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天然气工业>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的是石油表征>正文

大港油田奥陶系岩相古地理的是石油表征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0 所属栏目:天然气工业

  

 大港油田是黄骅坳陷陆地部分已发现油气田的总称, 其勘探范围包括黄骅坳陷陆地部分及海滩、极浅海和沧县隆起。其延伸方向大体为NE-SW向, 面积约17000km2。1970年以来, 奥陶系一直是大港油田勘探目的层之一, 但一直未发现重要油气藏。直到1997年底, 在多年勘探的基础上, 由于认识上的突破及新技术的应用, 在黄骅坳陷内发现了千米桥奥陶系潜山油藏, 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工区内钻遇奥陶系的井共 67口多, 大部分仅钻至奥陶系上部, 钻穿奥陶系的只有10口左右。因此,本文对奥陶系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储集层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油区奥陶系储层发育条件研究, 对奥陶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地层
  本区奥陶系厚400-900m, 主要由浅水台地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 与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触, 与上覆地层(石炭系、中生界或下第三系) 不整合接触。
  本区奥陶系三分。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 分别对应新厂阶和道保湾阶,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和峰峰组,上奥陶统缺失。其中马家沟组细分为上、下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属大湾阶,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属达瑞威尔阶。奥陶系下统与中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各组段之间为整合接触。
  二、岩相古地理演化
  早古生代大港油区属于华北地台稳定陆表海的一部分,它的结晶基底是由燕山、鲁西、太行山三大基底拼接而成。在塘沽-新港一线以北为燕山基底,东南部为鲁西基底,西部为太行山基底。根据钻井、周边露头资料和区域地层资料,研究区在早、中奥陶世经历了4次大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 其沉积相演化如下:
  1.早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早奥陶世研究区岩相古地理具有南北分区的特征。该时期的古地理格局是在晚寒武世凤山晚期北深南浅、南高北低的古地理格局基础上所经历的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
  2.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中奥陶世研究区岩相古地理呈现海中有坪的格局。该时期的古地理格局是在晚寒武世凤山晚期北深南浅、南高北低的古地理格局基础上所经历的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
  三、储集层特征
  1.储集层类型
  根据实际物性资料分析,本区主要储集岩类型为泥粉晶白云岩、角砾岩、中细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泥晶灰岩。
  根据露头、岩心及显微薄片观察,本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原生孔隙均被胶结物充填,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溶蚀空隙、裂缝和溶蚀缝,在储集层中常表现为几种类型的复合。本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按其几何形态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型两大类。
  孔隙型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 主要包括白云岩或灰岩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孔、角砾状白云岩或灰岩的砾间砾内溶孔、膏盐铸模孔,这些不同类型孔隙的成因大多与不同成岩时期的溶解作用有关。本区岩性、裂缝与录井显示关系统计显示,裂缝的含油性不活跃。
  2.优质储集层控制因素
  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表明,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是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前述的分析,将本区储集层控制因素总结如下:
  2.1岩性及岩相古地理对岩溶储层发育的作用
  实际资料表明, 白云岩储集性通常比石灰岩好,储层发育段常对应白云岩段,钻井过程中放空和漏失也主要发生在白云岩段,这是由于白云岩的脆性通常比石灰岩大,容易形成裂缝,且常具有粉晶至细晶结构,晶间孔发育。
  一定的岩石类型是特定沉积 成岩环境的产物,因此沉积环境对岩溶储层的分布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潮坪环境有利于白云岩和石膏的发育,是有利的储集相带。由滩相颗粒石灰岩白云化形成的白云岩空隙发育,所以海滩也是有利储层发育的相带,而局限海和开阔海则较差。
  2.2岩溶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关键
  岩溶作用是暴露于大气中的碳酸盐岩地质体上的一种痕迹,岩溶作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地貌形态,其发育受水动力条件、风化淋滤时间、古地形、古水温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探区内对储集层起建设性作用的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峰峰组-上马家沟组, 因此, 纵向上峰峰组-上马家沟组是较有利的储集层位。
  2.3裂缝、断层是储层发育的重要条件
  裂缝和断层是地下水流动的良好通道,裂缝和断层的分布和发育程度直接控制了岩溶的分布和发育程度。裂缝和断层发育的地区,岩溶发育;而裂缝和断层不发育的地区,岩溶一般也不发育。
  3.储集层有利区带预测
  根据本区储集岩孔渗资料,把探区内碳酸盐岩划分3类。黄骅坳陷奥陶系储集层均处于较好 差储集层级别。
  研究区奥陶系平均孔隙度3.68%,平均渗透率 1076×10-3μm2。储层物性变化大, 单块孔隙度最高可达22.9%,最低0.33%;渗透率最高达36×10-3μm2, 最低几乎接近于零。
  根据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 初步在探区内划出5个I类储集层区, 预测其平均孔隙度大于4%, 分别是沈青庄-塘沽地区、孔西地区、王官屯地区、南皮-吴桥凹陷区和徐黑地区。
  四、结论
  1.大港探区在奥陶纪为华北陆表海的一部分,经历了多次海进海退过程。早奥陶世的岩相古地理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中奥陶世古地理面貌发生了改变,呈现出“海中有坪”的格局。
  2.根据露头、岩心及显微薄片观察,本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及溶蚀空隙、裂缝和溶蚀缝,按几何形态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型两大类。
  3.奥陶系储集层受岩性、沉积相、成岩作用、断层、裂缝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沉积相带、溶蚀作用和裂缝作用是形成本区优质储层的决定性因素。
  4.奥陶系储集层总体上属较好-差储集岩。根据储集层控制因素分析,划出5个I类储集层区,分别是沈青庄-塘沽、孔西、王官屯、南皮-吴桥和徐黑地区。
  参考文献
  [1]金振奎,邹元荣,蒋春雷等。大港探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分布控制因素[J].沉积学报,2001,19(4):530-535.
  [2]郭绪杰,焦贵浩。华北古生界石油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21.
  作者简介:朱明敏,男,08年毕业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助级工程师。现从事注水管理工作。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