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植物保护>冬枣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研究>正文

冬枣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研究

来源:杂志发表网时间:2015-12-21 所属栏目:植物保护

  

  近年来,随着沧州冬枣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害也呈加重发生的趋势,防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各种化学农药,因农药用量越来越大,不仅误杀了害虫天敌,还杀伤了对人类无害的昆虫及鸟、蛙、小蜥蜴等生物,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而害虫的抗性日趋增强,化学防治难度逐年加大且极易导致果品污染和农残超标。为保护生态,提升沧州市冬枣产品质量,推进冬枣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持续高效发展,我们开展了综合应用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与传统化学防治技术的对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黄骅旧城镇白庄村冬枣园,树龄 10~15a,行距 5m,株距 3m,平均每公顷 650株左右,水肥充足,枣园管理水平较高。其中选取3hm2作为试验地,采用无害化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相距 1km 设置对照区 2hm2,管理方式采用传统粗放的化学防治技术。

  1.2 应用的无害化防控设备及材料    (1)粘虫胶。采用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生产的冀林牌无公害粘虫胶,管装 160g,胶带纸宽 3~4cm.

  (2)杀虫灯。选用河北省沧州昊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富世鸣牌太阳能杀虫灯。

  (3)无公害农药。阿维菌素、甲维盐、菊酯类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吡虫啉、扑海因等。

  1.3 无公害病虫防治综合应用方案    主要采取物理措施进行防控,关键期视病虫害发生情况辅以低毒、低残留药剂进行化学应急防治。

  1.3.1 采用的物理防控技术    (1)粘虫胶防控。冬枣萌芽前期刮除枣树上老树皮,然后在树干涂粘胶环,先用塑料胶带在树干的中上部平滑处粘一闭合的胶带环,胶环宽度 3cm,在胶带环上涂一层粘虫胶,涂胶需均匀,胶环需闭合,虫口密度大时,可以适当涂宽些。全年共涂胶 2 次,第 1 次在 4 月上旬冬枣萌芽前,第 2 次在 6 月上、中旬。

  (2)杀虫灯诱杀防控。试验区内每 2hm2安装富世鸣牌太阳能电子杀虫灯 1 盏,悬挂高度为2m,杀虫灯设有雨控及定时系统,下雨天自动关闭,开灯日期为 5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为减少对天敌的伤害,每天设定 20:00 开灯,23:00 关灯,这样既可以把晚间活动高峰期的害虫主体扑杀掉,又缩短了对天敌的诱杀时间[1].

  1.3.2 无公害化学应急防治    抓住关键期视病虫害发生情况辅以低毒、低残留药剂进行化学应急防治。两种处理关键期采用防控措施情况见表 1.

  1.4 调查方法    1.4.1 树上主要害虫数量动态情况调查防治试验区均按对角线 5 点取样,每点取 2株,每株分东、西、南、北、中 5 个方位和上、中、下3 层进行取样调查,从 4 月 7 日开始,每 7d 调查1 次,到 10 月 6 日结束,观察并记录发现的病虫种类、数量等。

  1.4.2 对枣叶、花蕾、枣果的危害情况调查定期对叶片、花蕾及枣果进行随机抽查,枣叶每标准树按东西南北向各选取 100 片叶进行调查,记录其危害数;花蕾每株标准树按东西南北向各选取 1 个枣枝进行标记,记录下花蕾总数及其危害数;枣果每株标准树按东西南北向各选取 100 个,记录其危害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防治方案对树上主要害虫数量动态影响情况    从 2014 年 4 月上旬至 2014 年 10 月上旬对试验地冬枣树上虫口动态情况进行了调查,每 7d调查 1 次,记录树上主要害虫(红蜘蛛、绿盲蝽、枣粉蚧、栆尺蠖等)的数量,并分别进行统计,结果见图 1、2.

  从图 1、2 可看出:综合防治方案起到了明显的防控效果,冬枣整个调查期内各主要害虫数量均控制在较低水平,红蜘蛛、绿盲蝽、栆尺蠖等害虫得到持续控制,枣粉蚧早期树上虽有出现,但未达到危害水平。而对照区害虫数量水平相对较高,虽然进行了多次化学防治,但不能起到持续控制作用,每次用药后虫口密度虽得到有效控制,但后期反弹迅速,虫口密度上升较快,不得不进行下次化学防治,加重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2.2 冬枣的危害情况调查    分别于 5 月 10 日、6 月 15 日、7 月 15 日、8月 15 日和 9 月 15 日调查叶片被害率,5 月 30 日调查花蕾被害率,7 月 10 日、8 月 20 日、9 月 20日调查果被害率,调查结果见表 2.

  从表 2 可看出:综合防治方案防控效果显着。叶片被害率在各个调查期均显着降低,最大效果可降低 14.4 个百分点;花蕾被害率降低了13.1 个百分点;果的被害率大大降低,最高降低了 4.8 个百分点,提高了果品质量。

  2.3 农残情况调查    9 月 15 日对两种防治区内果品进行了随机抽样,并送河北省果桑花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综合防治区果品未检测出农药残留,达到了绿色食品 A 级标准;对照化学防治区冬枣样品均有农药残留检出,其中氯氟氰菊酯为 0.37mg/kg,氰戊菊酯为 0.86mg/kg 均超出GB18406.2-2001 要求的小于 0.2mg/kg 标准[2].可见综合防治方案大大降低了果品农药残留量,对提高果品质量效果显着。

  2.4 效益情况    综合防治区使用了杀虫灯、粘虫胶等物理措施,虽增加了部分物理防治成本,但全年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比对照减少 7 次,防治成本基本持平,防治虫害效果显着;通过抽样测产,综合防治区比对照区优质果率提高了 17.2%,且农药残留量显着降低,果品价格提升 87.5%.同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着。

  3 结论与讨论    从试验结果看,与对照相比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对冬枣主要害虫起到了持续有效控制,使叶片被害率最大降低 14.4 个百分点,花蕾被害率降低 13.1 个百分点,幼果被害率最高降低 4.8 个百分点,优质果率提高了 17.2%,农药残留量大大降低,达到绿色食品 A 级标准。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在冬枣生产中的综合应用能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和果实品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对减缓病虫抗药性方面及对田间多物种的保护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赵季秋。重新认识灯光诱杀农林害虫的意义[J].辽宁农业科学,2002,(4):53.  [2]孙福来,等。无公害冬枣生产操作规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5):27.

点此咨询学术顾问 快人一步得到答案

SCI期刊问答

回到顶部