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音乐舞蹈>谈“世界民族音乐”在基本乐理教学中的可行性渗透>正文

谈“世界民族音乐”在基本乐理教学中的可行性渗透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互联网的盛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变得天涯咫尺,宛如同处一个文化地球村。随着科技进步而带来的信息传播的迅捷发展,全球各地各民族的人们加强了解以至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已成为迫切的需要。而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也必须扩大视野,站在全球的角度来学习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了解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们对世界音乐的了解,除了欧洲的创作音乐以外可谓知之甚少,通常存在着用西欧古典音乐概全世界音乐的历史性偏差,把学生的视野搞得很窄。而随着人们音乐文化视野的日益扩大,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除欧洲音乐以外的世界音乐正展示着丰富多彩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无论是印度的拉格、日本的能乐、苏格兰的风笛、拉美的混血音乐文化还是美国爵士小号吹出的布鲁斯七度,无不令人为之着迷、倾倒。在新世纪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各国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样式。对世界音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正如美国威斯廉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郑苏女士2001年来华讲学时所一再提到:“世界音乐在21世纪将占据全球音乐文化的主流,从而取代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
  对于世界音乐的学习与研究虽在世界范围内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它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学科,目前专门从事这一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力量十分薄弱,能够完整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也廖廖无几,若只希冀于类似《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这样孤立、专门的的课程去实施这一领域知识的广泛传授似已缺乏现实的可行性。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开拓思维、转换观念,可考虑在其他的相关课程(如基本乐理)中进行该学科知识的有效、适时的渗透,也不失为一个颇具实效的良策。同时,也需要对此相关课程进行一定的审视与改革。
  众所周知,我们目前教授的乐理主要是大小调体系的应用理论,即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欧洲中心地区的专业音乐创作形成的“共性”时代所用的乐音手段的基本总结,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与适用性,对其他非欧洲中心地区的音乐形态、乐制、律制、节奏等技术要素均少有提及,“这一理论不仅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成为指导全世界各民族音乐实践的普遍真理,甚至就连东欧诸民族的民间音乐,也很难用它加以概括。”①西方乐理由于文化背景、哲学基础的差异,故在审美、思维方式、语言特点、音感意识等方面与非欧洲中心地区的民族大相径庭,这造成有的学生会拿十二平均律的尺度去衡量其他律制下的音乐,会认为阿拉伯音乐中的中立音、微分音是不准的音,日本的追分样式是节奏不稳……由于对世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音乐几无所知,并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单线进化的思想影响,甚至会认为东方单声线形音乐比西方多声音乐低级,五声不如七声、十二音先进,而导致盲目的西方崇拜、多声崇拜、交响崇拜……这显然是一种近乎无知的偏见,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误导与失策。由此可见,我们在乐理教材的一定章节中适时渗透补充世界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也有利于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树立不同文化的“价值相对论”的正确指导思想,而对音乐文化及其形态层面诸要素进行重新认识。
  如在律学章节中,不应拘泥于过去只介绍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与纯律的狭隘局面,而应开阔眼界、面向世界。如阿拉伯国家的律制则是另外一种体系,称为3/4音体系,二十四平均律的制定使得多种中立音盛行而成为阿拉伯国家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还有印度的二十二律:即把八度分为二十二个微小的音单位,这种音单位称为什鲁蒂,意为能听到的最小的音程,指的是微分音程。此外还有印尼“甘美兰”乐队的五平均律、泰国的七平均律等等。
