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情感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从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主要内容、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达手段三大理论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述,对于提升声乐艺术的情感含量与情感品位,具有理性思辨与演唱实践的双重参照价值。
关键词:声乐 情感 地位 内容 手段
情感是包括声乐艺术在内的所有音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它是声乐艺术的生命和灵魂。要认真解读声乐艺术的情感性,可以从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情感在声乐艺术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居于声乐艺术的首位。也就是说,没有情感便没有声乐艺术。
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许多文艺家与音乐家,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明代魏良辅在其所著的《曲律》一书中也说:“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②其中的“字清”,讲的就是表达情感的需要。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也指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③匈牙利著名钢琴家与作曲家李斯特同样指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数演唱艺术的实践都充分地证明,只有唱出歌曲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战国时期韩国的女歌手韩娥,在自己的祖国被秦国所灭之后,逃亡到齐国。在路过雍门时,她没有食物充饥,便卖唱换食。她声泪俱下的演唱,打动了在场的听众,留下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战国时壮士荆轲在谋刺秦王之前,也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而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也发出动地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抗日战争时期,又有多少爱国志士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奔向抗日战场。古人云,“长歌可以当哭”,正说明了声乐表达情感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二、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主要内容
情感在声乐艺术中,是丰富多彩、复杂细腻的,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表现爱国情
古今中外的许多声乐作品,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之情。例如法国歌曲《马赛曲》,我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我爱你,中国》《我的中国心》《中国人》,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二)表现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古今中外的许多声乐作品,都表现了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例如我国歌曲《黄河大合唱》《黄河泰山》《珠穆朗玛》《长城谣》《青藏高原》《东方之珠》《阿里山之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太阳岛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三)表现爱民情
古今中外的许多声乐作品,都表现了热爱人民之情。例如俄国歌曲《伏尔加河船夫曲》,我国歌曲《父老乡亲》《老房东查铺》,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四)表现同志情、友情
古今中外的许多声乐作品,都表现了同志情、友情。例如我国歌曲《同桌的你》《朋友》《怀念战友》,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五)表现柔情
古今中外的许多声乐作品,都表现了母子、母女、父子、父母、兄弟、姐妹等人间亲情。男女之间的恋情,更成为声乐作品的永恒主题。例如我国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父亲》《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等,都是表现亲情的代表作。而《阿莲》《情债》《用情》《相思》《爱情鸟》《杜十娘》《两只蝴蝶》《爱的光》《模范情书》《霸王别姬》《知心爱人》,等等,更是爱情歌曲中的杰作。
三、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达手段
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达,主要靠演唱者来完成。作为一名演唱者,首先要对自己所演唱的曲目的情感内涵进行深切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要倾情投入地进行演唱,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并通过各种手段来表达情感。
(一)通过旋律表达情感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表达情感的最主要手段。各种情感都蕴涵在歌曲的旋律之中。
(二)通过节奏表达情感
节奏也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可以表现情感的波动起伏。
(三)通过演唱技巧表达情感
通过各种演唱技巧可以表达情感,例如强弱变化、音色变化、速度变化,拖腔技巧、换气技巧,以及装饰音、连音、跳音、顿音、断音等演唱技巧,都可以表达歌曲的各种丰富复杂的情感。
综上,可见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而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思想内容方面的,又有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段方面的,可谓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演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即所谓“凭真情唱歌”。有批评家早就指出,“古人唱歌唯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可谓一语中的。“唱情”与“唱声”的根本区别,正在于是否以情感作为歌唱的生命与灵魂。
注释: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0.
②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着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27.
③④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244、264.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