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计算机网络>浅谈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正文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计算机网络

   论文关键词:网络,大学生,道德培养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使大学生能顺利地适应新的网络环境、抑制网络对道德培养带来的不利因素,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及现状,在分析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使大学生适应网络环境,提高网络伦理道德的策略,对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引言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从事学习、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他们通过网络聊天、游戏、上论坛、看电影、获取信息,甚至开办网站等。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信息传递系统,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都能在这里迅速传播、碰撞和交融,大学生由于年龄、认知水平、教育程度和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大多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稳定的人生观,对爆炸的信息难以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发达的网络不遗余力地在网络中扩大其思想文化影响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伦理道德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另一方面,网络本身是一种高科技手段,不仅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盗窃分子,诈骗犯和故意破坏分子。例如有的黑客截取银行账号盗取巨额资金,有的大肆破坏政府及各种机构的网站,使它们不能正常工作,这些现象在大学生内也不乏其人。他们也曾充当黑客,有些大学生是出于好奇,更多的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人能力。一些大学生无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利用其掌握的网络技术和知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这类智能性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尤其巨大,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种道德冲突对他们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因此研究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的问题与现状
  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就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网络既对大学生道德培养有积极推进作用,又有负面的冲击作用,这与我们的普通道德培养有较大差别,因此要区别对待和提出专门的措施进行研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大学生享受了高科技应用的便捷,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暴露了人类道德的负面阴影,如病毒和色情信息的传播,黑客袭击导致系统瘫痪等,这些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课题。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①滥用网络下载工具,降低了工作效率;②制作、传播网络病毒;③故意窃取、使用他人的劳动成果;④进行信息欺诈、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⑤人与人交往的情感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⑥技术崇拜过度,黑客意识泛化,进行恶意攻击、骚扰;⑦论坛、聊天室侮辱、谩骂,网络色情聊天;⑧窥探、传播他人隐私;⑨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⑩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
  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建立“防火墙”或者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让学生上网学习,被动地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这种防范措施终究是暂时的,不能起到根本性的防范作用,只有从思想上对学生加强使用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他们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时候,对社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3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消极影响
  3.1网络对大学生已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
  在网络虚拟的社会里,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伦理思想都在网上交汇和碰撞,必然会加剧道德的冲突。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有时不但不能提高我们的知识,反而会退化,更有甚者还有不少人们因为无法处理过量的信息而患上“信息焦虑”等精神病。据英国的米德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统计,网上非学习信息有47%与色情暴力有关,一旦人们接触到这些信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网络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从而患上“网络上瘾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这些大学生不要家人,不要同学,脱离现实生活,完全是一群有着程序化思维的类机器人。因此网络社会对大学生已有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冲击。
  3.2网络技术易于诱发大学生犯罪。导致社会伦理道德水平下降
  网络的快速、便利和虚拟的特点易于诱发大学生犯罪,甚至成为直接实施犯罪的工具,一方面,快速传递的大量乃至泛滥的信息中混杂着许多不道德、反道德的内容,侵犯着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心理,抑制了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导致大学生个体伦理道德和群体伦理道德水平下降。另一方面网络犯罪猖獗,毒化社会风气。目前一些黑客危害国家、社会和公共安全,侵犯财产,妨碍社会秩序管理,肆意传播计算机病毒、蠕虫等,许多大学生甚至将黑客视为自己祟拜的英雄或偶像,把黑客的破坏作为展示自己网络技术能力的机会,这不但严重地制约着网络自身的发展,而且毒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风气。
  3.3网络技术有可能造成大学生知识匾乏及伦理道德素质下降
