为新闻主播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改革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
我国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有一种畸形现象:一方面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挤破了门槛;另一方面无法满足业界对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将播音员、新闻主播和节目主持人这三种专业人才培养统统放在一个播音主持专业里,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就是除了播音技能和理论外,学生无主专业。根本满足不了电视新闻传播的需要。因而,我们认为应该把该专业一拆为三:一是播音专业、属于应用语言学;二,节目主持人作为影视艺术专业的一个方向;三,新闻主播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从学科性质和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专业设置更为科学。
(三)转变新闻主播的培养模式
实际上许多新闻主播或新闻节目主持人并非来自播音主持专业。反观国外根本就没有播音主持专业。不仅美国没有,世界上所有传媒大国也没有。无论是CBS的默罗、克朗凯特、丹.拉瑟,还是ABC的约翰.达利、弗兰克.雷纳兹、彼德.詹宁斯;NBC的约翰.钱塞勒、汤姆.布鲁考等大腕,这些新闻一线的“老记”,无不是经过摸爬滚打半辈子才坐上新闻主播的宝座。新闻主播的产生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我国,正如胡一虎所说 “新闻主播路还很长”。如某新闻频道选拔新闻主播,却要参赛者进行才艺表演比赛,无疑将新闻主播等同于娱乐节目主持人,能选到优秀的新闻主播吗优秀的新闻主播不是来自于播音员,不是来自于节目主持人,也不来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而是来自于新闻一线的资深电视记者。因而,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新闻主播培养模式:新闻记者——资深新闻记者——新闻主播——名牌主播。只有沿着这一路径,中国电视才能打造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主播,更多的名牌主播和名牌栏目。
[注释]
[1]陆锡初:《节目主持人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4,第89页;
[2]李立:《尴尬与超越》,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第4页;
[3]王纬:《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4,第26页;
[4]叶璐:《透视我国新闻主播的发展及问题》,北京,当代电视,2005、7,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