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音乐舞蹈>论析勃拉姆斯及其创作特征>正文

论析勃拉姆斯及其创作特征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论文关键词:勃拉姆斯;19世纪;古典音乐;纯音乐;音乐文化;创作特征
  论文摘要:l9世纪后丰叶的欧洲乐坛上,勃拉姆斯作为德奥古典作曲家的最后一人,在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既师承古典传统,又伸向广阔的民间;他的作品,其早期和晚期在情调上具有极大的反差,甚至同一时期的作品也完全不同。他的创作如同斑驳陆离的多棱镜,曲折地反映出作曲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作曲家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19世纪的德国,政治风云动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揭开了德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音乐巨匠灿若巨星,照耀着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而当德国资产阶级由兴盛走向衰落之际,群星璀燎的天空也日渐暗淡、寂事起来。此时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曾与古典大师巴赫(J.S.Bach),贝多芬(Beethoven)齐名,被称为“三B”之一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a}am}BraMs)铅着古典巨匠的足迹正缓缓而坚定地走来,他站在古典作曲家行列中,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1833年5月7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间狭小阴暗的房子里。童年的勃拉姆斯,其生活是很困窘的,但同时也受到了父母亲早期的音乐熏陶与教育,这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勃拉姆斯七岁时.父亲便送他学习钢琴,到十岁时,又兼学作曲。很快,他就能够开独奏音乐会,演奏巴赫、莫}L、贝多芬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并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据说,在门德尔松去世后,勃拉姆斯的老师马克森曾说道:’一代宗师去了.但另有一个大师正在兴起,这就是勃拉姆斯:’
在1848—1860年这十余年中,青年勃拉姆斯创作了一批富于理想色彩、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明朗乐观,处处流滋出他对祖国的山水风光以及对德国民族和民间艺术的热爱。1862年,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并从此定居下来。在此前后,作曲家的创作已逐渐走向成熟,在闻名遐迩的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勃拉姆斯迎来了自己一生中音乐创作的最兴盛与辉煌时期。从刃年代至即年代.作曲家重新在他长于表达深刻思想和广阔社会内容的大型音乐体裁领域里驰骋纵横—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仅有的四部构思宏大的交响曲、两部管弦乐曲;他写出散发着古典馨香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他还写出几部堪与古典欲笼作媲美的协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这一时期的作品,就其内容的深刻与广阔,形式的宏伟与严谨,都达到勃拉姆斯本人以及当时众多作曲家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使勃拉姆斯的盛名与盛沓达到极点,并由此莫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大师地位。1897年4月,一代古典音乐大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窝所中辞世。
在19世纪末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勃拉姆斯是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人物。他的创作犹如斑驳陆离的多棱镜,曲折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那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
勃拉抢斯自幼受到德奥古典音乐和浪漫先驱音乐创作的启迪与影响。这些优秀的艺术遗产成为他终生探求的重要领域。19世纪后半叶.不少音乐家脱离古典传统去寻求一种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他们或从神话传奇、从其他文艺作品中寻找创作主题:或从个人内心世界去开拓创作天地。这种探求是有意义的,但勃拉姆斯却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保持古典音乐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师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古典巨匠和浪漫派先驱的神韵.或以雅细工笔,或以奔洒酣墨,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社会风貌、市井人情及个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学家曾称他为‘’哈姆雷特‘.,因为贝多芬的影子始终伴随着他。他自己也说过、他不断听到身后”巨人的足音.,(“巨人”指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当时有些人力倡“向前看,忘掉过去‘,!但勃拉姆斯却是怀着深刻的信仰.运用古典艺术形式对过去、对古人进行了有意义的回顾。这反映出他对‘.今天.,现实生活的不满,也反映出他对‘明天,.的期待与憧憬。
如果说,勃拉姆斯的一只手伸向古典传统,他的另一只手则伸向了民间。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在家乡收集、整理和改编民歌,井于1858年出版了4本儿童民歌集,1864年出版了他改编的14首德国民歌,1894年他编配了7册《德意志民歌集)。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的神往,不单出于爱好,而是表现出他的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同时.他对当时欧洲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抱有极高的热情。勃拉姆斯的创作,泛运用了德国及其他民族的音乐素材,如他的钢琴作品,就有许多民歌和民间舞曲性质的通俗作品,在他的交响乐、协奏曲以及管弦乐等大型器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德国民谣风主题、维也纳典雅的舞曲节奏、匈牙利和斯拉夫民间音乐的旋律。他还继承舒伯特、舒曼这两位歌曲大师的传统,把民歌运用到自己的歌曲创作中。民族、民间音乐在勃拉姆斯创作中的运用,反映出作曲家与普通民众在精神上、情感上的联系与相通。正如他在致克拉拉·舒曼的信中所说:“民歌—是我们的理想。”