  在节拍节奏章节中,则不能不谈非洲的复节奏,又称交错节拍,“各种不同节拍的同时结合叫做交错拍子,交错拍子一般很少使用”②在传统乐理教科书中通常就这一句话。而在非洲民族,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则频繁地使用鼓等打击乐器敲出各种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复节奏,而成为一种传统。并且在其演奏中,非洲人所关心的并不是每一个节奏型,而是这些节奏型组合起来的一种多声的节奏形态,也称为“合成节奏型”。黑非洲的这种鼓节奏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复杂、最富变化的一种多线条节奏。正如德彪西所称赞:“如果我们摘掉欧洲偏见的色镜去看待它们迷人的打击乐,我们则必须承认,我们的打击乐不过是乡村集市的原始嗓音。”而在讲到节奏型时,除了一般的圆舞曲、进行曲节奏型以外,还可介绍古巴的哈巴涅拉舞曲节奏型:即由一个附点八分音符、一个十六分音符加上两个八分音符连续不断的摇摆性节奏,以及作为“狂欢节音乐”而闻名于世的桑巴,其节奏特征是2/4拍的音符短促密集的滚动节奏。另外还有发源于阿根廷的探戈舞曲,也不失为一种极富特色与个性的节奏型。而在讲到切分节奏时,还可即时介绍一些爵士乐的节奏形态,其节奏的主要特点就是切分,用休止、连线和人为的重音记号,不拘一格创造的各种切分形式形成的。切分的意识几乎贯穿于所有爵士乐作品的各个声部,切分是爵士乐节奏的核心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音乐的主要标志。通过爵士音乐中切分节奏的谱例与实际音响,而让学生增加对切分节奏丰富变化形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是一个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教学切入法。
在调式章节中,还可提出“五声音阶是中国独有的吗?”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以开阔眼界。事实上,五声音阶并不仅在中国有,而是在几乎整个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非洲、美国印地安人区以及欧洲的苏格兰、英格兰乃至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区等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并且就全球范围内而言,五声音阶可谓种类繁多:在全音五声音阶(又称无半音五声音阶)大类中,大三度结构的如英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一路平安》),美国黑人灵歌《马车从(转第56页)(接第43页)天上掉下来》,小三度结构如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中的《念故乡》一段。而单、双半音类的五声音阶则多出现在日本及其太平洋岛屿的音乐中,如日本的都节音阶和琉球音阶。另外在印度尼西亚尚特有一种均分音五声音阶,又称等音程五声音阶,其结构形式是将一个八度划分为大致相等的五个等份,即五平均律。另外,在德彪西的前奏曲,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现代音乐会中也有五声音阶的出现,所以可见五声音阶并非是中国所独有,而是具有世界性的。并且还应注意到在所有出现五声音阶的地区,也同时流行着七声音阶和多于七声的音阶,这也说明五声音阶是人们的主动文化选择,而并不代表音乐进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更不存在落后之说。只有以这样的理念去教学,才能做到对世界音乐有一定宏观的了解,才知道我们与其他音乐文化区、其他民族、国家相比较有哪些共同之处与独特之处,本民族音乐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只有在这种以不同文化的“价值相对论”思想指导下,既超越“自文化(汉文化)中心论”,同时也消解“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让音乐教育重新回到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起点上来,加快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融合进程,在音乐教育上与国际主动接轨,而不再是被动的技法输入,从而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性格局。
  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就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更应体现其相互依存的统一性。只有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与相互对照,才能取得世界性的认同。并在比较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它。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不要让下一代重复我们的不足,不要让“中国缺少对世界的了解,世界缺乏对中国的理解”的局面继续下去。可见,在音乐教育中面向世界全方位地开放,追求多元化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一定会跳出原先狭窄的圈子,以新鲜的口味,喜悦的心情来品尝、共享世界上绚丽多彩、营养丰富的各种音乐,从中汲取活力,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音乐教育事业。
  这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乐理从教者转换观念、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共同探讨传播世界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形成学习世界音乐的潮流,使得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在入门伊始、在基本乐理的课堂上,就可以接受到完整而宽泛的良好教育,得以拓宽其艺术的视野,从而打下坚实而全面的音乐文化基础。
  
  注释:
  ①李重光 着《音乐理论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
  ②王耀华 着《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参考文献:
  [1]杜亚雄 着《中西乐理之比较研究》,原载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3
  [2]陈文溪 着《五声音阶是全球性的吗?》,原载于《中国音乐》,1995.6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