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化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生的是“潜在危险性”和“不安全”因素剧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不断从“危险性”事故中总结经验,研究对策、采用各种安全技术措施,预防灾害事故的发生,有效控制、治理各种潜在危险源。于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安全科学、安全系统工程学(Safety System Engineering)以及危险源辨识、评价、预防、治理等一系列安全工程的系统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环境安全制约原理,是以安全系统工程为理论基础,依据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法规,为工业区、企业、装置、车间这些不同研究对象的空间环境规划和设施布置的系统安全,通过辨识一分析一控制,对设计建设进行强制性科学制约的原理。为确保工程总体空间规划、布置全系统的安全、为劳动者创造安全的生活、生产空间环境,这种强制性的安全制约,亦即本专业学科为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矩和科学准则。
一、环境安全制约原理及其特征
维护劳动者职业安全卫生利益,对生命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制定、完善和强制推行安全卫生标准体系,以至科学地制约工业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生产,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共同行动。我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际也反映了国际社会的这一大趋势。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在国家劳动立法和劳动政策方面都明确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生产、管理和工程建设等必须贯彻的八字方针。
所谓“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最主要的,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确保安全生产的最有效的、首要措施就是积极预防、主动预防。
科学地、动态地组织工程总体空间规划和设施的科学布置,本专业学科和工程学体系一切单体、单项工程的设计一样,都必须首先严格执行上述“安全第一”的方针并遵循相关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各种法规、规范、标准对设计的制约。这就是环境安全制约原理的出发点。
安全制约原理及其所依据标准的特征,就决定了它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科学性
科学是正确反映现实事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安全制约原理及其依据的各种法规、标准的科学性,正在于这一原理和依据的标准,反映了制约对象所具有的性质、特征及其规律,并根据这些性质、规律提出了有效的制约对策。
标准的一般含义,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安全卫生标准,是保障工程项目设计建设和生产安全具有法律制约力的准则。这些标准都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实验的成果,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本特征。因此,遵循和执行这些标准,既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又是工程设计的科学准则;它的科学性,就构成本学科安全制约原理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2.强制性
工程学领域的各类标准成百上千,对象、功能、性质不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法规。根据我国标准化法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本专业涉及到的设计标准、规范,多种多样,需要研究的各种制约因素也很多,设计过程需要对各种内部、外部矛盾、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协调和技术制约。这是《概论》阐明的本专业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必须认真进行的重要工作。这里作为环境安全制约原理所涉及到的与环境、安全、卫生相关的各种法规、标准、规范,均属于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它们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法令、法规一样,均为强制性标准。显然,安全制约原理所遵循的各种安全卫生标准,其本均属强制性标准。这种对设计布置的制约,也是强制性制约。因此,旨在于为工业区、企业、装置、车间创造安全环境,保障生产安全的环境安全制约的原理及其依据的标准,均具有的强制性,就构成了安全制约原理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二、环境安全制约原理的实践应用
环境安全制约原理以安全系统工作为理论基础,是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在工程总体规划和设施布置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根据上述安全系统工程“识别一分析一控制”这一基本特征,环境安全制约的原理的工程实践,即包括了以下三个基本点,这也是以各种安全卫生标准为依据,对工程项目设计进行科学制约的基本程序。
1.安全辨识
对研究对象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危险源及其危险性的“辨识”,是安全系统工程的关键和基础,是确保系统安全的前提,也是对工程进行安全制约设计的第一步。
现代石化工业企业,在全厂和装置区、车间这些不同范围系统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某些潜在危险因素、危险源。危险,是指材料、物品、系统、工艺过程、设施或工厂对人、财产或环境具有产生伤害的潜能。对危险的辨识就是要首先认识和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的特征。因此,危险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第一是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第二是识别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的特征。
2.安全分析与评价
在危险辨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危险分析,包括分析危险因素可能导致事故的客观条件、影响范围、危及后果等。系统安全不仅取决于系统内部人、机、环境因素,还有外界条件、自然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如地震、洪水、雷电、飓风等自然灾害对系统的影响。在辨识、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也要考察这些可能的偶发因素,在工程设计阶段、都应有周密的考虑。
因此,对危险辨识后的危险性分析,十分重要。它贯彻于方案制定、设计、建设、生产、使用和维修等系统周期各个阶段的全过程,是安全系统工程的核心。
危险分析是控制事故措施,制定安全对策的基础。因此,对危险、危害因素大的建设项目,一般的定性分析是不够的。对这类企业、仓储、装置或车间,除由设计人员高度重视安全分析,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作出规划设计方案外,在此基础上,还应由安全卫生工程部门专门进行项目建设前的安全评价。这项工作,国际上和发达国家已普遍十分重视,前已述及。我国在20世纪后期,已开始重机关报实施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安全评价工作,对项目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安全卫生预评价,并已颁布了这方面的强制性法令。
为确保上述各类项目的建设和生产安全,按照“三同时”的原则,建设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简称安全评价)工作和《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并应在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会审前完成编制和审批。
安全评价就是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及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系统符合安全标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系统符合安全标准,实现系统安全最优化。
3.安全控制、对策
在对系统危险辨识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然后对分析的危险因素、危险源,根据相关的安全标准,采取有效的控制对策。这是将系统危险性控制在最低限度,使之能处于最佳安全水平的关键一步。
对危险的控制对策,包括按照安全标准规定要求的各种控制性制约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数量控制和安全距离控制。安全数量控制是指:控制某些危险物质在企业、装置、仓储内,根据相关标准,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储存量;控制某些高危险物质的临界限量。达到或超过临界限量的物质时,必须采取进一步要求的有效安全制约措施和专用安全设施。安全距离控制是指:控制企业、装置、仓储等设施和有危险性的设施与邻近其它设施(工业、民用、公用设施等),根据相关安全标准必须保持的安全距离,并严格制约不得低于规定最小的安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