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音乐舞蹈>莫使艺术孤芳赏,勿让知音东流去>正文

莫使艺术孤芳赏,勿让知音东流去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内容摘要:未来高雅艺术市场的繁荣需要有一批年轻优秀的知音作为消费者,青年大学生正是高雅艺术的主要“购买力”。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普通高校大学生也有自身的特点,艺术教育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的艺术审美取向,引领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自觉成为高雅艺术的“知音”,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拓展高校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关 键 词:高雅艺术 艺术教育 知音
  
  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的真正繁荣与和谐,有赖于良好的导向、合理的运营、社会资金的赞助、市场的良性竞争等。但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培育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青年艺术爱好者为高雅音乐会的优秀听众,成为高雅艺术明天的购买力或消费群,才是使高雅艺术演出市场朝着更健康的方向迈进的内在动力。一个和谐繁荣的艺术市场,反过来又能提升全民族的艺术素养,培育民族文明风尚,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是未来高雅艺术“知音”的主体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智走向完全成熟的时期,多年来全面广泛的教育使他们有着良好的理性素质。在这一阶段,已经逐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情感丰富的人,才有可能体会到高雅艺术中微妙、复杂、强烈的情感,理解艺术作品中崇高深刻的精神内涵、理性的结构张力和时代个人的美学倾向,才能感觉到艺术作品中文化血脉的共振。若不是如此,列夫·托尔斯泰为何会在听完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后号啕恸哭?傅雷先生晚年听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后,为何会发出“含泪微笑”的感慨?若没有一腔热血的爱国激情,没有强烈的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很难想象托尔斯泰会在音乐中找到如此巨大的情感力量。若没有学贯中西的学术底蕴,没有艰难人生的历练,没有冰雪高洁的人格,傅雷先生又如何能体会到莫扎特那晚年无从言说的苦涩呢?
  高等教育应该是使人一生受用的教育,而非一毕业所有所学都能转变成实际的需要,若一味追求高等教育的功利化,那么我们高等教育就与技校职高教育无异。高校的艺术教育看似“无用”,并不能在学生一毕业就体现实用价值,但是学生在大学阶段若接受了成功的艺术教育会使他们一生受用。让大学生成为高雅艺术的“知音”,可能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也许要等他们离开高等学校很多年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因为人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积累、完善和成熟。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始终保持发展的、长远的目光和胸怀,还要有坚定的信心与毅力。
  
  二、引领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自觉成为高雅艺术的“知音”
  