在勃拉姆斯整个创作生涯中,还鲜明地体现出他力求在创作中保持纯音乐的特色。他曾想给自己的一些器乐作品加上标题,但却没有这样做。m年9月,他在致友人信中写道:“我到现在还没有决定这样傲,因为我想让听众自己猜到它。”当然也有例外:在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td小调叙事曲》和《降E大调间奏曲》中,作曲家以苏格兰叙事诗《爱德华)和苏格兰民歌中的词句作为依据;而在《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性序曲》中也有文字标题,这就成为他的诸多非标题音乐作品中仅有的几首标题性音乐作品,今天看来,弥足珍贵。但从勃拉姆斯创作的总趋向来看,其绝大多数作品并不借助于文字形象,创作主流仍是无标题音乐。
勃拉姆斯的作品与一些古典大师的作品相比,往往显得厚重、凝滞、晦涩、费解,有的甚至让人.’难以接受”和“‘不能喜爱。”这是勃拉姆斯创作中的一个复杂而又矛盾的现状。
这种矛盾首先表现在他早期作品与晚斯作品截然相反的情调上。青年时期勃拉姆斯的作品明朗、乐观,其成熟时期的部分作品也气象恢宏、极富激情。他曾说过:“希望我们对生活永远有一种新鲜、尽可能快乐高兴的情绪。”而晚年时期的勃拉姆斯,其作品侧重个人的抒情写惫,较为含蓄内向,更多地带有消极隐退的灰色情调。即使在其较富感情的篇章中,他也写得有节制,理智而客观,似乎有意筑起一道心灵的堤坝,去拦藏情感波湘的冲击。因而,其晚期的作品显得单调、艰涩,缺少鲜明的情感上的或形象上的魅力,让少口准以理解或难以接受。
勃拉姆斯创作上的矛盾还表现在他在同一时期常常能够写出完全不同的作品。如他于1866年写的哀悼的(德意志安魂曲)和1858年写的温暖的(爱情之歌);而1880年他同时写出欢笑的《学院节庆序曲)和哭泣的《悲剧性序曲);德国统一的时刻,他写了热情的《凯旋之歌),同时又写了悲观的《命运之歌)。再如他的两部迥异的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是他于1876和18’17年接连完成的。勃拉姆斯同时将光明与黑暗、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对里起来加以表现,形成一种相互交织与矛盾。这实质上是作曲家内心矛盾在创作上和作品中的具体反映。
因此,要欣赏与理解勃拉姆斯的作品,住往需要一个过程。正如与他同时代的音乐评论家兔罗夫服兑:“等待吧!有朝一日您也会了解勃拉姆斯的美和深刻之处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勃拉姆斯在其作品中的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状况呢?
作曲家个人生活面狭小,终生浊身,性格孤僻等情状,必然会影响并反映到他的创作中。但是,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离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勃拉姆斯创作上的矛盾,正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复杂社会现实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仿徨、苦闷和矛盾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19世纪的德国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人民盼望彻底扫除德意志的36个割据小邦而迎来春天般的生机。1848一1849年爆发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但终因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失败。人民期望的春天像童话一样破灭了,冬日的阴技重压德国大地。1871年,普鲁士反动政客体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统一,但这个统一却保留并加强了封建的利益,而对人民的统治更加幕虐。
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勃拉姆斯对古典传统和民间音乐的继承、运用,是用以表达他对J848年革命以前的、上升时期的资产可徽民主情神和人道理想的肯定与向往。但是,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已丧失了其上升时期的革命性。而勃拉姆斯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当年,’,也只能是追怀而已。他的期盼与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二追求理想而不能实现,使他陷人深深的失望,并由此走向悲观、动摇和退隐。这是勃拉姆斯创作中种种矛盾产生的一个深刻的社会根源。
勃拉姆斯一生并没有投入政治运动。但他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事态。他的瑞士朋友魏得曼写道:他“是一个商度集中注意力的读报者,也是政冶生活中一切比较重要事变的观察者,同时他首先考虑的始终是一种事变的发生是对德国国家和德国人民有好处呢还是有坏处”。他的作品没有直接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但时代和社会却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曲折反映。当1871年稗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时,“这个严肃的老汉那种简直是热烈的爱国主义是难以想像得到的”,他立即写了极为热情的合唱管弦乐《凯旋之歌卜一当时他还不可能看清像斯麦的反动本质。但统一后的残酷现实又使他感到失望与不安。他啃叹:“现在城市和乡村,一切都每况愈下,不是前进,而是衰退。”由于作曲家对社会和政治仅仅是关注,而不是投身其中,所以,他就难以看到在黑暗社会中新生阶级力量的崛起。他只能叹息每况愈下的现实,却无法找到事实上已存在并初现端倪的把德国引向光明的出路。正是这种世界观上的不可超越的局限性,造成了勃拉姆斯矛盾、仿徨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并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当然,另一方面也使他的创作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这个阶层知识分子的共性和思想风貌,且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的严峻现实,使古典艺术传统遭到威胁,民族民间音乐而临厄运。而勃拉姆斯则在他的创作中坚定地保持和发扬了民间音乐的传统,这是他对德国以及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也正因此,勃拉姆斯才得以用古典传统的继承者的名义而跻身于巴赫、贝多芬等古典大师的行列,并在当时浪漫主义思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作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为人类音乐宝库奉献了精美而恢宏的音乐珍品,从而在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占有特殊的地位。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