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秋枫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自1967年踏入音乐创作领域以来,用极大的热情创作了大量赞美党和人民、歌颂祖国和家乡的音乐作品,包括《我爱你,中国》《颂歌献给毛主席》《祖国四季》等声乐套曲。他的作品旋律悠扬、气息深厚、音域宽广、感情丰沛、气势磅礴,彰显个性之余,又饱含着民族及地方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国的音乐创作思路。
一、郑秋枫作品的创作风格
一部成功的声乐作品,必然拥有其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给听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郑秋枫的音乐作品便是如此。
(一)旋律悠长 气息深厚
郑秋枫的音乐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旋律悠长,气息深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特征几乎贯穿了郑秋枫的整个创作生涯。例如,在《颂歌献给毛主席》中,他将单音长音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东海扬波红日生”这一句中,“海”这个字占了五拍半,时值非常长,音域相对较高,如果没有稳定而深厚的气息,将很难对这段词有较好的把握。演唱这一句时,歌者要气沉丹田、控制气息,才能保证音准和时长,表达出歌曲应有的慷慨而雄壮的情绪。又如,《祖国四季》套曲的第二部分《夏——海鸥飞来了》这首歌曲,它的乐句相当规整,全曲均以四二拍呈现,没有单独的散拍乐句,换气的难度相对减少,但要唱得圆满,还是要下很大功夫。整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活泼而欢快的情绪,热烈之余不乏大气与稳重,体现海鸥的勇敢品质和矫健身姿,并以海鸥喻台湾,预示着台湾同胞将会像海鸥一样,乘风破浪,重返祖国母亲的怀抱。结尾部分是激动、感恩和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意图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传至听者的耳朵,并以干净利落的抢拍收尾,激荡起听众心灵的涟漪。要达到以上目的,演唱者必须对演唱的情绪及其产生的共鸣效果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把握,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气息控制模式。从歌曲开篇到花腔部分之前,歌者每隔四个小节需要进行一次高效而迅速的换气,以保证各个乐句之间的连贯性以及自身气息的力量性。结尾部分“一颗火热的心”这一句比较特殊,“一颗”之后需换气一次,“火热的”三字应当再进行一次换气,因为最后一个“心”字时值长达十三拍之多,要保证圆满地拖足十三拍,必须在唱“心”之前换气一次,以保证每个小节、每个字的发音都饱满而有力,继而彰显他在作品中所灌注的热情与生命。另外,郑秋枫的声乐作品还经常使用大跳进,以抒发浓浓的赞颂之意。在《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中,歌声婉转悠扬的百灵鸟成为颂唱的主体,引子部分在高音区有四度和五度上行,还有十二度下行迂回,展开部分有大量的八度跳进,并达到最高音,层层推进,感情饱满,气息深厚。歌者在演唱时,要着重加强对气息的控制,以深呼吸保证气息的力量,以高效的换气保证气息的畅通,以此对高音区与低音区的音色进行统一,对从头到尾的气息加以连贯。
(二)运动花腔 灵动婉转
郑秋枫声乐作品的第二大风格特征在于对花腔手法的独特运用。他的歌曲有很多都带有花腔,用来表达激动、兴奋的情绪,比如《春天来了》和《祖国四季》套曲中的第一首《春——祖国的春天》。两首歌曲在创作时均模仿鸟儿的欢快啁啾,前者充满力量、音域宽广,好似百灵鸟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后者则以花腔手法进行音律的强烈对比,由此突显旋律色彩的变化。《我爱你,中国》同样是花腔手法运用的一个典型。前奏部分在和声方面对主和弦进行分解,并加入丰富的经过音,为百灵鸟的出现埋下伏笔。引子部分在G大调上进行,旋律上有许多四度的大跳进,跌宕起伏、悠长婉转,力量感很强,似乎让听者看到百灵鸟凌空飞翔、引吭高歌的情境。引子过后是间奏部分,共有八个小节,这一部分的情绪更加饱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采用连续的三连音节奏,自然流畅、气势磅礴,显示出百灵鸟俯瞰之下,祖国大地万物复苏的繁荣景象。随后,歌曲正式进入主题。主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两句在高音区波动起伏,第三、四句则转回中低音区,宛如百灵鸟的自由吟唱。第二部分为带转调的四句体,从弱拍大跳至强拍,旋律曲折、情绪高涨,随着旋律线的层层推进,歌曲进入高潮,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抒发到极致。随后的伴奏是一系列分解琶音,由十六分音符构成,与第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流动性更强,更富于灵性和动感。第三部分,前两句完全是对第一部分的再现,第三句进行到第四个音之后,便开始八度大跳,旋律再一次出现波浪式演进。接着,旋律线逐步上升并缓缓回落,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和热爱之情化为涓涓细流,恒久流传。衬词“啊”在那不勒斯和弦之上悠扬婉转、气势恢宏,将全曲自然而然地引入尾声。尾声部分是对主体部分最后一句的重复,音调方面也是对主题的展开,最后全曲在高音区结束,情感真切、扣人心弦,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与眷恋之情显露无遗。