  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们在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学生对高雅艺术望而生畏、缺乏兴趣,而商业文化和庸俗歌舞却占领舞台和荧屏,部分学生盲目崇拜港台二三流歌星,与其痛心疾首甚至责备学生,我们不如先自我反思,想想自己的责任。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该用什么态度对待流行音乐?大学生是一个理性的文化群体,但同时也是一个散发着洒脱率性的青春气息的青年群体,他们对于一切新鲜东西充满好奇,他们勇于尝试和接受新的事物,他们无拘无束追求自由,甚至有点离经叛道,那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相比较高雅音乐,一些流行歌曲轻松而有活力、鲜明且直观,直接表达了年轻群体的内心感受,年轻人很容易从这些音乐中找到自我认同,包括对爱情、对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等问题的认同。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完全没有必要把这看成“洪水猛兽”。我们与其让学生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误入“恶俗流行音乐”的圈套,不如郑重其事地开设探讨流行音乐文化的课程,让学生真正从历史、社会、文化和音乐本身去了解流行音乐,建立自己正确的对流行艺术的看法,进而获得能分辨良莠的理性判断能力。正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更多的人“拥有打开好音乐的钥匙,并且同时有对抗坏音乐的护身符”。
  流行音乐是亲切、随和、轻松的,但好的流行音乐和高雅音乐一样,也可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揭示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现实,表现内心深处真实强烈的情感。即使是最具叛逆精神的摇滚音乐,也是源自于人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在上世纪60年代反对战争关注尖锐的社会问题中走向鼎盛,在七八十年代对人性的自我反思中把自身推向了表达内容最深刻的一种流行音乐形式。著名的艺术摇滚平克·弗洛伊德的杰作《迷墙》,充斥着对战争、对人性压迫的控诉,那强烈刺耳甚至有点血腥的画面,不正让人想起了勋伯格的杰作《华沙幸存者》里弦乐器尖利震撼的声音吗?这两部独特的尖锐刺耳、令人绝望的作品,不是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痛苦绝望的时代,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人类永恒的精神吗?再有重金属摇滚“齐柏林飞艇”乐队的《通向天堂的阶梯》中表现出的“忧伤——无法遏制的愤怒——悲伤的深渊”的情感历程,不正如一部充满矛盾和戏剧性的庞大的交响乐吗?60年代鲍勃·迪伦的民谣摇滚,若略去音乐部分,不正是一首首杰出而伟大的诗篇吗?流行艺术与高雅艺术并非水火不容,相反能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流行艺术,倒是为欣赏高雅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要让学生了解,除了这种烙上了年轻人记号的流行艺术外,还有一种表现更为含蓄、微妙、成熟和复杂的艺术。在人生的某些时候,高雅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在高雅艺术中有着流行艺术所没有的理性和谐、崇高壮丽之美,还有着荒诞甚至丑的美学取向。随着心智的成熟,人的审美感受能力也将进一步成熟和健全,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能力应该从喜欢简单、鲜明、优美的流行艺术发展到理解复杂、微妙、强烈的高雅艺术。正如歌德所说:“一个只能欣赏美的人是软弱的,而能欣赏崇高、悲剧、荒诞甚至丑的人,才具有健全的审美趣味。”
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拓展高校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由于各种因素,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文艺术课程停留在普及和概论阶段,内容浅显,涵盖面窄,且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依赖于课堂,课程周期很短,造成实际教学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高校的人文艺术教育如无法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不仅使人文素质教育起不到应有的成效,势必也会影响到未来中国高雅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改革,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大学生自身艺术修养的不同程度,由于高校扩招、各个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各个地区和家庭的经济文化水平差异等,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艺术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实践能力都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然而教育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体现公平,这就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仅要努力兼顾全部,引领更多的人走进艺术的大门,还要使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对艺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获得更大的提高空间。教师可精心设计所授课程的内容,打破以往普通高校艺术鉴赏课程一贯按历史框架来教授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围绕设计的某些重大的能给学生思考空间的美学问题展开。可以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引出更多不同时代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将有利于扩大学生欣赏艺术的广度。对于学生来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思考能力,还能使不同的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来思考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与美学倾向,达到兼顾不同层次、满足不同个体需要的效果。以笔者在高校担任的《音乐鉴赏》课程为例。在课堂教学上,笔者设计了关于“音乐到底表现什么”的问题,并尝试分别从以下论题来探讨:“音乐表现故事——音乐与文学”“音乐表现视觉——音乐与绘画”“音乐表现情感与气质——音乐与人”“音乐表现时代——音乐与历史”“音乐表现思想——音乐与哲学”“音乐表现结构美——音乐与建筑”“音乐表现高超的技能之美——精湛的音乐表演技术”“音乐表现的意境——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等。在对每个论题以发散式的思维探讨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音乐的题材、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音乐的结构与形式、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及音乐风格和音乐意境等音乐美学问题。这些探讨可以从很浅显的问题开始,如“音乐可以有内容吗?音乐能表现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吗?”接着以使用文学作品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为例来分析欣赏,然后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论题的思考:“音乐使用与文学一样的题材,表现的形式相同吗?音乐的形式是什么?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何?”进而可以导出历来音乐美学史上争论最大的问题——“自律论与他律论”。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兼顾学生各个层次学习的需要,也使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触及到了艺术美学领域的问题,拓展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深度。
  
  结语
  
  在大学生中培育高雅艺术的知音,是事关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也是有关高雅艺术的发展、演出市场的健康繁荣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长远问题。因此,在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中,落实贯彻这一观念,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却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切莫为了“培育高雅艺术的知音”而让艺术教育变得“功利化”,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务实的”,而不是“功利的”。
     参考文献:
  [1]沈致隆.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甘阳,陈来,苏立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美)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 詹正茂等译.艺术文化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