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已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也形成了视觉设计中的重要艺术元素。该文首先从音乐艺术听觉元素着手,阐述了音乐听觉概念和声乐听觉与声乐学习的关系;其次从音乐艺术视觉元素着手,阐述了音乐视觉化和听觉与视觉的融合。
【关键词】音乐艺术 听觉 视觉
音乐艺术创作是以人类听觉为基础的,获得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目的人类听觉既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础,又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更是音乐审美的基础。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音乐已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也形成了视觉设计中的重要艺术元素,人类对音乐符号、声音的记录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不仅使传承达到了完整记录音乐作品的目的,而且视觉上的形象化更推动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下面笔者就针对音乐艺术里面的听觉和视觉因素进行分别阐述。
一、音乐艺术之听觉元素
1.音乐听觉概念
音高、音强、音色和时值,在音乐作品中表现为横向的旋律、节奏,纵向的和声、织体。音强和音色是增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例如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由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用其热情洋溢的明亮音色和极富辉煌的穿透力的高音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意境。中国歌曲《苗岭的早晨》由花腔女高音用其清脆、灵巧、活泼、精致的音色模仿鸟儿的鸣叫声,丰富了歌曲表现力,再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可谓是天籁之音。
所谓音乐外部听觉,外部是指音响对人耳的听觉器官的刺激。这种外界的音响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经人脑信息加工而产生对音乐作品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音乐感觉。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初次倾听某歌曲,对其音乐节奏缓急、音乐旋律线曲折、音色明暗等产生感动、伤心、高兴、抑郁等生理上的反映,就是音乐感觉。就像玛克恩·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一书第三章“审美经验”中曾恰当地把这种生理感受称为“审美反射”,他说:“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觉的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拂我们,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音乐外部听觉是产生音乐感觉的基础。音乐外部听觉灵敏、持久,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基本的能力。
音乐内心听觉是指在无声的状态下,人的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想象、理解和形成音乐思维,并以此为目的来指导演奏。声乐学习的过程是音乐外部听觉与内心听觉同时作用的过程。前者是视唱研究谱面,并将谱面熟练的过程,利用音乐外部听觉来判定演唱者弹奏的音符是否正确,曲调是否流畅,速度是否合理,表现手法是否得当,它是声乐演唱和音乐感知的基础;后者是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是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内化。通过深入分析,走进和感受作曲家的生活,用心与作曲家的作品交流,理解感悟作品的意义,然后用心来演唱作品的过程。
2.音乐听觉与声乐学习
声乐演唱的音准、节奏以及强弱、力度等必须靠演唱者内心敏锐的听觉,借助于自身的歌唱腔体发出声音。它不同于钢琴等有着固定音高的乐器。可能正是这个原因,有些声乐学习者虽然很用功、刻苦,但是他们不善于主动用听觉分辨自己的声音,导致音准有误,音色、力度没有对比,音乐层次性差,乐句不清晰,旋律不流畅,使歌唱失去了音乐情趣,削减了应有的表现力、影响表现效果,这无异于浪费时间。只有经过训练的耳朵才能觉察到细微的不准确性,以及不纯净的音色。要避免这些问题只有真正地提高演唱技巧,同样,只有通过自我检验(聆听),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听觉能力。通过听觉琢磨优美的音色以及细微的声音层次。
在声乐学习以及演唱的过程中,音乐外部听觉相当于观测器,不时地把练习或演唱输出的音乐反馈给大脑并和音乐内心听觉进行比较,并以指令的形式指挥大脑调整演唱。当音乐内心听觉指令正确无误时,练习将会提高效率,演唱必然会成功。所以在练唱一开始,要用心倾听,既可提高练唱效率又能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提高音乐听觉的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学习声乐是接受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声乐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才能培养、保持其学习声乐的兴趣与热情,增强其在学习声乐中不断克服种种困难的毅力,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声乐学习的过程成为追求美的过程,使声乐学习者成为音乐美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