  网络己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生过多依赖网络,就会造成书本阅读、亲身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弱化,这必然使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下降。网络信息爆炸并不等于知识爆炸,放弃书本阅读和亲身实践,过度依赖电子媒介,就必然造成文化退步、知识匾乏。而且网络阅读材料的多媒体化会导致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抽象能力、阅读能力退步。网络技术的发展己使地球成为“地球村”,而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用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将大大减少,具有社会温情效应、家庭温情效应的人际传播机会过多的被剥夺,这有可能使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心理趋向封闭问。如果大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与陨落在网络内容之中不能自拔,还会导致个人产生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
4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积极影响
  4.1网络社会使大学生的道德更容易展现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交往模式,拓宽了大学生交往的空间,赋予人类交往以全新的内涵,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共享资源,露出本来的自我,因此网络社会使大学生的道德更容易展现。大学生的交往不再只是传统的面对面交往,他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就任何内容和自己所关心的对象进行交流。网络加快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速度,大幅度拓宽了伦理道德活动的范围。由于网络化伦理道德的交往是建立在虚拟空间上的,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和间接的交往关系,这是传统伦理学所无法囊括的,这有利于形成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
  4.2网络交往拓展了伦理道德关系的空间
  网络化交往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评价,拓宽了他们的社会认定范围和程度。网络化交往具有开放性、全球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它在人类进程中的价值和对伦理道德主题的塑造是前所未有的。当人们在平等、宽松的网络化环境中感知和审视异质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通过比较和选择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准则时,个体高层次的自我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其潜能和价值就会得到全面的展示,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心理压力随之化解。平等、和谐和自由的网络交往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尊严,其心理、人格和意志品质将得到磨练和升华。
  5 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措施
  5.1以网络主体道德培育为目标的措施
  网络道德是一项不同于传统道德要求的新课题,在网络空间中,最终决定网络主体道德言行的是大学生自己的道德选择。因而,网络时代道德培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要求大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形成怎样的网络理想人格上,而是在面临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时,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陛。因此,网络道德培育的目标应以培养道德主体为核心。具体来说,网络主体道德培育的目标主要包括:①培养网络主体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②培养网络主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③培养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只有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主体性,才能促使整个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
  5.2规范网络行为,营造网络主体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
  利用技术和法律手段来规范网络行为,优化和净化网络环境,把自由市场化的网络空间现状改变为有一定秩序且能够管理、监控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首先,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选择、过滤、监督,构筑网络“防火墙”。其次,加强法律控制,用法律手段震慑网络犯罪行为,鼓励规范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阁。第三,在网络社会中形成扬善除恶、扶正驱邪的社会舆论氛围。正确的社会舆论有倡导、鼓励、强化网络道德行为,抵制不良现象的作用。然而,目前由于国际社会舆论对网络犯罪案件的大肆宣扬,使不少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认为网络犯罪是一种智慧、能力与胆识的体现。因此,学校应大力倡导正确的网络社会舆论,促进良好的网络文化、道德环境的形成。
  5.3正确引导网络行为和道德
  网络技术是中性的,井无好与坏之分,技术负作用的产生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为抑制网络技术的负效应,必须把精神价值、伦理道德精神融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人类的活动才具有真、善、美的统一的性质。我们要把网络技术的“可行”与伦理道德规范的“应该”结合起来,即使在能力上人们能够做得到的行为在伦理道德上也有善恶之分。例如,从技术上讲人类的许多技术是“可行”的,原子能技术已经“能够”制造出摧毁整个地球的炸弹、克隆技术已经“能够”复制出与原型一模一样的个体,但人类没有这样做,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该”。网络技术也是这样,你“能够”在网络上横冲直撞,但有些事,比如随便散发不负责的信息、随便闯入别人的电脑系统等,都属于“不应该”之列。把技术所给人类提供的行为能力控制在伦理道德规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恰恰体现出确立网络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也符合伦理道德循序渐进的发展要求。

  5.4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使网络技术与人的自由发展协调统一
  网络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当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不可摆脱的一种生活方式时,人们就有权利要求它必须具备适应人性、满足人性和关怀人性的品质,给网络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网络技术造成了人受制于技术,成为工具的奴隶,精神境界的追求变成了对物质的贪欲,人与人心灵的畅通就变成了个体自我心灵的封闭。人类在享受网络科学技术恩惠的同时,也要付出文化退步、知识匾乏的代价,因此,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素质,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我发展的契机,实现大学生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