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歌曲《故乡》的演唱处理
第一乐段:演唱者带着“呻吟的感情”回想起日本侵略者入侵前家乡的美好景象。音乐主题在起伏中表现出很深的艺术意境——我的故乡原本是美好的,而今多么悲惨! 当钢琴前奏出来时,演唱者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角色之中,把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对歌曲早已确定好的基本情绪渗入到前奏音乐的想象中去,将观众(听众) 带进音乐里,让歌声在前奏情绪的激发诱导中自然地展现出来。速度缓慢,声音带有叙述性质,连贯而流畅,保持统一的声音线条。起音深情、柔和并有控制,呼吸稍微深一点,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故乡”二字口型不要太僵,咬准字头以后口腔迅速打开,声音缓慢而舒展,“是一个”三个字是三连音节奏,应当注意节奏的准确和向前流动的音乐特点,叙述性地表达出作者把家乡比喻为天堂的无限向往之情。紧接着是:“那儿有清澈的河流,垂杨夹岸,那儿有茂密的松林,在那小小的山岗,春天新绿的草原有牛羊来往,秋天的丛树灿烂辉煌。”这几句是主题的引伸和发展,把故乡的自然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演唱时,注意把握旋律起伏的动感美,情绪层层递进,在内心情感的推动下逐步高涨,仿佛看见美丽的“故乡”就在眼前。同时,要非常细心地注意节奏和音高的准确,包括在什么地方换气,演唱者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逐步固定下来,做到乐句流畅,咬字、吐字清晰,使每个音都在良好的呼吸支持和控制下发出。“灿烂辉煌”几个字要特别强调,声音可以完全放开,让感情得到充分的宣泄,尽量保持每个音足够的时值,充分表达出对故乡的无限热爱和赞美,给听众留下对故乡美好景象的深刻印象。这几句在音量、音色、力度、速度上的对比表现非常关键,并且声音的发展变化要合理、自然,不能临到“灿烂辉煌”几个字时才刻意加工渲染,而是要利用乐句之间前后关系中的对比作用来烘托它,就好像大海的波涛起伏时所形成的波峰一样,不断向前推进,有着活泼起伏的动感。然后旋律转入中低音区,抒发出“月夜我们曾泛舟湖上”和“几次凭吊过斜阳”的诗一般的意境,给人留下故乡美好生活的深刻印象。演唱这两句时,身心陶醉,仿佛沉醉在故乡的怀抱,用柔和、甜美的音色来表现,当歌声轻柔地收结时,完美感人的艺术形象深深留在观众的脑海里。
第二乐段:这一段的情绪与第一段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朗的色彩完全消失,为了表现出惨痛、仇恨的情绪,“现在”两字要用快而带恨的语气,呼吸急促,咬字、吐字结实有力并短促,把心中愤恨的情绪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一切都改变了”,要突出强调“改变”的“改”字,表达出主人公不愿意看到的现实。第二句“现在,已经是野兽的屠场”,在前一句的基础上,更要加强愤恨的语气,音量上加强,重点强调“野兽”和“屠场”几个字,演唱这两句时还应注意把握分寸,咬字、吐字不能太僵硬。第二部分的后半段“故乡,故乡,我的母亲,我的家呢? 哪一天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演唱时注意把握“故乡”二字的音色和力度变化,亲切、柔和而舒展,仿佛使人们听到作者对故乡的发自内心的呻吟和呼唤。然后是“我的母亲,我的家呢”? 应该突出“我”字,表达出问自己、问全中国人民的心声——母亲在哪里? 家在哪里?“哪一天才能回到你的怀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无恙”,这两句是整个歌曲的高潮和核心,让整首歌曲在富有激情的高潮中结束。演唱者带着激愤的情绪,使感情不断高涨,将听众的情绪完全带到歌声中来,抓住听众的心,激动听众、感动听众,让听众在心里和演唱者一起呼唤。为了表现出惨痛的、仇恨的、激情的情绪,呼吸气势上要增强,咬字要结实有力,声音和语言可以接近于朗诵,富有戏剧性,然后在“能”字时迅速停顿, 依然无恙”几个字从心里推出,把整首歌曲的主题——我的故乡是否能依然无恙交代清楚。最后,虽然歌声已经停止了,但演唱者心里却仍然在继续歌唱着,情绪要等到钢琴伴奏把最后一个音弹完后才可终止。
总之,对一首歌曲的分析理解只是演唱的依据,要想完整地表达歌曲内涵,演唱者必须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技巧、艺术修养、文化造诣以及培养自己丰富而健康的情感的同时,认真理解作品,领会作曲家的意图,对歌曲的曲式、调性、速度、节奏、和声、力度等方面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和总体把握。甚至在每个字、每个乐句、每个装饰音上,都要下苦功夫,反复练唱,精心琢磨,仔细品味。特别是演唱处理中的对比变化,不能呆板,更不能公式化和形式化地照搬,应根据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和情境、情绪、情感的逻辑性,逐步发展,从而达到高度的艺术表现之目的。
今天,我们已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每当演唱这首陆华柏的《故乡》时,那贯穿全曲的令人沉思的主题音乐、动人的音调以及完美的艺术形象,一次次地激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怀念,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向往和平。
参考文献:
[1 ]王伟任,王顺通.音乐欣赏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 ]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沈湘着,李晋纬、李晋瑗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 998,10:85.
[4]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M].人民音乐出版社,1 992,4.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