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梆子腔”以及它的演唱方法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论文关键词〕梆子腔唱腔演唱
〔论文摘要〕“戏曲”一直被当成是国粹,但是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国粹不但没有明显的发展、进步,而且越来越不被年轻一代所看好,可想而知,它日后的发展将是多么地困难,本文着重讲了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的“梆子腔”的概况以及他的具体的演唱方法,希望能给不了解戏曲音乐的年轻一代以学术上的参考。
一、梆子腔的起源和发展
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在梆子腔中,承担指挥、引导整个戏剧音乐节奏变化任务的,是以硬木(通常是枣木)制成的一种打击乐器——梆子,梆子腔即因此得名。
梆子腔形成后即盛行于陕西,并广泛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在陕西境内,秦腔分为四路: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中路秦腔也叫西安乱弹,以西安为活动中心;南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安康一带,也叫汉调秦腔、汉调桄桄、桄桄戏;西路秦腔以原凤翔府所属地区为活动中心,凤翔府旧称西府,因此西路秦腔也称西府秦腔。
清代中叶,梆子腔已越出秦地,大量向其他地区流传。至乾隆年间,梆子腔已流传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等十多个省份。在所流传的地区,梆子腔银快地就与这些地区原来的乡音土调结合起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剧。
二、梆子腔的艺术形式
1.一般特点
梆子腔所包括的剧种均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为主奏乐器,从戏剧音乐的结构形式来分,我国戏剧可分为曲牌联套结构和板式变化结构两大基本形式,前者又称为“联曲体”,后者又称为“板腔体”。梆子腔是一种形成最早、最曲型的板腔体结构形式。
唱词主要是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对称形式,音乐上采用板腔变化结构,同时又有辅助性的多种花腔乐句。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大部分剧种为征调式。其旋法多跳进,唱词节奏用闪板(前半拍休止的节奏型),音乐风格具有高亢激越、悲壮粗犷的特点。
2.梆子腔剧种中的腔
“腔儿”又叫“彩腔”或“二音子”等,是梆子腔剧种中所使用的华彩乐句,曲折婉转,起伏顿挫,歌唱性比较强,往往有特定的表现功能。“腔儿”主要用于慢板,一般用于慢板上下句的第一逗之后或者句尾,作拖腔。“腔儿”的加入,使慢板的基本句式大大扩充。此外,在其他板式中,也有“腔儿”的使用。“腔儿”的唱法有用假声翻高八度并配以原音“咿”、“咹”、“噢”、“哎”等演唱和不翻高八度用真声演唱两种形式。在不翻高八度用真声演唱的形式中,有的还填入了唱词,使“腔儿”与唱腔的其他部分连接的更加自然。“腔儿”大多用在剧中角色情感十分激动或戏剧情节向高潮推进时。
3.梆子剧种的板式
一般梆子剧种板式有:原板(一板一眼,2/4,中速)、慢板(以板三眼,4/4,速度较慢)、流水(有板无眼,1/4,较快)、快流水(有板无眼,1/4,更快)紧打慢唱(有板无眼,极快)、散板(自由节拍,自由速度)、滚板(散板杂以有板无眼)。这些板式在梆子腔各剧种中名称不同,从某些名称中可以看出不同剧种相同板式之间的关系。
4.梆子腔音乐中的“花音”和“苦音”
在梆子腔剧种中,秦腔、同州梆子、蒲剧和川剧弹戏等有“苦音”、“花音”的音阶、调式之分。花音又叫欢音,因具有欢快爽朗的风格色彩而得名;梆子腔曲调的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并大多为征调式。在花音音节中,除了突出主音sol外,第二级音la和第六级音mi是调式中的特性音,其重要性仅次于主音,第三级音si和第七级音fa则较少使用。而在苦音音节中,第三级音偏低的si和第七级音fa是调式的特性音,其重要性仅次于主音,第二级音和第六级音则较少使用
三、梆子腔的剧种
(1)秦腔
秦腔主要流传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西北地区。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秦腔盛行,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并在陕、甘一带逐渐形成同州腔(陕西)、醴泉腔(陕西),渭南腔(陕西)、周至腔(陕西)、陇州腔(甘肃)、陇西梆子(甘肃)等支系。后来,在陕西省内,秦腔又发展为东、西、中、南四路。流入陕南,衍变为汉调恍恍。
(2)晋剧
晋剧流行于山西中部、北部,内蒙古大部分及河北张家口、陕西榆木等地区。晋剧即山西中路梆子,因兴起于晋中而得名。它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为“山西四大梆子”。中路梆子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
(3)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于华北、东北及山东北部,曾有京梆子、直隶(今河北省)梆子、卫(指天津卫)梆子、秦腔之称。1952年定为河北梆子。
(4)豫剧
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长江以北和西北各省,以及新疆、西藏、台湾等省区。
四、梆子腔的演唱方法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3)左嗓,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
(6)丹田音,又名响堂,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发出声。
(7)云遮月,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
(8)脑后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
除了在发声、气息等方面有以上的一些方法,另外,在咬字上戏曲演唱的咬字一般咬字位置比较靠前、比较高,比较清晰,但是也有许多地方戏曲,由于方言所限,在歌词上唱的也是方言,所以另很多观众听不懂歌曲的内容。
这些演唱方法是戏曲演唱者通常要运用到的方法,当然不同的剧种还要有各自的演唱方法技巧,这里不一一介绍,只做简单说明。
五、结论
中国的戏曲、古希腊的戏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可见我国的戏曲音乐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是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梆子腔”的起源、传承、发展以及它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方法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梆子腔”的概况,当然了,“梆子腔”只是我们国粹当中的一种戏种,只是戏曲四大声腔系统之一,要想了解我们的国粹,只知道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我国的戏曲音乐从起源发展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了,在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中,经过了数辈老艺术家们的不断的加工已经发展到现在成为有它自己的系统、特点、经典剧目,而且到现在还在不断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在这其中必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所以不论是老一辈还是我们年轻一代,都有责任去继承和发展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最后希望,在日后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能够本着“屏弃门户之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针努力为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周青青着:《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4月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8月版。
〔4〕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7月版。
〔5〕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版。
〔6〕中国戏曲网。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