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声音观念”的科学性探讨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内容摘要:强调合唱声音训练的欧洲传统模式的科学性,是为求得合唱音色协调统一、声部平衡和谐,取得美妙的合唱音响,从中体会和进一步认识到合唱艺术中对声音训练的科学性要求。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民族风格特点的不同,使得我们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和作品色调、声音训练的观念不尽相同。合唱的声调是由合唱本身的风格、民族特色、表现形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关键词:合唱 声音观念 科学性 风格 色调
合唱究竟应该怎么唱,什么样的声音演唱训练才合乎国际合唱比赛评委的尺度,对合唱声音观念的认识和要求是否唯此一个标准,对于各国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特点,合唱作品演唱应该把握哪一种声音,在我们的合唱教学训练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声音训练方法等,这些一直是围绕合唱艺术发展经常提出的问题。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从中悟出和找出一条合乎合唱艺术要求的声音训练标准,对提高我国合唱水平,接轨、靠拢国际高级合唱水平,研究探讨合唱声音的发展及建立完整规范的系统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对这些问题略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合唱声音的艺术内涵
纵观合唱发展历史,从中世纪(800—1400年)开始的单声部合唱形式基础上产生了多声部合唱,历经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年)、巴洛克时代(1600—1750年)、古典时代(1750—1820年)、浪漫时代(1820—1900年),至21世纪的今天,合唱艺术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合唱艺术的起源与西方宗教中的天主教、东正教这两大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主教”的合唱发声方法属于拉丁语系,其声音位置靠前,运用半声、假声控制的演唱很多,演唱的地域从罗马到西欧及北欧;而“东正教”的合唱发声方法属于希腊语系,声音特点是洪亮、宽广,演唱的地域在东欧,主要是俄罗斯。由于欧洲人是伴随教堂音乐长大的,所以他们无论怎么唱,发声始终保留着唱诗班的痕迹,在合唱演唱中较完整地继承了古典的Belcando的艺术风格。毋庸置疑,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经过300多年的发展,是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也是当今全世界声乐比赛的评判标准。世界各国的合唱声音训练也都是以意大利的美声发声为基础,较完整地继承了古典的Belcando的衣钵。它是柔美的“直声演唱”,音质优美,达到松弛圆润、柔和连贯,呼吸通顺流畅,音色明朗典雅,尤其是很好地把握了演唱合唱歌曲与艺术歌曲、歌剧的发声状态区别,是以混声、半声和轻机能为主,柔和而富有弹性,控制能力较好,演唱时声音的整体线条非常清晰,抒情性强,理智地参与演唱,多用柔和的音色,用积极控制的音量以半声为主状态的直声演唱,使得合唱变得丰富多彩,合唱的整体音色更加协调统一。无论表演欧洲教堂唱诗班那天使般美妙的合唱,还是贝多芬具有英雄史诗般的《合唱交响曲》《欢乐颂》,都充分展示了合唱艺术的魅力,展示出人声的力与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从而达到庄严肃穆、气势辉煌的神圣境地,创造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恢宏壮丽的典范,把“贝九”所体现出的宗教虔诚与人类大同理想融为一体,化为伟大的坚定信仰,成为音乐哲学的纪念碑。
二、我国合唱声音现状
我国的声乐训练早期一直深受俄罗斯声乐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合唱声音方面受其影响更深一些。主要表现在声音饱满、雄壮,但往往吐字不清,声音位置不高,过于靠后,因而歌唱的声音线条不清楚,和声浑浊,高音上不去,演唱中强调激昂情绪和气氛渲染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合唱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将意大利美声唱法应用于合唱之中,讲究用气息支持歌唱,讲究声音的控制,合唱的声音不再是一片口号的吼声了,有了抒情和柔美,欧洲的合唱曲目也走上了舞台,合唱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各大专院校,音乐院校的合唱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吸收欧洲传统唱法的训练,尤其是我国一些较高水平的合唱团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但再仔细聆听欧洲合唱团的演唱,我们会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声音非常清晰、轻松,弱声、假声的控制非常细致,声音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保持高位向前移动,演唱和声清新饱满,浓郁醇厚。与此对比,我国的一些合唱团,在演唱一些外国歌曲时感觉就不怎么像,总是中国味的外国合唱曲。印象最深的还是合唱声音过于响,过于亮,合唱队员很卖力,始终在用一种“响亮”的声音色彩来演唱,总是残留着俄罗斯派的痕迹和英雄主义视死如归的气概,声音很难弱下来,或弱下来就虚掉了。因此,合唱的强弱处理不明显,缺少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我们在处理合唱声音的平衡协调上,总是有的人声音个性太突出,没有很好地形成统一的发声状态,演唱不清晰,音效模糊。问题在于合唱声音观念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热情有余,过于卖力,唯恐自己的声音不大,害怕别人听不到,都想把个人的演唱技巧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样的演唱极大地破坏了合唱的音响效果,使合唱在整体方面变得不协调、不统一,这是合唱声乐艺术中最为忌讳的不良习惯。