(三)中西交融 纵贯古今
最后,郑秋枫的声乐作品还体现出东西交融、纵贯古今的特点。文革结束以后,艺术歌曲的创作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出现了一大批极具感染力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们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大力提倡民族风格,郑秋枫的作品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在曲式结构方面,他的作品既彰显了我国民间音乐极具特色的起承转合的创作规律,又具有西方曲式中对比鲜明、不断再现的结构特征,能够在严谨的结构之中对我国群众的情感状态予以最为真实的表达。在和声语言与发声技巧方面,郑秋枫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按照西方的布局技巧来进行的,讲求声音的连贯性与统一性,注重音域的宽广性,强调音色的明亮性,提倡共鸣的丰富性,特别适合用西方的典型唱法——美声——来进行演绎。他的歌曲要求演唱者对真假声的转换以及共鸣的发声拥有较强的把握,特别是在高音延长处,倘若不具备这种发声的能力,那么恰到好处地抒发感情也便无从谈起。例如,在《十月里响起一声春雷》这首歌曲中,第三段首句以三连音的弱拍开场,并一步步地将音乐推进至最高音,这一句的时值为八拍半,要表达是一种连贯而顺畅的情感,中间不能有任何换气或者偷气,并且音调在气息的推动下由低至高,需要的气量和力度也是越来越大,其演唱难度可见一斑。演唱者必须要有极佳的控制气息的能力,以及高超的发声与共鸣的技巧,才能以圆润、饱满且稳定的声音完成这首歌曲的演唱。
不过,尽管郑秋枫的音乐在曲式结构方面大量借鉴了西方的优秀创作原则,但同时也突出了我国的民间音乐特色,符合我国群众的审美特点和欣赏习惯。他在曲调方面将传统的创作方法发扬光大,将西方的曲式结构纳入我国的调式体系框架之中,调性方面具有我国民间歌曲较强的稳定性,在和声布局方面则重点突出和声的功能性,音乐的思路更加清晰,逻辑更加鲜明,整首歌曲的流动性与舒展性也更强。在旋律方面,他还大胆运用民族音调。比如,在《祖国四季》套曲之一《春——祖国的春天》中,花腔富有浓郁的苗族风味,在《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中,则大量借鉴了新疆塔吉克的民族舞蹈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歌曲《我爱梅园梅》中,则体现出江南民歌与戏曲拖腔的完美融合。
二、郑秋枫声乐作品的审美风格
郑秋枫的声乐作品题材多种多样,表现手法颇为丰富,但探究其作品的审美风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作品在审美方面还是有三点共同之处。其一即热情和积极的审美情绪。在郑秋枫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发现一首具有哀婉情绪的乐曲,其所有作品均为积极向上的题材,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第二,郑秋枫的作品极具时代气息,在其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作品,扑面而来的就是各个阶段的时代感。这一点从其改革开放时所创作的作品和其离休后所创作的作品可看出。第三,郑秋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韵味。在郑秋枫的很多作品中,民族的质朴和音调被其广泛运用,从中可看出他对民族艺术的喜爱。
三、郑秋枫声乐作品的影响
郑秋枫的声乐作品题材多种多样,表现手法颇为丰富,既体现了对西方经典创作技巧和曲式的借鉴,又继承了我国民间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他将西方具体的调式纳入我国民间音乐的整体框架之中,在彰显艺术创作个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审美特点与情感倾向,对西方传统调式做了民族化的改进,使之符合我国人民惯常的欣赏方式,是能够为中西方大众所共赏的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他将西方的美声唱法在中国推广开来,将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花腔”技巧引入我国的音乐创作领域,并把我国的音乐道路指向民族化的发展方向之上,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灌注到艺术创作之中,促进歌唱艺术的本地化发展,对我国声乐作品创作的探索与创新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另外,以往的声乐作品往往忽视了各种演唱技术的有机统一性,在呼吸、发声与共鸣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要求,而郑秋枫的声乐作品非常显着地体现了技法以及演唱等各个方面的和谐之美,无论是歌曲创作中的中西融合,还是伴奏、合唱与主唱的配合,都应忠于最终的艺术效果,这对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娟.《歌曲<我爱你,中国>探析》.音乐教育与创作,2013(8). [2]何平.《郑秋枫器乐作品创作谈》.广东艺术,2003 (6). [3]郑秋枫.《声乐组曲——<祖国四季>》.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4]周光远.《浅析<我爱你,中国>的演唱技巧》.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 (2). [5]周畅.《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