我国专业性的合唱团寥寥无几,长期以来由他们演唱的曲目、声音的唱法似乎成了我国众多合唱团队所效法的楷模。以《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为主,在中国近20年以来演出场次之多、阵营之大、声势之旺,远远超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远远超过了合唱艺术本身的价值,使人们知道合唱只是一种斗争武器,一种宣传说教的服务工具。似乎合唱也只能用这样一种浑厚呐喊的声音演唱,因此对合唱声音概念有了误解。当然,我们对非专业性的群众歌咏活动则应该用客观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首先是一种群众艺术,不能求全责备,但我们要引导正确的歌唱声音,使合唱水平逐步提高,在演唱曲目方面,不仅能唱《黄河大合唱》之类,而且能唱欧洲古典经典作品。我们不是说《黄河》不好,《黄河》也是应该唱的,而实际上,近年来合唱团体演出《黄河》在合唱声音的追求和运用上也是有发展和进步的。尤其是比较我国建国初期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文革”时期,声音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但绝不能只会唱这一类作品,在文艺水平上固步自封,以高水平自居。我国的合唱事业不应停留在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出现,而是应作为一种艺术,多方面接触,重视对古典曲目的排练演唱,进一步开拓艺术视野,相信在合唱声音的观念及其运用上都会有一个新的起色和台阶。
三、作品风格与声音观念的关系
我们强调合唱声音训练的欧洲传统模式的科学性,是为求得合唱音色统一、声部平衡和谐,取得美妙的合唱音响,达到淋漓尽致地表现合唱作品艺术内涵的境地。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以线性体现旋律的一种横向进行,一种单旋律的齐唱形式;而欧洲的传统音乐是在教堂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堂音乐的发展,创造出了用不同声部进行演唱的形式,它经过了从非常平直到按不同声部演唱的过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民族特点的不同,使得我们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和作品色调、声音训练的观念方法不同。因为合唱的色调是由合唱本身所具有的风格、民族特色、表现形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所以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作品风格。
风格随着时代在变化,而风格又是以方法来得以体现的。所以不同风格就有不同的方法,不同风格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音色和色调处理方法,像柴柯夫斯基的《金色浮云》、舒曼的《梦幻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中国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飞来的花瓣》等,基本上是可以用同一种合唱音色进行演唱,但是由于这些作品的民族风格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这些作品在基本色调的把握上具有明显的不同。
演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作品,就要了解和掌握作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比如演唱《阿拉木罕》,就要了解和掌握新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该地区音乐风格特点和作品风格,掌握维吾尔族民族热情活泼、风趣俏皮的民族性格。首先在节奏上要把握准确,演唱时吐字清晰,音色要甜美、明亮,音量控制在中强为宜。还有其他一些中国合唱作品,如《祖国颂》《长江之夜》《长征组歌》,少数民族优秀合唱作品《赶圩归来啊哩哩》《赶牲灵》《三十里铺》等,这些合唱作品无论从音色、音量、气息控制还是基本色调的处理,都和欧洲传统唱法有所不同,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点的不同所决定的,符合我们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因此,我们在排练和演唱时要充分把握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合唱作品的基本风格和民族特色,在声部音色统一和追求合唱整体协调统一的基点上,充分利用色彩处理手段解释和演绎合唱作品,使合唱更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合唱声音的训练并不是说唱什么作品都强调只能用一种声音,因为音色是由作品内容引发人的感情,并由感情形成的一种生理状态,在这种生理状态下所发出的声音,才是合唱需要的声音和音色。我们认真研究、探索合唱声音的观念和内涵,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握合唱声音的真谛,为更好地表现合唱作品服务,从而创造出群体和谐柔美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韩斌着:西方合唱音乐纵览[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
[2]修海林: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肖白:合唱艺术对话[J].合唱艺术,2005年总第28期
[4]郭文德:合唱的协调与色调[N].合唱通讯,2005年总29期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